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古民居村入口
培田街道-古色古香建筑群,渠水淙淙穿村走
大堂
培田在连城县西北约30余公里的山凹里,因全村皆姓吴,故又称“吴家坊”。吴氏祖先自宋末由中原南迁至此已近千年。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村里完好地保留着三十多幢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群。走进这个人文荟萃、历史遗迹丰富的古老村庄,如同走进神秘、充满魅力的客家古文化群体。
徜徉在培田的千米古街,皮鞋叩击巷道鹅卵石发出的一声声回响,如历史的回音。村中那条二米宽的街道两旁,店铺柜台一家连一家,豆腐坊、药铺、剃头店、水酒廊、食杂店……油漆剥落的老商铺隐约可见旧日的繁华,静默的巷弄似乎还回响着当年的叫卖声……恍惚间,让你仿佛置身当年市声喧嚣、商贾兴旺的吴家坊。
古街贯穿全村,是培田的主要商业集市。培田原是闽西古时官道上的一个驿站,官道从古街穿村而过。身处交通要道,这是培田文化兴盛、商业发达的重要原因。明清时代的培田,是汀州与江西、两广等地进行竹木、药材、海鲜、食盐等商品贸易的中心。“庭中兰蕙秀,户外市尘嚣”是培田当年繁华的写照。据村中老人说,培田上百年前商业十分发达,曾出过数位显赫汀州八县的乡绅。他们不仅在乡里经商务业,还到汀州、福州等地经营钱庄、布庄和纸业(至今,福州塔巷和妙巷还留有他们创建的“吴氏会馆”“宣河试馆”旧址)。有的还远赴南洋,至今其后裔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拥有自己的实业。可见当时吴家坊人的开放思想和创业胆识。
古街两旁的几座百年宗祠,更是精巧华丽、独具匠心。古祠门前,有的石狮石鼓分踞两侧,有的石龙旗耸立,气宇不凡。古祠门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大厅高悬金画匾,窗牖镂雕木刻;石柱刻楹联,木壁绘漆画。一座座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古宗祠显示了当年工匠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体现了客家人敬祖睦宗的传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山书院,传承“耕读为本,崇文重教”的客家先祖遗训
很难想像,在闽西偏僻山区的小村落,居然深藏着一个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书院。它躲开外界喧嚣,在群山环绕中悄然而立。
南山书院,前身为“石头丘草堂”,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面积八千多平方米。书院傍山而筑,圆石铺阶,院门秀雅,透出浓浓的书卷气。围檐边一株宋人植下的罗汉树枝干遒劲、冠盖如云,见证书院的百年风雨。曾在此潜修的清代名士曾瑞春将书院与朱熹讲学的鹅湖鹿洞相提并论,足见这里环境之清幽。
书院内庭院深深,读书处围建着可坐可倚的回廊。穿过回廊,是书院侧廊的正堂,那是昔日先生授课之所。阳光从天井斜晒进来,落在两张朱漆剥落的太师椅和一张古香古色的八仙桌上,桌上存放一方残缺的墨砚、石刻《书院记》及清代木刻本《吴氏族谱》……数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批批文武英才,仅明清时期培养出的榜眼、翰林、进士、秀才就有150余人,其中官至五品以上的就有7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巡视汀州府,闻听培田村以“文墨之乡”饮誉汀连,怀疑是否徒有虚名,就以县教谕装扮暗访培田。几经探访,终被“业继治平”、“斗山并峙”等气贯长虹的楹联牌匾及培田人深厚的文化涵养震撼,遂留下“渤水蜚英”的传世名匾,此牌匾至今仍保存完好。民国时期,培田有4名留学生赴日、法求学(其中有一人与周恩来同窗),有3人上了黄埔军校。时至今日,这里仍然传承客家先祖遗训,耕读为本,崇文重教。解放后,书院改为培田小学,由此培养出的大中专毕业学生逾五百人,其中不乏教授、工程师、书画家、作家……南山书院书香绵延、文风鼎盛,一如书院门前清代尚书裴元章的题联:“距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