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面看,“尚书第”牌坊院内有点像苏州的园林,给人以古朴纯美的感觉。那座牌坊并不因岁月的沧桑而失去应有的庄严与神圣。特别是院内还有两尊一雄一雌和牌坊同样材质的石狮子,它俩不同别处一些蹲伏在代表权利机关的显得特别威严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富有情趣和“浪漫”,并不因来了那么陌生人而嗔怒,而仍然在顾盼回首、四目相对,显得格外憨态可掬,给古老的遗址注入了几许生气。
曾担任过明朝重臣的郭维经就是在这里出生、成长的。想当年,饱经“十年寒窗”之苦的郭维经几经坎坷终于中了举人,然后出仕入相,其族人及乡亲该有何等之骄傲及何等之荣耀......但郭维经生不逢时啊,他不该生活在明朝的没落时代,那时朝政混乱,以致国难当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先是天灾人祸,然后农民起义,后是清兵入关,明朝如飘摇在江面上的一艘破船,经不了几下波浪的冲击,就连最赏识他的明朝皇帝崇祯都被逼着上吊自杀了......而在正统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这位文官武命的郭维经为了维护社稷安危,为了民族大义,为了臣子节气,在京城早已失守、天子也早已驾崩,明朝大好河山大多落入清兵之手,仍辅助福州称制的唐王(朱聿键)总督华南数省之众,坚守最后一寸土地。后在督师援赣州的抗清战役中兵败,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四日,自焚于赣州嵯峨寺,终年59岁。他的子侄郭应诠、郭应衡、郭应煜都在抗清斗争中不屈牺牲,可谓一门忠烈。
“城破之日,必是殉国之时”,郭维经及其子侄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也用自己极为悲壮的惊天动地之举继承了“文天祥式”的忠勇遗风而成为千古绝唱! 从牌坊进去,还有两栋房子,据说是郭维经故居。但此屋肯定不是以前的了,村主任李长根介绍说,这是1985年郭氏后人捐资翻修的一个微缩版的“郭维经故居”,算作族人对显赫忠烈的先祖表示凭悼之处。屋内墙壁上张挂着几张和《五斗江战斗》、《五斗江船歌》以及郭维经《求忠堂奏疏》等图片(图表),让人觉得有点像“纪念馆”。不过,因为年代久远,里头对郭维经有关方面的介绍少得可怜。从屋内的摆设来看,这里却成了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倒也应了文博界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传承”的行话。
出得牌坊,专家们听说村主任家有郭维经父女发明的简便原木材检量办法,古称“龙泉码”的这种实物引发了浓厚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