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中段,古属赵州,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向西若干山口为晋冀通道,南与临城、内邱相接,北与井陉、获鹿相通,东北与元氏相连,东南与高邑相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系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太行山中段东麓的赞皇县,曾是冀西抗日的重要战场。中马峪村地处赞皇县西部太行山区,距县城20多公里。在烽火燃烧的抗日岁月,槐疙瘩、黄北坪、中马峪、长沙、秦林、王家坪、东马峪等村形成了“冀西革命中心”。槐疙瘩村是太行一地委和太行一分区司令部所在地和党政军部门较多的抗日领导机关所在地,黄北坪村是太行一分区司令部所在地,秦林村是太行一分区政治部所在地,王家坪村是太行一专署所在地,中马峪村是抗战时期法治建设最好、法律部门最全、党政军部门较多、群众基础较好的抗日堡垒村。
槐疙瘩村位于赞皇县西部山区的中位,距县城30公里,三面环山,背靠太行山簸箕楼主峰,南与赞皇山隔河相望,前对槐河主道,往西银河铺有一条十八盘古道通往山西省昔阳县。进可攻,退可守,是安营扎寨的理想之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冀西地委(后改为中共太行一地委)、冀西专署(后改为太行一专属)、太行一分区司令部、中共太行一地委党校、赞皇县第三区政府等党政军事机关都曾驻槐疙瘩村。邓小平、杨尚昆、秦基伟、杨秀峰、高扬、王孝慈、王一伦、赵武成、边疆、冷楚、王远芬、郑律成等老一辈开国将领曾在这里战斗生活。
一、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
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先遣部队到达赞皇,部分人员进驻槐疙瘩,为建立根据地做准备。
1938年2月,385旅独立团进驻槐疙瘩村。同时,杨秀峰率领冀西民训处在槐疙瘩村开始筹建冀西专署。
1938年4月初,日寇九路围攻晋东南,由元氏、赞皇出犯之日军第16师团一个大队,被第129师游击支队阻滞于赞皇以西地区。赞皇党组织起了基点作用,与反围攻的战争以极大帮助。
4月30日,冀豫晋省委有关领导会同129师政委邓小平同志,重点巡视了晋中区和冀西区,在赞皇参加冀西各县组织部联席会议,认为“要转变冀西工作,首先要从赞皇开始”。 邓小平与晋冀特委(后改为冀西特委)书记彭涛、宣传部长马芳庭等谈话,指示“反对关门主义,大量发展党员”。巡视团帮助赞皇县委召开全县区委以上干部参加的第一次活动分子会议,提出了“创造华北模范县”,决定掀起农民运动,大量发展党员。
5月初,特委设立赞皇中心县委,统筹赞、高、元、临、昔等县党的工作,指示以赞皇县为实验县,大搞闻名太行的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红五月”运动,当月槐疙瘩村6人入党。
7月,在白草坪召开全县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槐疙瘩村16人参会,选举产生了妇女救国联合会(简称妇救会)。
9月13日,杨秀峰、孙文淑夫妇在八路军配合下,在槐疙瘩村正式建立冀西专署,主任杨秀峰,专员岳一峰。自此,赞皇、临城、内丘、高邑、元氏、井陉、获鹿、沙河、磁县、邢台十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工作即由冀西民训处领导改归冀西专署领导。同时,王孝慈调至专署,负责筹建冀西特委工作。
1939年3月,新的中共冀西地委成立后,槐疙瘩村正式成为具有党政军一体的抗日根据地,成为冀西的抗日中心。
6月,冀豫特委机关由邢台浆水镇辗转迁回槐疙瘩村合并到新成立的冀西地委,辖内丘、临城、赞皇、获鹿、高邑、元氏、井陉、平(定)东、和(顺)东昔(阳)东等13县(冀西13县)的党的工作。王孝慈主持冀西党的工作,组织部长高扬、宣传部长赵武成、城工部长傅贯一、统战部长王纲。
8月,王远芬调任385旅独立团团长。
10月,冀西特委改称晋冀豫区第三地方委员会,书记王孝慈、副书记侯富山、组织部长高扬、宣传部长王一伦、城工部长傅贯一、统战部长王纲。
