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人史沫特莱在云岭 |
2009-01-20 19:14:08 |
|
作者:本站 |
浏览次数: |
|
|
|
|
国际友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著名的美国进步作家和记者,在国际新闻界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被誉为“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1938年11月,史沫特莱不顾个人安危,以国际红十字会记者的名义从武汉辗转来到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直至1939年9月离开,足迹遍步泾县的山水之间,同泾县军民共同度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与云岭结下了不解之缘。
用手中的笔大力宣传军民抗战。史沫特莱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期间,用她手中的笔写出大量介绍新四军抗日、泾县人民支援抗战的新闻报道,在国内外各大媒体上进行发表,极大地扩大了新四军和泾县的影响力。她在《中国的战歌》一书中,以极其欢乐的心情描绘了瑰丽多姿的泾县山水,当她进入小河口时称“进入了一个新的优美圣洁的天地。”对投身革命的青年生活进行纵情歌唱,对到泾县各地倍受欢迎的场景一一记述。
在小河口,史沫特莱常常跟在新四军后方医院医护人员身边,边问边记边拍照。短短半个月,就写出10多篇文章发表在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和军部各报刊上,大大鼓舞了艰苦奋斗在后方医院的指战员们。在云岭,史沫特莱采访过战士和将军,访问过军工和从前线归来的伤员,访问过活跃乡里的妇女儿童。她曾经“被一张严肃刚强带点孩子气的脸孔吸引”。他叫周彬,23岁,在前线打鬼子负过三次伤。他不动声色地说:“伤快好了,很快就能上前线去了!”这就是史沫特莱笔下的新四军战士。“汗流浃背……日夜修理报废的枪支,一天能造一支新枪”。这就是史沫特莱笔下的军部修械所工人。“一个坦率正直的人,他经历了艰苦的斗争,直到“七七事变”,世人才又听到叶挺将军叱咤风云的声音。”这就是史沫特莱笔下的叶挺军长。“社会革命运动磨练出他严肃而倔强的性格,项英曾是负责把新四军组织和训练成为敌后最有效、最文明军事力量的领导人之一。”这就是史沫特莱笔下的项英副军长。在泾县期间,史沫特莱曾惊喜赞道:“新四军就是这样尽力推动这个伟大的时代向前向前进的。中国有这样的伟大的人民,守土抗战的游击队员和卫国保家的民兵战士,叫我如何不从心底热爱!”同时,史沫特莱还用她犀利的笔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国民政府打着抗日旗号而公开走私贩运鸦片的丑闻,极大调动了广大军民共同抗战的热情。
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时,叶挺军长曾特意腾出住室旁的小楼给她居住。楼上三面开窗,光线明亮、空气流畅,是叶挺军长洗印照片和卫士排放哨的场所。叶挺军长有全套的洗印设备,史沫特莱拍摄的许多照片都是用叶军长的暗房迅速洗出,及时发出。史沫特莱写作勤奋,发稿很多,她白天翻山涉水采访,夜晚打字机常常响到深夜。她写的稿子在军部报刊发表时,一般由李一氓、黄源等同志编译。向外发稿时,短稿用电报发出,长稿由沈其震较交军首长阅后打印出来,缝在女交通员的衣服里,化装带出封锁线送到上海发表。
为新四军创建一流医院而出力。史沫特莱在泾县小河口新四军后方医院采访时,在军医处处长沈其震的陪同下,访问了新四军的前、后方医院和长江以南新四军3个支队的20个医疗队。她在小河口后方医院看到的条件和设备使她感到意外。医院的病房和工作人员的宿舍都设在古旧的祠堂里,病床是用竹子做的,有化验室、药房和手术室,配有医务人员自制的各种医疗设备。医院只有4个病房,200张床位,70多名医护人员,1架X光机。军部附近的南堡医院的病床更少,设备更差。但她觉得这里有一套西方一流医院为榜样的工作制度,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精神尤为赞赏。