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的散文集《风舞秋海》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语言的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我学他的风格,也来得痛快些,谈谈读了他的散文集《风舞秋海》的感受:那就是人如其文:豪气、爽快、真诚,我一直没见过陈欣,但陈欣的文章给了我这样的印象。
读陈欣的散文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俯仰之间豪气如风,扑面而来。他无论是写景还是写情,都让人感到一种豪迈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这种豪气和生命力是他的文章中,冀东大地的人物风情所带来的;也是他作为冀东男儿,发现挖掘讲述描绘了这片土地之后自然呈现给读者的。这种冀东天地间的浩然正气和作者的大气文风,如箭矢穿透了世俗的冷漠和浮躁,如大海之上秋风飚过一股理性和感性交织的波峰,让你不由地就随着他的描述走进一种阳光、上进的精神境界,获得一份愉悦而畅快的正能量。
时下的散文,无病呻吟、堆砌辞藻,华丽则华丽,但是读后让人不动情不动心,没几句能记住的。花花草草,琐琐碎碎,卿卿我我;感情是做作的,感悟是别人用了无数次的。而陈欣的散文,自然、亲切、接地气,感知是准确的、感悟是独特的、感情是真挚的。他的散文集《风舞秋海》由五部分组成,即:《那一方水土风华》《那一方名人风云》《悟我心语》《别样情怀》《向阳而歌》。书的前两部分我觉得写得最好。他用他真诚洗练的文字把冀东大地上的历史掌故,建制沿革、风土人情、人物传奇都写到了,不能说一网打尽,也算挂万漏一,他让人知道了这方土地历史悠久,传奇丰盈,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给人留下一种仰望星空多人杰,俯首大地皆传奇的深刻印记。
在这片土地上,地理上的那些山坡、小河、村庄、寺庙、匾额、名人故居、传说遗踪等;人物中的那些古代圣贤,文臣武将,诗人词人伶人、抗日英雄、传奇人物、现当代作家等,都如一颗颗珍珠,被作者捡拾到一起,串联在一块,形成了一串漂亮的项链,挂在一个古老而新型的叫做唐山的城市的项上,使这个城市愈加美丽而厚重。这个城市是作者的故乡,作者是这方土地的赤子。作者通过对故乡“风舞秋海”般的“掠写”,让人们看到唐山的星空上一个个历史的面容如星星在闪烁,唐山的大地上一个个平凡的劳动者像大树一样装点山川。
在陈欣的笔下,山水草木可以为文,土地阡陌可以为文,记忆中的碎片、生活中的感悟都可以为文,当然他脚下这方土地蕴含的人文精神更是书中的珍品正品。
陈欣把历史故事放在了淡淡的叙事中,却让文章透露出一种荡气回肠的韵味。如:《傲岸青山关》;他把大气磅礴的气势蕴藏在波澜不惊的讲述中,让人掩卷深思。如《雾灵山上十八潭》;他把每一个写到的地方的前世今生都梳理得仔仔细细,介绍得清清楚楚。让那些个地方像鱼儿一样鲜活生动。如:《大钿,玲珑美丽的世外桃园》。这样美好的乡村,理当热爱,理当建设。可作者没去说,但热爱之情却在字里行间跳跃着。这也显现出了作者文字干净利落却意蕴深远。
读陈欣的散文每每为他的想象奇特、画面鲜活而暗暗叫好。这些画面,真的很抓人,一下就把人代入了那个年代。如:《英雄无畏排除炸弹》。写英雄王贵排雷那一段,写得具体形象,有很强的代入感,读来惊心动魄,紧张得让你觉得如在老英雄的身边,甚至想对着他大喊一声“快闪开”!这样鲜活的画面呈现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这些看似客观的描摹,背后蕴藏着他对老英雄敬重和爱戴的真情。
陈欣的散文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感情真挚、文笔质朴。我们一般作者没有余秋雨文化散文中那种对文化的诠释和重新认知,没有梁衡政治散文中对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的独家阐述,但我们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物一定要有一种真诚的解读,而且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解读。真诚的解读首先是要感情真。感情的真假读者一看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散文的语言、意境都可以营造,而真情实感无论如何是营造不出来的。感情的抒发只能是心的感动,不是词儿的堆砌。记得我初学写作时,总是觉得别人的词儿用得好,现在知道感情的真假和词的华朴实在没什么关系。巴尔扎克说:穷人没有时间痛苦,因为他要找米下锅。张洁说:眼泪是有人疼的女人的奢侈品。我的一位诗人朋友写她错过的爱情“我种下的花儿在别人的园子里开到了荼蘼”。这些都是心底的血濒溅出的珠玑。虽不华丽却深刻。陈欣对人生对生活、对亲情对友情都有了一种只属于自己的认知,他把这种认知注入了情感,化作了浸透他心血的文字。这些文字质朴、深情、温暖、打动人心。
