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觉民,光绪卅四年(1908)农历六月廿六日生,谱名先之、字财源、号觉民,湖南省郴州资兴市回龙山瑶族乡桃源村桥头江人,1926年6月资兴县立中学肄业。因崇拜辛亥革命元老唐生智(孟萧)将军,自名仲萧,志求军事救国,投笔从戎,考取北伐军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朱培德所部之第七师(师长王均)司令部秘书,参加北伐。1927年秋考取湖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现湖南大学法学院前身),毕业回第三军任军司令部秘书兼军法官。
(△北伐时期的曹觉民照片)
1928年4月,军长王均奉命率所部第七、八、九师从南昌继续沿津浦两翼继续北伐进攻直鲁张宗昌部,到达山东济南时,适逢日军制造阻挠南京政府统一全国的震惊世界的"五.三"惨案,军长王均令曹觉民督率第九师在济南城内构筑工事,戳寇300多人,正拟与日军作殊死战,以雪国耻,惜上峰严令退让,未与日军决一雌雄。第三军继向德州、沧州推进,所向克捷,到达马场,奉军终退并全部投降,南北遂告统一。曹觉民成为最早抗日的湖南人。
1936年11月曹觉民任第三军驻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辕办事处副主任(中校);"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不久,该办事处撤销。经由邵力子、于佑任安排,曹觉民调任《国民公报》记者,并奉命以此为掩护,在兰州、天水、西安、成都、重庆、太原、武汉、长沙、南昌、南京等地搜集侵华日军情报。
(△台儿庄大战战地记者纪念馆展示的曹觉民的照片)
(一)奔赴边区,赈灾济民增强抗日力量
从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到相持阶段,因国共关系尚好,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应对灾荒的问题上多与本地政府交涉或呈请南京国民政府(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予以救济。
曹觉民作为《国民公报》记者,先后两次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下属之赈灾委员会"陕甘宁边区赈济工作组"奔赴陕甘宁边区赈灾,他深入灾区一线参与堪灾,并全程监督,确保赈款落地。
1937年春,陕北发生旱灾,中共呈请南京国民政府赈济,并与国民政府行政院下属之赈济委员会协商,给予灾区12个县每一个县拨赈款6000元,共计7.2万元。
1938年8月中旬,国民政府赈济委员曹仲植带队(成员:郝瑞真、韩天耀、董承荫、李崇庭、秘书李振鹏、曹仲植的弟弟及《国民公报》记者曹觉民)并携赈款10万元到陕甘宁边区赈灾,经与边区政府协商,决定:(1)以3万元办急账,在神木、府谷、延川、固临、延长、定边、盐池、靖边等县查灾放赈,"务使分文实惠灾民,以期增加抗日力量";(2)以2万元筹办工赈,即"以工代赈,一方可以维持难民的生活,他方可以发展水利与开荒等事业";(3)以5万元筹设难民毛织工厂、织布工厂、硝皮工厂及农具厂等,"其目的在以此项赈款用于有利的永久生产事业"。
是时,恰逢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奉中共中央电召从晋东南太行山八路军前线指挥部返回延安,曹觉民参加了延安各界欢迎朱总司令返延大会,并采访了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与昔日(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司令部秘书长兼南昌行营秘书的这位后生、朋友亲切握手、畅所欲言。
(△抗战时期的朱德总司令)
(二)考察延安,访问陕甘宁"千里河防"
1938年8月27日,曹觉民奉命以《国民公报》社特派员身份考察、访问延安及陕甘宁千里河防。非八路军、中共中央及陕甘宁边区政府内部军政人员进入延安,需要办理特别通行证及严格的政治审查手续,《国民公报》社为曹觉民办理了赴延采访核准书,并电请西安行营联络八路军驻西安行营办事处办理了特别通行证,并由八路军办事处安排安保接送事宜落实后,于8月29日,曹觉民抵达延安,毛泽东、林伯渠在延安接见了曹觉民,并举行了"欢迎战地记者晚会"。曹觉民着重考察了延安中共中央机关,边区政府、边区学校及延安监狱等单位。曹觉民在延安着重介绍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在娘子关、太行山及中条山与八路军合作抗战的细节,以及战地记者同志们在台儿庄大战与徐州突围中的情况。
(*曹觉民在八路军留守兵团河防指挥部所拍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