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多,但她对于王宗槐这种敢于登台的勇敢精神还是由衷敬佩。姑娘的笑声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拨动了双方心中最敏感的那根弦。两人约定,每个星期天都到王平夫妇家见面。
王宗槐与范景明恋情的初步进展,使王平大大地松了一口气,他对范景新连连说道:“这下好了,组织上再也不必为他担心了。”原来,一年前,晋察冀边区第二次党代会结束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带着王宗槐到杨成武负责的一分区去检查工作时,王宗槐突患伤寒病,必须去后方治疗。聂荣臻把随身携带的四盒当时的稀缺药品“维他赐保命”给了王宗槐,并一再嘱咐军区卫生部长叶青山说:“如果他死了,尸体运到阜平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笔者注)入殡。要是能救过来,趁他住院治疗,在你手下给找个对象,他不小了。该解决婚姻问题了。”
叶青山认真执行了聂荣臻的指示,为王宗槐物色了好几个,却一个也没谈成,苦恼之余,叶青山在一次闲谈时和王平说起了这件事。王平与王宗槐早在红军时期就认识了,也有心给王宗槐找个对象,只是苦于自己和他不在一起,使不上劲。现在天赐良机,王宗槐调到三分区来当政治部主任,两人成了早不见晚见的上下级,王平自然也就正式张罗了起来。
千里赴延安
王宗槐与范景明的关系刚刚有所发展,白求恩医校就迁址了,范景明随校从唐县葛公村迁到了树沟大台村。1942年夏天,王宗槐离开三分区,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这样一来,两人便隔山隔水,只能靠书信往来交流。
王宗槐坚持给范景明写信,每当反“扫荡”一结束,他的信就来了。信中总会询问范景明生活有何困难,同时还教给范景明许多有用的东西。学校的生活很艰苦,烧的柴火、吃的粮食都要靠师生们到很远的封锁线上去背,山路不好走,有的同学背负重物时因为不留神而失足于山沟中。范景明身为班长,脏活累活苦活自然都得冲在前面,但她身单力薄,负重有些吃力,每次都是咬着牙挺着。当王宗槐从信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写信向她传授背粮背柴的省劲办法:将背负物重心抬高,紧贴后背。范景明一试,果然管用。学校没有固定的食堂,师生大都散落于山村野地就餐,大冬天里也要露天吃饭,王宗槐就以自己在长期的征战中摸索出的就餐经验,告诉范景明跟别人身挨身地蹲成小圆圈儿挡风沙……
范景明按照王宗槐信上所说一一照办,果然管用,“这个人的心好细呀!”书信来往多了,范景明的心中慢慢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两人书信往来了一年多的时间,双方都已情投意合,结婚自然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可学校有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王宗槐知道范景明高小毕业后,就因为家庭贫困和时势动荡一直辍学在家,要不是参加抗日宣传的姐姐把她带出来参加了革命队伍,她连上普通中学的机会都没有,更不要说能进白求恩医科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了,她绝不能因为结婚而终止学业。于是,王宗槐多次劝范景明不要有什么思想包袱,他会等到她从学校毕业的。
王宗槐的理解与支持令范景明非常感动,学习也就更加刻苦。1944年初,范景明学完了所有正式课程从学校毕业,两人终于可以完婚了,可这时的王宗槐已在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准备参加党的七大了。王宗槐是上一年8月动身的,之所去那么早,是因为七大召开前要先在中央党校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集中学习。眼瞅着小姨子已经毕业,却不能同王宗槐如期完婚,王平为此想了不少办法。可一个姑娘家从阜平到延安,途中要经过好几个县的沦陷区,还要通过同蒲铁路封锁线,这太不安全了。
正当王平苦恼的时候,中央军委决定调晋察冀教导二旅西进,王平便让范景明随他们一道去延安。范景明骑着一匹骡子,跟着教导二旅旅部顺利通过了五台、崞县和代县,来到了离同蒲铁路不远的宁武一带。这天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