当然文章有浩然正气,不等于文风粗放。恰恰相反,陈欣的散文中除了大江东去,还有小桥流水。他的《一路风情》中的《长城月色》写得很优美。景写得美,情写得真,感慨和抒情自然水到渠成。他的那篇成名作《仲夏情思》,更是优美得让人无法形容。他那些写友情和亲情的文章,也写得细腻感人,对话朴实亲切,有画面感。如:《常忆父爱》《我给老爸一叶平凡小舟》《妈妈的倭瓜花咸食》《父子情深》等散文,有情景,有细节,有对话,音容笑貌,跃然纸上,一副副父子情深,母子互爱的画面让人如临其境,如在其侧。
陈欣的文风的细腻特点重点表现在他对人和事物的懂。他读得懂家乡的曹雪芹、张佩纶、张爱玲,也读得懂异地的李清照。在《雨中访曹公》中,他说曹雪芹,虽沦为一介草民,但曹公心不草,才不草,能够站在人间之上看人间,高居生活之上看生活。在《张爱玲与<红楼梦>的不解情缘》中,他写到:那种洞彻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荒凉感,家世荣辱兴衰的失落感,是两位天才作家可以跨越时空的最好契合点,也是其文人品格的天然共性,正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留以清丽照后人》中,他为李清照叹谓: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这样的评价和认知,非彻彻底底的懂,单靠华丽的词语是堆砌不出来的。
我们知道 阅读的快感在于作者说明了你,你觉得他说出了你的感受,于是才有了共鸣,能和读者共鸣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文章。现在的人们总爱用“接地气”一词,地气是什么?地气就是一种能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大众情感。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你的这种普遍情感的表达又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唯独属于你自己的。正像我们说到民族文化,总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样,独特的也才是大众的。感悟的独特来自于观察和发现的独特。故事可以重复雷同,人物命运可以相似,但感悟和认知却是独家的,因人而异的。一弯月牙,少妇眼里是梳子、小儿是香蕉;一枚落日,男人看到的是洞穿世界的烟头,女人是磨去棱角的心。感悟独特,表达到位,应该是陈欣散文的另一个特色。这样独特的感悟在他的书中比比皆是,此文不做赘引。
陈欣散文的底片风格是感恩的。由感恩人,到感恩万物,他把自己的感恩化作了文字,便有了一篇篇的好散文。他感恩全国人民对唐山人民的好;感恩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关心和帮助;感恩在文学道路上给了他鼓励和支持的恩师友人,他甚至感恩路人带给他的灵感和启迪。他无论写什么都掩饰不住心中的那一份真。从那些朴素而优美的句子中,读者自可体会到他感恩这个世界的心情,体验到他真挚滚烫的情感。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的,“惊”的都是作者的感情。
说到底,文学是作者用心灵读世界的一条通道,走宽了就是一条大道。我们可喜地看到在这条大道上,陈欣阳光、自信、面带微笑,从容潇洒地走来了!
我们期待陈欣的更多的作品如秋风舞动海浪,一浪高过一浪!
![](http://www.crt.com.cn/2024images/11/hs1175.jpg)
作家 资深编辑张美
![](http://www.crt.com.cn/2024images/11/hs1176.jpg)
![](http://www.crt.com.cn/2024images/11/hs1177.jpg)
作家 资深编辑张美华
作者简介:
张美华,女,网名如水如月,河北张北人。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柴师大专班中文系,进修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编辑班,省作协会员。曾任张北一中、张北师范语文教师;张北文化馆创作员;张家口日报副刊版、教育版主任编辑;张家口晚报特稿部、文教专刊部主任。著有散文集《飞去的云》、报告文学集《天马刚刚起飞》。退休后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先后供职于山东青岛滨海学院,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系全国妇联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省家教协会理事,市妇联家庭教育顾问。著有家教专著《好孩子从妈妈的好耐心开始》《做个温暖母亲》等。现为某文学期刊执行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