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服务团俱乐部旧址 |
2009-05-06 23:00:45 |
|
作者:本站 |
浏览次数: |
|
|
|
|
战地服务团俱乐部旧址,原系云岭新村陈氏家族公房,是一座前进三间,后进七间两厢的敞厅屋,门前有“佑启人文”石质题额。建于清末咸丰八年,面积约500平方米。1938年8月,服务团俱乐部开始设在这里。服务团俱乐部是团员们排戏、开会、学习的场所,俱乐部下设民运、宣传、演出三队,并设有绘画、戏剧、音乐、民运、宣传等组,均分别住在新村。1939年春,新四军政治部曾在这里召开全军“二七”政工会议,周恩来视察云岭军部时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并在俱乐部大门口与军部领导人合影。
国共合作抗战期间,全国军民抗日热情高涨,在侵华日军气焰嚣张,全国各正面抗日战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大江南北的热血青年和进步人士纷纷投奔新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在南昌成立,团长朱克靖、副团长谢云晖。
4月,战地服务团奉命转移到安徽歙县岩寺,8月随军部移至泾县云岭新村,开始了皖南军部期间文化活动的活跃时期。服务团的成员,有青年学生,也有工人与职员,有从陕北抗大、陕北公学和八路车总部学兵队调来的部分学员,还吸引了很多中外文化名人来到皖南,鼎盛时期人员达400至500人。
战地服务团是主要通过创作和演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从事抗日宣传战地动员工作。《新四军军歌》、《反扫荡》、《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繁昌之战》、《别了皖南》、《怒吼吧长江》、《打大仗》等,是在皖南产生的最早一批优秀的新四军歌曲,经战地服务团演唱、教唱和广泛传播,迅速在部队、地方流传。戏剧方面,如歌颂战斗胜利的话剧《繁昌之战》,表彰女同志先进事迹的话剧《大时代的女性》,颂扬战士进步的歌剧《张德宝归队》,动员青年参军的歌剧《红鼻子》、《送郎上前线》,借鉴闯王进京教训的历史剧《甲申记》等等。在频繁、艰苦的战斗间隙,服务团也演出了一些外国剧目如苏联话剧《清算》、《第四十一》,另外还有夏衍的四幕大型话剧《一年间》,演出非常成功。还有大量出色的油画,版画、本刻等美术作品,以及无数绘声绘色的讲演,许多感人至深的战地通讯与著述。广泛传播了党的政治主张和军事胜利,揭露了敌人罪行,鼓舞了军民士气,为推动抗日起了积极作用。
战地服务团的成员们平时军事训练也毫不懈怠。虽然他们大多是知识青年和文艺工作者,但首先作为新四军战士,同工农出身的指战员一样,自觉接受严格的军政训练。当时战斗频繁,他们的主要活动在前线。战斗间隙搞演出,战斗时主动承担各种战勤工作:战前参与战斗动员;战中协助抢救伤员,看押俘虏,疏散群众;战后打扫战场,处理烈士善后工作,教育争取俘虏,帮助医务人员照顾伤病员等,深得军政干部的称赞和战士们的爱戴。此外,战地服务团还坚持深入到群众中去做工作。他们深入敌后农村的千家万户,白天与群众在田间共话,夜晚灯下谈心,提高群众的抗战救国意识。帮助建立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战组织,提高群众的政治地位。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协助地方党发展新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抗日政权。建立和发展抗日防匪、保家自卫武装,配合新四军部队作战。
战地服务团对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战斗力的提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以及后来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与建设,以至建国后我国我军文艺工作的兴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深远。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