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记忆
深井打捞出数具红军遗骸 他们牺牲时只有15至25岁
2024-11-28 14:34:24
来源:CCTV国家记忆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34年12月1日,红军的鲜血溅满了湘江岸边的石头,江面上硝烟弥漫。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这个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红军大部人马终于渡过湘江。

    眼看红军又一次从眼皮子底下走了,国民党军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在湘江以东,还有一支没过江的红军部队。

    这支殿后的部队,正是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抢渡湘江的战役打响后,作为全军后卫,第三十四师就在湘桂一带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

    这天,一封电报放到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手中。电报来自中革军委,电文指示:“你们必须准备在不能与主力会合时,要有一时期发展游击战争的决心和部署。”

    就在陈树湘看着电报思考下一步该如何实施的时候,一发炮弹击中了电台。第三十四师与红军总部失去了联系,局势变得愈发严峻!

    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陈树湘召集师团干部开紧急会议。会上,他宣布:从敌人的薄弱部位突围出去,到湘南打游击;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第三十四师迅速突围,沿着灌江从灌阳县前往水车乡,途中经过一个只有几十户瑶族人家的小山村——洪水箐。

    第二天拂晓,国民党军在当地民团的带领下来到洪水箐村,一场激战在所难免。这时,第三十四师团以上干部,除了师参谋长王光道,就只剩下了师长陈树湘和第一〇〇团团长韩伟。

    陈树湘命令韩伟带着师的主力第一〇〇团突围回到湘南,陈树湘则带领另外两个团做最后的掩护。

    谁都明白“最后的掩护”意味着什么。

    韩伟之子 韩京京:所以韩伟没有遵从陈树湘的军令,他说你是师长,只要你还在,这个师的番号就能存在。

    分手后,负责突围的陈树湘为了与湘南游击大队会合,带领着战士们往湖南九嶷山区进发,这时的队伍只剩下不到300人。

    湘南地区河流密布,要到达九嶷山区,路上不可避免地要渡过几条河,牯芝江就是其中之一。

    当小船行至河心时,埋伏在岸上的湖南江华县民团开火了。

    第三十四师的战士们拼尽全力冒着敌人如雨的枪弹,强渡牯芝江,然而,他们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师长陈树湘中弹了。最终,第三十四师没能摆脱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在弹尽粮绝之后,腹部受伤的师长陈树湘在昏迷当中被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徐占权:咣当咣当走,慢慢地陈树湘又苏醒了,发现自己被敌人俘虏了。他坚决不当俘虏,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就找机会把肠子拉断,壮烈牺牲。

    而幸存下来的韩伟,则一路艰辛辗转回到了革命队伍。1992年,韩伟在北京病逝。弥留之际,湖北籍的韩伟给儿子留下了遗愿,骨灰放到闽西。

    红五军团,大部由闽西子弟组成。韩伟,是第三十四师全师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他说:“我把他们带出来的,如今不能把他们带回去,就把自己的骨灰送回闽西,告慰烈士家乡的父老乡亲。”

    完成父亲遗愿后,韩伟的儿子韩京京的心也留在了这片热土上。他和很多志愿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寻找红军的足迹。

    地处闽西的龙岩市长汀县,有一个普通的村庄,全村300多户人家,当年加入红军队伍的有100多人。村里有名有姓的烈士有40多人,更多的人没有留下名字和后代。

    在广西桂林灌阳县烈士陵园里,静静矗立着一块没有名字的墓碑。因各种原因,很多牺牲的烈士无法核实具体姓名,韩京京和大家就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挖掘湖湘优秀文化时代价值 擦亮领导干部家风红廉底色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湖南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