晋察冀边区银行造币车间旧址。(郑斯维摄)
晋察冀边区银行宿舍旧址。(郑斯维摄)
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吕东、罗琪宿舍旧址。(郑斯维摄)
在庙台村,狄运武会长、王书合董事长与老支书周英禄亲切交谈。(郑斯维摄)
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旧址。(郑斯维摄)
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布展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博物馆。(郑斯维摄)
在油盆村,和曾在这里工作过的付发永的儿子(左二)、女儿(中、左三)、女婿(右二),一起参观考察。(大林摄)
在油盆村,狄运武会长、王书合董事长与付海龙书记进行了座谈。(郑斯维摄)
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1000元纸币。
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1000元纸币。
巍巍太行山,见证了光荣和历史。
追寻红色足迹,挖掘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8月23日——25日,石家庄市经济学会会长狄运武赴革命老区灵寿县油盆村、庙台村、大西沟进行考察调研,学会理事、河北汇江管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晋察冀边区银行博物馆史料研究发起人王书合陪同。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在河北阜平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边区为统制与建设经济得设立银行发行钞票”的提议案,决定成立“晋察冀边区银行”。3月20日,晋察冀边区银行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嘴村正式成立。因敌人扫荡,银行成立后曾多次进行战略转移,1938年——1941年间搬到灵寿县油盆村、庙台村和大西沟。
在大西沟,考察了晋察冀边区银行造币车间旧址和董必武宿舍旧址,并向村中老人了解当时边区银行金银和钞票的印刷、保管和转移情况。
在庙台村,考察了晋察冀边区银行造币车间旧址和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吕东、罗琪宿舍旧址,与老支书周英禄进行了亲切交谈。1938年——1939年间,晋察冀边区印刷局部分厂房、车间设在该村。
在油盆村考察调研期间,碰巧遇见了从北京来这里追寻先辈足迹的付发永(曾在这里工作、后任局长)的后代,和他们一起参观考察了晋察冀边区印刷局旧址和正在紧锣密鼓筹备布展的晋察冀边区印刷局博物馆,还与该村党支部书记付海龙进行了座谈。
油盆村党支部书记付海龙说,“1938年7月份,部分印刷局同志为了躲避日军扫荡到油盆开展工作。1939年7月份,印刷局、银行加印部到油盆开始工作,加印部归印刷局管理,这是总部的迁移,晋察冀边区正式确认将印刷局总部设在油盆村。在油盆村工作期间,印刷局改成印刷总局,下设三个分局,并成立油盆党总支,工作人员达到了671人。当年为迷惑敌人,还把‘油盆村’改名为‘李家沟村’,彭真、吕东、罗琪、周巍峙、汪洋、崔嵬、王昆、丁玲、田间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工作者都曾在这里战斗、驻扎、演出、慰问,这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摇篮。”
石家庄市经济学会会长狄运武表示,“通过此次考察调研,我们一行深受鼓舞和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的根,是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见证。老区人民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一定要讲好红色故事,汲取红色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要进一步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分析和研讨红色旅游经济,要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老区振兴发展,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