是年,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大举进攻我冀西根据地,邓小平亲赴冀西地委(槐疙瘩村),带领地委和分区与鹿钟麟、朱怀冰谈判,说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表明严正立场,警告其停止摩擦,一致对外。中共冀西地委和八路军一分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打垮了国民党县政府和河北民军,取得了中马峪“反顽斗争”的第一次军事胜利;在院头村“反顽声讨”大会上,也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又建立了以范子侠为首129师平汉游击队。
1940年1月,根据中共冀晋豫省委的指示,冀西地委改称中共晋冀豫第三地委后又改称中共晋冀豫一地委。王孝慈调离槐疙瘩村,高扬接任地委书记,侯富山任副书记兼城工部部长(后被免去副书记),赵武成任宣传部长(后兼任副书记),周壁任组织部长,刘毅任组织部副部长、社会部部长、民运部部长,傅贯一任敌工部部长,徐彬任敌工部部长。
5月5日,129师根据黎城会议要求,发出《129师政治建军整军训令》,提出军队建设要转向整编阶段。桂干生调离太行山区,秦基伟率领秦赖游击队到达赞皇,冀西游击队、边纵2团和赞皇独立团合并编为新11旅,辖31、32、33团,尹先炳任旅长,黄振堂任政委,秦基伟任副旅长,郭峰任政治部主任,杨克冰任政治部副主任。129师和军区部队,都得到补充和加强。
1940年8月14日,冀太联办成立后,冀南行署所辖的冀西专署改为冀太联办直辖的太行一专署,专员岳一峰,根据地由分散实现了统一,党政军各系统序次也逐渐统一起来。冀太联办辖的太行区分五个专区,一专区即冀西专区,辖内丘、临城、赞皇、获鹿、高邑、元氏、井陉、平(定)东、和(顺)东、昔(阳)东等13县。此时,集党政军一体的晋冀豫一地委(为保密,对外称八路军民训部)正式成立。地委班子成员和一分区、专署工作人员共40多人居住在槐疙瘩村。一地委和一分区通过发动群众借粮囤粮,实行“有钱出钱,有粮出粮”运动,加上“减租减息”政策的实行,使农民生活条件初步改善,进一步提高了革命积极性和抗战热情。
1941年,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正式成立,中共晋冀豫一地委改称中共太行一地委,晋冀豫第二军分区改称太行第一军分区,中共太行一地委和第一军分区正式建立。太行一地委驻槐疙瘩村,太行一分区司令部驻黄北坪村。整军取得了巨大成就,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明显提高。
12月,中共中央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太行一地委书记高扬兼任太行一分区政委,地委和分区机关领导人员不变,分别住在槐疙瘩、秦林、黄北坪、长沙等一带村庄。秦基伟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王远芬任第一军分区参谋长,胡震任太行一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兼第一军分区副司令,郭峰任太行一地委委员、第一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克冰任第一军分区政治处主任,后来王大任接任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槐疙瘩村成为冀西敌后一个最重要的抗日根据地。
从1940年10月开始,日军调集重兵加紧突袭和疯狂“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我根据地进一步实行封锁、包围和进攻,根据地遭受极大损失。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接踵而来,人祸、天灾使我一专区的困难越来越大,斗争越来越艰苦。这种极端严重的困难局面,一直延续到1943年。
1943年9月高扬调任太行七地委书记,郭峰短暂接任书记。
1943年11月,杨韶义带领基干团七连为了掩护一地委及一分区等机关人员转移,从山西里沙窑驰援,在长沙岭遭敌伏击。驻槐疙瘩村的赞皇县第三区政府区长董德邦带人接应,七连指导员王振生带领20多名战士冲出重围脱险,七连大半同志牺牲。
1944年春,中共中央决定执行党政军一元化,秦基伟从延安学习回来始任中共太行一地委书记兼任一分区司令。