她还亲自对伤员进行护理、喂食、换药、擦澡等,用稿费买鸡蛋、水果给伤病员吃,还买了一批布,委托云岭妇抗会制成了120个枕头,绣上“民族英雄”、“争取抗战胜利”等字样慰问伤病员,使医护人员和伤员很受感动。当她发现新四军医院药品缺乏、医护人员少、设备奇缺时,亲自写信介绍沈其震处长去找宋庆龄寻求支援外,还把自己的稿酬全部捐献给医院,并写上海的老朋友,要求他们帮助新四军采购药品,委托琼•尤恩把药品运到小河口医院。在史沫特莱的动员下,尤恩留在了云岭军部医院工作。史沫特莱与尤恩一起,帮助新四军办卫生学校,组建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想方设法寻找尸体,给护士培训班作解剖的教具,并制作骨架标本,为医院的培训工作增加了实物实践。她还经常亲自给新四军战士和伤病员作报告,讲授《全民抗战与健康》卫生课,要求战士们讲卫生、注意清洁,消灭虱子。为此,她用自己的稿费和英国驻华大使交给她的一笔钱,建立了新四军第一个灭虱、洗澡、癣疥治疗站。当时,史沫特莱十分高兴地说:“这是我对抗战必胜的微薄贡献。我感到自豪与有荣焉。”她把《打回老家去》一书的英国版税献给新四军医院,购买了防腐剂。她还向社会呼吁把一切支援用于资助每人每月平均只有二角五分薪响的新四军。她向英国驻华大使、香港医务总监以及国际红十字会美国分会等朋友呼吁,为新四军募集药品。不久,大量的援助从英国及国际红十字会方面纷至沓来。
关心支持妇女解放运动。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期间,史沫特莱对新四军教导总队女生八队特别青睐,多次与八队学员交往,了解她们参军的动机和入伍后的情况,与她们一起唱歌、跳舞,一起坐在草地上听课、开会,为她们拍摄了许多学习、生活和训练的照片。1939年“三•八”妇女节,史沫特莱向女生八队作了《关于妇女解放》的报告,勉励大家为争取抗战胜利而努力奋斗。她还十分关注云岭附近的妇女群众运动。她了解到云岭地区的妇女群众为争取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承担了以往由男人们承担的农活,还担负起为前线服务的工作,如送弹药、抬担架等,节日来临妇抗会员都会到医院慰问伤病员.经常在村子里站岗放哨、开展禁赌、禁毒等陋习活动,向群众宣传妇女解放的道理,云岭的妇女们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战力量。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特意描写了云岭妇抗会主任张素莲参加革命的事迹。史沫特莱认为,她从云岭地区妇女工作者身上,看到了中国妇女解放的曙光。她在给《妇女月刊》题词中写道:中国得不到自由解放,则妇女就不能如男人一样进步和发展。因而,对于争取抗战胜利,男子和妇女都有责任。她预言,中国妇女在抗战中努力和贡献,必将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权利,其中一些有能力的妇女必将成为未来中国的领导者。她希望妇女们进一步克服自身的弱点,学习自力自主自发的能力,参加社会劳动,并担负起男人担负的职责和义务。
舍身忘我勇救章小明。1939年7月1日午后,新四军战士们正忙着张贴标语、布置会场、纪念党的生日。突然,空中飞来4架敌机,又打机枪,又丢炸弹,军民听到警报都进入防空洞了。罗里村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章小明却吓呆了,不知所措,仍牵着黄牛站在军部门前不动。这时,史沫特莱一手抱着英文打字机,一手拿着望远镜,正隐藏在村边深沟里,观察日寇的暴行。当两架敌机嘶叫着从头顶掠过时,她在低头抬头之间,突然瞥见章小明。“哎呀”!她惊叫一声,随即扔下打字机,跳出沟渠,用夹生的中国话大喊“快跑!”拖住章小明往回飞奔。就在这时,日机投掷的炸弹落下,黄牛被炸得血肉横飞,军部司令部的小楼也被炸去一角,章小明却死里逃生得救了。事后,“外国老太太”救人的佳话在云岭到处传颂。一天,叶挺军长路过“大夫第”时,听到群众的议论,就说:“怎么能喊她老太太?下次不能瞎说呀!”接着,他又告诉大家:史沫特莱是帮助中国抗战的美国记者,思想好,良心好,不怕吃苦,也不怕死,我们都应该向她学习。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