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韩京京(右一)向龙岩各界人士讲述湘江战役福建籍烈士牺牲的情况。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79年前,一支能征善战的英勇之师在桂北大地上,用自己的血肉为二万五千里长征铺垫了前进的通途。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的六千闽西子弟兵,在执行湘江战役殿后任务中绝大部分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他们的功勋,历史将永远铭刻,人民将永远铭记。当年遮天蔽日的硝烟早已消散,这个夏天,带着闽西父老乡亲的思念和嘱托,带着对英烈的眷念和崇敬,龙岩市组织各界人士前往广西湘江战役旧址,寻访烈士的踪迹,祭吊烈士的英灵。
“敬礼!”在祭奠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活动现场,一个头戴红军蓝布帽子的高个男子缓缓登上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烈士纪念碑石级,庄严地举起右手,向纪念碑致以标准的军礼!
这名男子名叫韩京京,他的父亲就是当年在湘江战役中担任后卫的红34师100团团长韩伟将军。
在活动现场,来自闽西红土地的乡亲们从纸箱里拿出一瓶瓶家乡米酒,在纪念碑祭台前斟上满满几杯,又从矿泉水瓶子里倒出家乡的清泉水,注入烈士纪念碑前的桂花树下,并在上面轻轻撒放了一层黄土……
“八一”建军节前夕,为了缅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福建籍、闽西籍的红军英烈,龙岩市组织各界人士,专程携带故乡的泥土和水,带着闽西父老乡亲的思念和嘱托,前往广西湘江战役旧址,祭奠湘江战役中牺牲的闽籍红军烈士,表达家乡人民的思念与崇敬之情。
“出发前,我们合计了一下,并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特地到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取来清泉水;从山上挖来几大包黄土;精心选购了几瓶家乡出产的梁峰米酒。为了把这些家乡的信物带到广西,我们把水、土、酒打包,捆了个严严实实,办理了托运。只有虔诚,才对得起先烈的英灵。”武平县博物馆馆长修琦生说。
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此次也专程从北京赶到广西,参加这次祭奠活动。“八一”前夕,韩京京还将红34师军旗碑赠送给闽西人民。这座军旗碑如今保存在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内,碑高1.88米,宽约1.5米,由将军红、汉白玉、晋陕黑等石材镶嵌而成,碑座铭文:“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红34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将永垂不朽。”
整个湘江战役,有数万红军将士英勇捐躯。1934年12月,由闽西地方红军整编的红五军团第34师近6000人,临危受命,担任全军总后卫,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顺利渡江,被围阻在湘江东岸,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为了褒扬福建籍红军烈士在湘江战役中的英勇事迹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告慰英烈忠魂,激励后人,2011年,由福建省有关部门在广西投资建成“一墓三碑”,即灌阳水车红34师无名烈士墓;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烈士纪念碑;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英名碑;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一墓三碑”落成后,我省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每年都会组织到广西兴安县、灌阳县祭奠红军英烈。
“说到中央红军,说到长征,大家想到的大都是江西,而实际上中央红军长征8.6万人的队伍中,福建籍红军有近3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幸存2000多人。两万五千里的路程,几乎每走一里,就有一名闽西子弟倒下!”说起建设“一墓三碑”的缘由,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曾汉辉讲述了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湘江战役中,在伤亡最惨重的红五军团第34师,5000多名闽西子弟血洒湘江,惨烈悲壮,而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内竟然没有一个福建籍烈士的名字!
近几年,虽经民政部门多方查找,也仅查出福建籍湘江战役牺牲的有名有姓的在册烈士1114名,其中龙岩606名、三明508名。新罗区(原龙岩县籍)血洒湘江的子弟就约有上千人,但仅有43名被评为烈士,5000多名烈士却成了无名英雄。当时,在广西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战役烈士陵园内,在刻有湘江战役牺牲烈士姓名的英名碑上,却没有一个福建籍的烈士名单。2011年清明节前夕,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内,湘江战役福建籍红军烈士纪念碑正式建成,并在英名碑上补刻上了1114名福建籍烈士英名。
闽西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闽西人民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而湘江战役一直是福建人民,特别是龙岩、三明两地乡亲心里的痛,这种痛是一种思念,一种缅怀。
时任红34师100团团长的韩伟,当年跟随毛泽东从井冈山来到闽西苏区开展革命活动,如今的上杭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里还珍藏着当年韩伟亲自开出的前往苏区“扩红”的路条。
红34师100团的战士基本上是韩伟一手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闽西子弟血洒湘江,他老人家再也无颜回到闽西见那些当年将孩子送来参加革命的父老乡亲,他的心里不安啊!”在弥留之际,韩老将军立下遗嘱,生不能与闽西子弟兵一起战斗,死了也要和闽西子弟兵在一起。1992年4月26日,韩伟将军的骨灰在儿子韩京京、儿媳张微微的护送下安放在闽西革命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