1944年,由于整风和减租减息深入开展,军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大生产运动得到了巩固;同时,抗日战争形势也急剧好转,冀西日军有所减少,战斗力大不如前,伪军组织内部人心浮动。10月10日晚攻克千根炮楼后,一分区开展大练兵,准备大反攻。
1944年11月,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美国空军开始同我们合作,尤其在了解敌情战略空袭方面。美军观察组成员惠特尔赛上尉等来到槐疙瘩村居住数日。
1945年春,秦基伟不再任太行一地委书记,由冷楚接任。分区发动了夏季攻势,开始局部大反攻。8月20日顺利解放赞皇县城,8月21日,冷楚在秦基伟司令员陪同下前往黄北坪村南河滩举行阅兵,秦司令做了大征兵动员,征兵1080人。9月,秦基伟调任太行军区司令,冷楚调离槐疙瘩,赵武成接任一地委书记,胡震接任一分区司令,张蕴玉接任参谋长。
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一分区司令部人员逐步撤离槐疙瘩村,一地委开始落实中共中央的土改运动等政策。
1947年,一地委工作人员也逐渐离开槐疙瘩村,保留一地委留守处。
1949年,太行区撤销,太行一专区改称邢台专署。8月邢台专署撤销,所辖县市划归河北省。
在抗日战争中,槐疙瘩村民和太行一地委、一分区的八路军相依为命、同甘共苦,度过了八年的艰苦岁月,建立了浓于血的深厚感情。
二、重要单位与人物
(一)党政军各机关规格高且部门全
中共党委机关:中共太行一地委(包含下属职能部门);政府机关:冀西专署;八路军机关:八路军先遣队、太行第一军分区司令部和385旅独立团等。
一地委的机关和一分区司令部挨得很近,中共一地委党校相对偏僻。太行一地委和一专署驻在李占林家的前院,组织部、宣传部驻李占林家西邻的郑降子家,城工部、敌工部驻在郑丙辰家,地委书记高扬住李占林家和郑贵芳家;司令部在地主郑贵芳家,司令秦基伟驻郑贵芳家,这几家紧挨着,为了开会保密,党校设在郑贵芳相对偏僻的新家,特务连驻在南庄高秋付家;八路军食堂驻在郑竹平家;朝鲜义勇军歌唱家郑律成住郑小友家。
【地委党校】1939年9月,受中共中央以及129师政委邓小平的指示,为方便各根据地的党政军干部以及官兵能就近得到专业培训和学习,各地委迅速创办党校。时任一地委组织部长的高扬按照指示,在地委书记王孝慈的帮助下,迅速开展选址和选拔工作人员。几天后,中共冀西地委(太行一地委)党校就在槐疙瘩村正式成立,高扬兼任第一任校长。党校为地委、军分区举行重要会议和干部队伍大型培训地,选址为做到保密和不影响村民两大因素,于是设在比较偏僻的地主郑贵芳的新家。
毛泽东主席发表《论持久战》后,为了凝聚抗日的思想共识、政治共识,党校专门对各县委书记、八路军和民兵进行正规的培训。培训内容:学习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宣传党的政策、讲授毛泽东思想、抗日宣传等。槐疙瘩村群众坚持武劳结合原则,一手拿枪、一手拿锄,一面战斗,一面生产。
1942年,八路军129师轮训大队也搬来槐疙瘩村,在一地委党校一起办公,授课也在地委党校。党校的职能和任务是每年分多期、多批对各县县委县政府官员以及武委会、妇代会等干部进行政治教育、抗日宣传、文化学习、军事训练、投弹射击、战术训练等培训。时间有时一周、有时十天半月、有时几个月,最多三个月。按照人员级别高低和文化知识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
我党的高级干部和骨干分子经常到地委党校进行授课,仅40年和41年,全县教师先后5次在槐疙瘩村地委党校集中培训,杨秀峰、杨尚昆等中共高级干部和骨干分子分别授课。
历任校长:高扬、李绪春、焦立夫、苏敏、华青。
【抗日学校】
孙文淑(杨秀峰妻子)带领平津、太原以及大后方按奔抗日前线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如巫利珍、陶射言、劳成之、宋尔廉等人,开展冀西的妇女儿童工作。首先是广泛宣传抗日道理,宣传妇女解放的途径,并由点到面地组织妇女抗日救国会、儿童团。接着又开办了几期妇女训练班,为组织县妇救会做组织准备。
