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红军医院
距四都镇政府所在地2华里,座落于四都镇红都村。座西北向东南,墙体为金包银,上下厅,两边配有横屋,中有一大坪,占地600多平方米。1973年6月1日,因洪灾倒塌。
“红军医院”原名“闽西红军医院”, 1931年间从上杭迁设于此,归福建军区卫生部领导,下辖南阳茶树下、上杭水头和宁化三个分院(亦称治疗所)。院长罗化成,政委黎炳成,总书记傅家洪。那时候的医生护士有300多人,内设政治科、行政科、材料科、医务科、中医科、西医外科、内科,还有三个看护排和一个特务连。担任警卫、接送伤员及购药。1933年更名为“闽粤赣军区后方医院”,由谭震林政委领导; 另在渔溪办制药厂(又称卫生材料厂),加工中草药制剂(后迁楼子坝姜畲坑)。病房分重伤所、轻伤所、传染病所、花疥所。既为福建军区所属部队医治伤病员,又为驻地附近的群众服务。
1934年又更名为“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由万永庄、龙腾云直接领导。
1935年春,省军区在腊口整编,医务人员被分配到各作战部队中,开展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至此,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结束了好的伟大历史使命。
3.景礼公祠(红军医院重伤所、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闽西工农银行)
距四都镇政府所在地2华里,座落于红都村大岭背,为红都赖氏祖祠。建于1645年,座东向西,金包银,上下厅,前有一大坪、门楼、围墙。占地860平方米。
⑴ 1932年间,由于红军医院的住房紧张,当时作为红军医院医护人员住处的赖氏宗祠也只好挪作他用,把重伤所设在此地。此地处于红都村边缘,后靠群山,偏僻安静。既利于伤员休息,如发生情况又有利掩护撤退。加之重伤战士与医护人员在一起,随时可得到医护人员的照顾。所以红军医院重伤所就干脆从坝上(群众对下赖墟的别称)的总院搬到了这里。
⑵ 1934年冬,主力红军长征后,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的直属机关合并转移搬到了四都,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福建省分行、闽西工农银行、省苏财政部、裁判部等部门秘密入驻红都村赖氏景礼公祠。后迁往四都汤屋村。据当地群众介绍,当年红军撤退时,埋藏了许多枪支和财物在当地。
4.牺牲烈士墓遗址
距四都镇政府所在地2华里,座落于四都镇红都村河坝上,共安葬烈士58名。原为圆形墓地,占地20平方米。墓碑高135厘米、宽60厘米,共镌刻有58名烈士芳名。一九六五年因公社机关迁同仁村,牺牲烈士墓碑随之迁往同仁村公路旁,建方塔形“中国工农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现存纪念墓基座。
牺牲烈士纪念墓是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日福建省委、省苏、省军区为贯彻中国革命互济会关于《慰问全国革命烈士家属信》精神及“牺牲了的战士要建立革命纪念馆和竖立永远纪念碑,并经常帮助及慰问已牺牲战士的家属。”而建的纪念墓地。国民党复辟后,墓碑曾遭毁损。后红都村群众在纪念墓四周种植茅草、荆棘,使烈士墓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直到解放。
5.唐义贞烈士就义地
距四都镇政府所在地2华里,座落于四都镇红都村河坝上。原有捆绑三位烈士的三棵板栗树,后因当地农民开垦种植而被砍。
唐义贞(1909-1934) 中国共产党员,女性,武昌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7月,武汉国民党叛变,她转入地下,在汉口江岸铁路工人中做组织、宣传工作。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同陆定一结婚。因反对王明把持的中山大学“支部局”的错误领导而遭迫害,被开除团籍和学籍。1930年秋回上海,团中央恢复了她的团籍。不久赴闽西苏区工作,后到中央苏区。1932年初任苏区卫生材料厂厂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职工为红军生产了合格的消毒纱布和消毒棉花。1934年12月底,因叛徒告密被捕,关押在下赖墟乡公所内,经当地群众暗中相助,成功越狱,到汤屋后又被俘。后在下赖村壮烈牺牲。一同罹难的还有胡营长、胡政委二人。红都村群众怀着悲痛心情、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三位烈士的遗体。
解放后,为纪念唐义贞烈士,红都小学更名为“义贞小学”,由陆定一同志亲自题写校名。并兴建占地500平方米的唐义贞烈士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