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外景(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 摄
8月份,地处华北平原的台城村,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到这里参观。100年前,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别支部在这里诞生。从那时起,这个村庄就为中共在农村普遍建立党支部提供了新的样本。
台城村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城西南3.5公里处。为了纪念台城村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安平县于2002年兴建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之后又多次更新展陈内容。
纪念馆中详细介绍了台城特别支部的创建过程。创始人弓仲韬,1886年生于台城村,1911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弓仲韬毕业后在北京一所小学任教,工作之余常去北大图书馆翻阅进步书籍,在李大钊的影响下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3年2月,李大钊介绍弓仲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派他回安平县发展党员,着手建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回乡后,弓仲韬在村中创建了“平民夜校”和农会,从中培养党的积极分子,并发展本村村民弓凤洲、弓成山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3人成立了台城村特别党支部,隶属中共北京区委,弓仲韬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创建的第一个党支部。
1924年8月,安平县已有党员20人,为加强对全县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弓仲韬主持召开了安平县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河北省第一个中共县委——安平县委,他任县委书记。
党史专家介绍,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仅仅两年,当时占全国人口百分之80的农民还在地主阶级的压榨下艰难生活。台城特别支部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普遍建立党支部,摸索出了新的经验,提供了新的样本。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外景(8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杜一方 摄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留建说,台城特别支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发展的历程,历经不同的革命历史发展时期,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不断壮大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党支部书记王彦芹说,这一革命火种的诞生,对其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中国农村,尤其是北方农村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抗击外来侵略,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实现农民的彻底解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按辈分,我该喊弓仲韬太爷爷。”1948年出生、1970年加入共产党的弓振波说,“弓仲韬到农村建党支部的路子走对了,发挥了人尽其才的作用。受弓仲韬思想的影响,我们村的村民一直有敢为人先的闯劲。”
弓振波介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城村就办了养殖厂,还开办了织罗厂,从内蒙古、新疆收马尾织罗,后来还开办了铜罗厂。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里就出现了一批万元户。
1980年出生的杨新杰是现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他是自弓仲韬以来的第23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
“村里从织马尾罗开始,逐渐演变为织铁丝网、黑丝布等几十个种类的产品。”杨新杰说,他2004年买了十台织机生产铁窗纱,2010年卖掉织机,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从生产到专门经营贸易的转变。
据介绍,台城村织机最多的时候有400多台,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丝网生意,目前170多台。“虽然看着织机数量减少了,但产业做得更大了,村里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新疆等全国各地开办企业或经营丝网的有80多家。”杨新杰说。
安平县委书记曹向东说,100年前,在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指导下,弓仲韬回到家乡创建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台城特别支部,开创了共产党把支部建在农村基层的先河。100年后的今天,安平县有党组织587个,党员1.54万名。安平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从饱经战乱、食不果腹,到城镇、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万元和2.2万元,医疗、教育、住房等全面保障,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