从1937年秋冬到1938年春,冀西的县、区、村妇女抗日救国会均已建立,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抗战力量。随后,孙文淑和她的副手宋尔廉又把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农村小学教育上。为此,她亲自主持师资训练班培训并兼任教师,组织人员编写小学教材,编写新的三字经和识字课本。狠抓扫盲工作与民众教育,利用民间小调填写抗日诗词,使抗日歌曲广泛普及。
1938年,杨秀峰领导并筹建的冀西专署在槐疙瘩村成立的同时,冀西各县的小学已完全恢复。槐疙瘩村抗日学校在孙文淑等人的努力下也相继成立。槐疙瘩村抗日学校成为当地的抗战宣传阵地。
(二)参与人物地位高作用大
时任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后任国家主席;时任129师政委邓小平,后任中央军委主席;时任129师师长刘伯承,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开国元帅;时任385旅旅长陈锡联,后任开国上将、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太行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黄镇,后任开国中将、外交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时任太行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后任上将、国防部长;时任太行一地委书记兼太行第一军分区政委高扬,后任河北省委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时任冀西游击队司令、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后任教育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朝鲜义勇军歌唱家郑律成等高级干部和开国将领先后在槐疙瘩村战斗生活。
【重要领导的驻村经历】
1938年8月初,高扬受邓小平指示,到冀豫特委任宣传部长。1939年3月--4月,高扬带领的冀豫特委机关辗转迁回槐疙瘩村合并到冀西地委,高扬在槐疙瘩村一直住到离开太行一地委。
1939年,冀西地委书记是王孝慈,高扬任组织部长。1940年1月高扬接任地委书记,1941年开始兼任太行第一军分区政委。在抗战极其困难的时期,指挥冀西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蚕食”和“扫荡”,创建太行一地委党校,为巩固和发展太行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7月3日,太行区党委调高扬到新建的太行七地委任书记。高扬召集一地委委员开了一次会,两三天之后离开槐疙瘩村到区党委工作去了。
1940年7月,为适应新的情况,避开敌人锋芒,129师及晋冀特委决定扩招兵员,壮大力量。“百团大战后”,新编的野战旅也分散了,秦基伟带领的31、32团到了冀西的赞皇黄北坪、槐疙瘩村,在晋冀豫军区和冀西地委的帮助下组建了冀晋豫第一军分区(后称太行军区第一军分区)。秦基伟任司令员,地委书记高扬兼任政委,胡震任副司令,王远芬任参谋长,郭峰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杨克冰任政治部副主任。在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时期,与太行一地委的协作下指挥了不少大型战斗,均取得了胜利。直至1945年8月调任太行军区司令员后离开。
1937年9月,杨秀峰受到周恩来、刘少奇代毛泽东传达的指示,从太原出发转战冀西。杨秀峰率领刚组建的冀西游击队,在八路军配合下着手创建冀西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9月在根据地槐疙瘩村建立了冀西专署(冀西民训处的工作移交专署)。在冀西专署成立大会上,杨秀峰高举抗日大旗,群情激奋,使槐疙瘩村以及所有冀西人民看到了抗日救国的希望。杨秀峰说:“冀西是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太行的一道屏障,在冀西站住脚,就能使以太行山为依托的华北抗日根据地,相互支撑,连成一片。因此坚持冀西抗日战争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杨秀峰的动员讲话极大地鼓舞了战士和冀西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战斗士气。战士们纷纷表示:头可破血可流,冀西不能丢。
