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卫兵说她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分子时,王光美坚定地说:“我不是反动的资产阶级分子,我是毛主席的共产党员。”
1967年4月20日,王光美给毛泽东写信,详细叙述了她参加清华大学工作组和其他情况,对报刊和造反派的诬蔑、不实之词作出申辩,明确写道:“我绝不是坏人,刘少奇绝不是假革命和反革命。”
在那人妖颠倒的日子里,从这些记载资料中,不正是能表现出王光美那不畏强暴的举止、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理有据的答辩和对刘少奇的终身信任和一片深情吗?
7月18日晚,刘少奇和王光美被分别押解到中南海西大灶食堂、西楼大厅批斗。后来,王光美这样回忆了他们夫妇分别时痛苦的场面:
傍晚,我完全平静下来,等着来人揪斗了。少奇同志唯一的一次为我打点行装,拿出我的衣服放好,整整齐齐。在最后的几分钟,我们面对面地坐着。谁说革命战士没有温情脉脉?没有儿女情长?这时,不爱说笑的少奇同志,却说:倒像等着上花轿的样子。我不禁想起他说过的另外一句话:“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我们就什么都不怕。他的无私无畏感染了我,我也跟着他笑起来。
“王光美!”进来的人一声吼叫,打断了我们的笑声。我心里感到幸运:“是我先走,否则,我看少奇先走会挺不住的……”
少奇同志看着我走。作为丈夫,看着妻子受凌辱;作为父亲,看着儿女受残害;作为领袖,看着党处在浩劫中;作为国家主席,看到人民沦落于你斗我、我斗你。对这些,他都无能为力,内心会有多么痛苦啊!
我站了起来,少奇同志也站了起来,我们握了一下手,他又用深情的目光看着我,轻声对我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
这次批斗会结束后,刘少奇和王光美被分别关押。直到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又一次更加残酷的批斗会上,他们拼命挣扎见上了最后一面。他们的几个孩子平平、源源、亭亭也被命令来到批斗会场,后来孩子们在文章中曾血泪回忆:
……那些人把爸爸、妈妈押到会场一角,离我们只有几步远,硬把他俩按下去向两幅巨型漫画上的红卫兵鞠躬。爸爸被打的鼻青脸肿,鞋被踩掉,光穿着袜子。就在这时,一旁的妈妈突然挣脱,一把紧紧抓住爸爸的手;爸爸也不顾拳打脚踢,紧紧地拉住妈妈的手不放,两人挣扎着挺着身子,拉着颤抖的双手互相深情地对视着。这是爸爸妈妈最后的握手告别!
谁见过这样狂暴蹂躏下的握手告别?这怎能不让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在近20年的共同生活中,他们忙于工作,无暇述说,但他们彼此理解、心心相印、一往情深。
由于受到“四人帮”残酷迫害,1967年9月13日王光美被捕入狱,她被关押在秦城监狱整整12年,但是这一切都动摇不了她的坚强信念,她依然对党忠诚,矢志不渝地维护着刘少奇的尊严,与“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因为她相信人民,相信真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不久,就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接收专案工作的当天,王光美终于获准出狱,重见天日。
无尽思念 寄情桑梓
1980年2月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庄严宣告“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80年5月13日,王光美偕儿女们乘专机飞抵河南郑州,迎接刘少奇骨灰。当王光美一行走进刘少奇逝世的那间屋子时,王光美一眼就认出了床上的一对橡胶枕头,她把枕头紧紧贴在胸前,任随悲伤的泪水滴在那洁白的枕套上……她动情地向在场的同志说:“这对枕头是我陪少奇同志访问东南亚时,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送给我们的,我们在北京家中,一直使用着。”
5月19日,王光美和子女亲属们遵照刘少奇的遗嘱,将刘少奇骨灰撒向大海。儿子刘源打开骨灰盒,王光美最后一次亲偎着骨灰袋。在悲痛的哀乐声中,她轻轻地打开袋子,捧着一把至亲至爱的亲人的骨灰,缓缓的撒向大海。这时王光美不禁失声痛哭……
刘少奇永远地离王光美而去了,留给王光美的则是无尽的思念。她把自己为刘少奇拍摄的一张夜间工作的照片放大,挂在家中。她说:“这样我就仿佛感觉他就在我的身边,还在不停地工作。”
刘少奇的家乡在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1961年王光美曾经陪同刘少奇回到湖南家乡作了44天蹲点调查,于是王光美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在了这方热土上。
1983年刘少奇诞辰85周年之际,王光美偕儿女们回到宁乡花明楼,此行她主要是为了捐献刘少奇文物给准备筹建的刘少奇纪念馆。她和县、区、乡干部座谈,亲切地看望刘少奇的亲属,她说:“少奇的亲属一定要按少奇生前的要求办,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严格要求自己。”
1988年刘少奇诞辰90周年、刘少奇铜像落成、刘少奇纪念馆开馆,三喜临门,王光美再次偕儿女回宁乡。看到高高矗立的刘少奇铜像,王光美的眼睛湿润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王光美怎能不感慨万千?
1993年刘少奇诞辰95周年之际,王光美第三次携子女回家乡,参加刘少奇经济思想研讨会,探望家乡的父老乡亲。她说:“我以激动的心情与同志们、朋友们相聚,共同怀念少奇同志。大家的热情使我感到少奇一生的言行,深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这儿是少奇诞生、度过青少年时代的地方,他生前热爱着家乡,他也为家乡人民所热爱。在这儿,以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的形式怀念少奇同志,是很好的办法。”
1997年王光美回家乡参加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刘少奇》开机仪式。此行,她还专门认真听取了纪念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当她听到省、市、县为花明楼的乡亲办了很多实事时,高兴地说:“这很好!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少奇生前一贯的作风,在纪念他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为他的家乡人民多办一些实事,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他一定会很高兴。”
2003年刘少奇诞辰105周年之际,王光美第六次回家乡,留下了依依难舍的亲情和乡情。
王光美几次回乡,几乎每次都会来到婆婆长眠的坟前,献上一束青翠的松枝,恭恭敬敬地向婆婆三鞠躬。她总是说:“我回花明楼,应该来祭拜婆婆,因为少奇很孝敬他的妈妈。”是啊,王光美对丈夫的深情当然饱含了对婆婆的尊敬和怀念!
刘少奇和王光美的结合克服了地位的悬殊、跨越了年龄的鸿沟;他们的感情历经峥嵘岁月,走过风雨路程,却更加坚定和忠诚;他们的婚姻没有太多浪漫柔情却有许多实在、体贴和温馨;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已高度契合和交融。
透过这些点点滴滴,我们走进了刘少奇和王光美朴实无华、真实动人的情感世界,我们领略了他们因为坚贞不渝而凸显得更加崇高和伟大的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