1941年4月初,郭峰结束了在北方局党校的学习,回到槐疙瘩村,任太行一地委委员兼第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42年后,参加了一系列反“扫荡”斗争。1943年7月初,郭峰任太行一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
1938年9月,王孝慈夫妇均被调往晋中地委新成立的冀西河北西部办事处(冀西专署),负责筹建冀西特委工作,后建立了冀西地委,任地委书记。多次举办了不定期的县委书记培训班,日本鬼子一来扫荡,就马上休会,分头下去发动群众,坚壁清野。敌人一走,就又集中起来学习,传达党中央的指示。期间领导冀西军民抗日、反顽、维护统一战线。1940年调晋冀豫区委后离开槐疙瘩村。
高万盛(曾用名高文林,烈士高俊英之子,1913-1969),赞皇县南邢郭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槐疙瘩跟随高扬开展革命工作,任保卫部部长。和老房东李占林多次护送高扬等一地委领导转移和撤退到银河铺、小西沟、黑沟掌以及套虎山等地。每逢太行一地委党校开会和学习期间,都是保卫部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逢年过节期间,为了活跃军民的气氛,一地委都组织一些军民青年男女进行一些文娱活动,派高万盛部长(高万盛能歌善舞)组织广大军民搞文艺活动,促成了几对军民联姻。在一分区和一地委合并办公以后,高万盛主管后勤保障工作。1948年阳泽整风运动以后,高万盛得病在家休养。解放后工作关系落到邯郸市供销社,1969年因病去世。其中1943年7月,高扬调离槐疙瘩村,临走前为高万盛未出生的孩子起名为“高转变”(寓意:敌我形式大转变,胜利大反攻)。
三、感人故事
1942年,遭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麦收只有三、四成,秋收只有两成,柿子、核桃等土特产收成也不好。春季敌人还对我根据地两次扫荡,我根据地军民协作,利用地形熟悉等及时有利的条件打得敌人付出惨重代价。但我一分区三十一团副团长曾纪云光荣牺牲。日军“扫荡”失败后,随即又发动更大的五月“扫荡”。“扫荡”前派出大批特务混入我根据地侦查破坏,化妆成八路军来到槐疙瘩一带渗透,又采取集中兵力对槐疙瘩、黄北坪、秦林一带进行连续合击。
1943年,地委书记高扬提出把敌后隐蔽的根据地由零星、小块发展到连成一片,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军分区基干团编在一起后,灾荒蔓延,军民生活更加艰难。春荒严重,粮食奇缺,糠菜也难寻找,槐疙瘩军民只能以萝卜、瓜菜为主,加上少量粮食和野菜勉强度日。连续两年的大灾荒,槐疙瘩村的村民在太行一地委、一分区的带领下,面对极端严重的困难,一起开展生产渡荒、一起上山挖野菜,相互接济,但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困苦之中。面对这艰巨的困苦生活,没有征服槐疙瘩村的军民。在地委和分区的带领下,槐疙瘩村军民紧紧依靠在一起,不仅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还组织精干的武工队深入“格子网”中进行活动和斗争;镇压罪大恶极的汉奸;对伪军家属进行细致工作;改造维持会,建立两面政权;伺机破坏敌人修筑的封锁沟、封锁墙和公路,进行交通破击战。还得掌握粮食、内部调剂,支援敌占区的生产救灾运动。
【长沙战斗】
1943年11月,在长沙岭上,杨韶义带领的基干团七连为了掩护一地委及一分区等机关人员转移,从外地驰援,但半途遭敌伏击。在驻槐疙瘩村的赞皇县第三区政府区长董德邦带人接应下,七连指导员王振生带领的二十多名战士,冲出重围脱险,但七连大半同志牺牲。
【接待美军驻延安观察员】
1944年11月间,抗日反法西斯战争接近胜利,由于我党领导的全国各根据地抗日力量的发展壮大,美国空军势必同我们合作,尤其是在了解敌情战略空袭方面同我们配合,以争取抗日胜利。
出于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对中国提供了援助,一批空军来华参战。与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作战中,美国友人以其勇敢的行为获得了中国抗战军民的深深敬意。其中一些飞机在战斗中失利,飞行员跳伞后得到了中国军民的救护与帮助。因此,美国政府向抗日根据地派出观察组,一方面是为了向救护美军飞行员的抗日军民表示感谢,第二方面也是为了了解根据地的斗争情况。
1944年秋,中共太行一地委书记兼太行一分区司令秦基伟接到太行区通知,说有位美国朋友即将到达一分区。太行军区李达司令员派在太行区党委整风班刚结业的李棣华马上随同延安学习回来的秦基伟回到槐疙瘩村负责翻译联络工作,迎接从晋察冀前来的美军观察组成员。几日后,由耿飚同志带领林迈可(原燕京大学教授)和惠特尔赛上尉(在中国从日军手中营救的美国飞行员)等国际友人来到太行一分区司令部驻地槐疙瘩村,受到了秦基伟的热情接待,在槐疙瘩村居住数日后前往北方局驻地左权县。
惠特尔赛上尉和其他一些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在耿飚带领下与林迈可(原燕京大学教授)等国际友人从延安出发,先到晋察冀边区,然后越过正太铁路线南来,进入太行一分区的。惠特尔赛上尉由译员李绍唐陪同最先到达一分区赞皇县境内。
那是严冬的一个傍晚,秦基伟接到前方部队的报告后,前往赞皇县黄北坪镇迎接惠特尔赛上尉。那高高的身躯,严肃的笑脸,八路军的衣着,如果不是面庞肤色的不同,令人很难认出他是一位国际友人。秦基伟同他热情握手,亲切地表示欢迎。于是大家一道步行来到分区司令部所在地——槐疙瘩村。
当晚,秦基伟设简朴而丰盛的便宴为惠特尔赛上尉洗尘。酒就是当地酿造的柿子酒,花生核桃是席间的小吃。在用木炭取暖的屋子里,尽可能使长途跋涉的国际友人得到温暖的休息。
次晨。秦基伟和分区负责同志与惠特尔赛上尉举行了会谈,向他介绍了周围的日寇动态,并决定稍事休息后,即前往北方局驻地左权县麻田镇。
从赞皇县到左权县,沿太行山东侧平汉线西侧南行,经过临城、内邱以及和顺嵩岩镇等地,骑马需要三天的时间。为了保证行程安全,秦基伟同志派出了一小支警卫部队护送。沿途根据地军民以不同的方式对美国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有时在落日西斜的傍晚,村民围拢在打谷场上,开会欢迎。有时在夹道欢迎的人丛中,用柿子花生等作为礼物来表示慰问。有时在温暖的阳光下,放着整洁的桌椅,邀请国际友人坐下小憩。在宿营的几个夜晚,各地县负责同志都亲切接待。在途经临城县境的一个中午,惠特尔赛上尉来到分区所属的一个野战医院。他很关切地询问伤病员情况,医院指导员崔玺作了介绍。当伤病员知道他是从晋察冀来的国际友人时,也便无拘束地问长问短,问起白求恩大夫。显然,在伤病员的心目中,见到国际友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白求恩同志。
【战略反攻】
1944年,由于整风和减租减息深入开展,军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大生产运动得到了巩固;同时,抗日战争形势也急剧好转,冀西日军有所减少,战斗力大不如前,伪军组织内部人心浮动。10月10日晚攻克千根炮楼后,一分区开展大练兵,准备大反攻。
1945年,分区发动了夏季攻势,开始局部大反攻。8月20日顺利解放赞皇县城,8月21日,冷楚在秦基伟司令员陪同下前往黄北坪村南河滩举行阅兵,秦司令做了大征兵动员,征兵1080人。
【朝鲜义勇军歌唱家郑律成在槐疙瘩】
1941年底,由金世光带队的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第二队三十余人来到冀西,在太行山东麓赞皇、元氏一带活动。朝鲜独立同盟和朝鲜抗日义勇军负责人的崔永建和郑律成等人来到一分区,协助太行一地委开展敌后宣传和对敌斗争工作,郑律成居住槐疙瘩村。
郑律成是著名朝鲜革命音乐家,《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曲作者,被称为军歌之父。郑律成是个文化人,但同时也是一位强悍的军人。他精通中、朝、日三国语言,是个“中、日通”。经常利用自己的特长在一地委党校轮训班上为学员讲课,教授一些简单易懂的日语,用来对日喊话和攻心。郑律成不仅在政治上很坚强,在音乐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多面手。物质条件再困难,他总是带领大家搞得热热乎乎的。
他们深入敌占区,多在夜间活动,每到一地,就用石灰、锅灰调水在墙壁、电线杆和大树上用中朝日文涂写标语,张贴人民政府布告,散发宣传品,教儿童唱革命歌曲。到了深夜,三五人一组,对敌伪炮楼喊话来震慑敌人。有一次,他们过平汉线,通过伪军关系,约好双方在铁路附近打几枪,并把鸡血洒在地上,欺骗鬼子,掩护武工队安全过路。
那时敌特活动很猖獗,武工队的活动有时被敌人发觉,有遭到敌人伏击的危险。郑律成和八路军武工队的干部经过研究,发现某村一个卖中草药的人形迹可疑,后来确证是敌人安的一个点。郑律成亲自带领几个战士,把那个家伙抓住了,还从他口里了解到附近一个庙里的和尚,也是敌特。通过武工队终于把这些特务搞掉了。
有一次,崔永健生病了,住在李占林家休养,由李占林的母亲照顾。郑律成与房东郑小友到村边河里抓鱼,并将抓来的鱼除了给崔永健改善生活,还给住在秦林村的蔡树藩送去让其补充营养(蔡树藩身体比较虚弱)。
有一次,住秦林村的政治部押来了十几个日本战俘,他用日语给战俘讲课,并帮赞皇敌工站站长任廷威、敌工科长张彬审讯、教育日俘。
1944年被调回延安,离开槐疙瘩村。郑律成虽然出生在朝鲜,年轻的时候来到中国,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参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对中国的感情非常深厚,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对战友们十分尊重。他和太行山的同志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已经结下了难忘的友谊。
在槐疙瘩居住多年的时间里,为了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敌后抗战,党中央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朝鲜同志也积极响应党中央这个号召,开展生产运动、吃苦耐劳,在驻地附近的山坡上开荒种地。与槐疙瘩村民以及一地委、一分区、一专署、政治部的八路军同志亲如一家。作为国际友人的郑律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尽了国际主义义务。
他在音乐方面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是和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他多方面斗争实践所形成的深厚的生活基础分不开的。
郑律成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战歌。
【朱家恺在槐疙瘩】
朱家恺曾任八路军129师师属旅级部队“青年纵队”参谋长兼3团团长,129师教导队副大队长。1942年元月,刘伯承师长亲自指示,由129师轮训队调一分区,在赞皇槐疙瘩村创办了一分区轮训队并任大队长。直到抗战最艰苦时期1943年10月轮训队精简,朱家恺队长调离。近两年的太行一分区轮训队,为一分区所属部队官兵和地方武装群众培训了大批有坚强革命信念、掌握基本军事本领的革命骨干。
抗战时期,朱家恺队长看到革命群众热情很高,但是军事素养不够,在战争年代光有革命热情是不够的,会付出血的代价。朱家恺把他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在这方面所学知识和才能,都用在了对一分区部队和地方武装的战斗素质培训上。在太行一地委和一分区领导和安排下,多次具体组织一分区队伍大练兵,还对冀西13县我党根据地所属革命村武委会成员进行轮训,一分区的官兵以及所辖区各村的武委会成员基本都受过朱家恺队长亲自培训,通过轮训使得一分区部队和地方革命武装力量的革命信念和战斗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朱队长大高个,外表文质彬彬,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次大练兵的训练材料他都亲自准备,亲自去说服争取,把一分区里曾在原国民党正规军29军受过正规训练的几个老兵调过来当教员,在轮训队驻地槐疙瘩村,朱队长充分利用本村原有的条件,依靠当地革命群众,设置训练设备,带领轮训队员和槐疙瘩村革命群众平整打谷场做操场,从山上搬来大石头铺上木板当桌子,搬来小石头做凳子,在只有100来户人家的革命村公所协助下克服困难,充分保障轮训队生活和工作物资,为了不增加驻地群众负担,还利用课余带领学员们参加生产劳动,去村边槐河抓鱼改善生活。每次轮训班开学都由一分区秦基伟等领导做开学动员,朱家恺队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多次邀请常驻在槐疙瘩村的朝鲜革命义勇军歌唱家郑律成教队员唱歌,讲抗日道理!还让懂多国语言的郑律成教学员简单易懂的日语,为以后的对敌攻心宣传做准备,这时的朱队长也从教员变成了虚心好学的学员。朱队长平日和蔼可亲,与驻地革命房东李占林全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时常通过与驻地百姓拉家常中了解周围环境,地形地貌为战时做准备。受过他培训的革命群众爱称他为“朱先生”!可在对敌斗争中,他亲手打鬼子杀汉奸。
赞皇县光荣院的抗战老兵武永生回忆说:他刚参军,新兵集训,朱家恺队长训练他们,刚开始看朱队长文气,武永生他们这群18.9岁新兵,正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还有点轻视,认为是个文人,谁知体能训练第一天拉单杠,他自己也就20来下,朱队长一下拉了100个,还能在杠上打旋转,他们这群新兵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一次在冬季下雪天训练,刚发的新军装,有人舍不得卧倒爬到泥泞雪地上,让朱队长看见了直接上去就是一脚踹倒,说:打起仗来,你要拿命换!为了丰富新兵的业余生活,朱队长还教他们下象棋,记得抽空还进行过一次比赛,他那次比赛得了亚军,奖励了一条毛巾,他也是从那时学会了象棋并伴随其一生的!
据秦林村原武委会主任李凤鸣回忆:当年他就是做为冀西13县武委会主任参加过2期的轮训,每次30人左右,分成几个班,教室窗户少,光线暗,每天上一节文化课,每次上文化课就打开教室门窗,门窗外围着一群村里的群众在蹭听课,射击训练在村北,刺杀在村东操场,战术训练在南沟,抢占山头在18盘,投弹训练在隔壁秦林村的七亩地,他当时被选为其中一个班的班长,记得同班训练的有槐疙瘩村郑法祥,黄北坪村侯训妮,长沙村张万雅,张士文,玉皇庙村焦法新,白草坪村张忙妮,周来来等。他说:朱先生字写得好,是个大秀才,但训练很严,队列,射击训练,谁要领不对,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直接踢屁股!……
抗战时期,在太行一分区领导下,驻扎在赞皇槐疙瘩村的一分区轮训队,为我党培养出了大批有坚定革命信仰,坚实军事素质基础的革命军人,从太行一分区轮训队里走出一批做出优异成就的革命战士,为我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太行一地委检阅部队】
1945年8月17日,天高云淡,清爽送爽。早秋的槐疙瘩,满坡盈谷的庄稼,一派蓬勃。下午三点,在黄北坪村南的河川上,召开反攻作战誓师大会并举行了阅兵式。
军旗迎风招展,十团战士们着簇新军装列队等候检阅,支前民兵一色白头巾,与手中的红缨枪恰成鲜明对比。会场周围人头攒动,挤满了看热闹的老百姓。十团团长向守志向秦基伟报告人数之后,就陪地委负责同志(地委书记冷楚)在军乐声中检阅了部队。“同志们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部队的答词是复仇之火,义勇之声,激越嘹亮,惊天动地。
接着,中共太行一地委书记冷楚作了讲话,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秦基伟作了征兵动员,主要是给大家勾画了反攻的形势。日本法西斯完蛋了,蒋介石不肯罢休,一面邀请我党代表到重庆谈判,一面积极准备内战,但是他们当初溜得太快,“向后转”。敌人现在是锣齐鼓不齐,阎锡山没有挪窝,需要时间抢先登场;胡宗南从陕西抽身赶着穿行头;孙连仲离得最远,刚刚打脸谱。根据这种局势,刘邓首长决心集中太行、太岳主力,先打阎锡山,拔出在背锋芒。李达司令员已带七个团的先遣支队出发,其中包括我们的三十一团。我们一分区的任务是出击平汉路,由北向南打,收复失地,创造战场,准备对付蒋介石更大规模的内战。总之一句话,现在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杀下太行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