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群众今天载歌载舞,隆重纪念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进行长征七十七周年。(中红网江山摄)
北京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来到何家冲时,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中红网江山摄)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到何家冲,集会纪念红二十五军从这里出发进行长征七十七周年。(中红网江山摄)
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级领导和来宾们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时召开誓师大会的大树下合影留念。(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河南罗山2011年11月16日电(江山、王忱)今天上午,在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的村头,身着红二十五军服装的鼓乐队演奏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乐曲声中,当地干部群众迎来了北京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的各位开国元勋、将帅后代们,他们共同纪念了红二十五军从这里长征出发七十七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何家冲全村有32个自然村庄,人口1241人,三面环山,植被茂密,地形险要。这里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堂,红二十五军医院旧址何大湾,以及出发集结地白果树等革命遗迹,保存比较完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天清晨,位于大别山深处的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一片雾霭蒙蒙,林木红绿相间中充满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清新的茶香。这样的天气能见度不高,对于司机开车是个难题,但是对于77年前从这里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的红二十五军来说却是个绝佳的天气,因为阴天雾天,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就来不了了。 纪念活动由罗山县委副书记许震环主持。首先发言的是罗山县委副书记、县长许远福。他在介绍了罗山的革命斗争史和县情之后说:“77年前的今天,从这里开始了伟大的长征,他们传播的是革命的真理。如今罗山的74万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中将更加美好。” 随后发言的是军史专家、开国元勋合唱团副理事长王晓建。他介绍了红二十五军的历史沿革以及在长征途中英勇奋战的过程。他总结说,红二十五军长征有三大特点,一是顾全大局,二是务实求是,三是保存实力,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部队伤亡,为革命事业留下了有生力量。他高度赞扬了红二十五军的斗争精神。 合唱团理事长、徐海东大将之女徐文惠身着一身火红的衣装,上台讲话。她回顾了红二十五军在保卫鄂豫皖苏区的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一系列辉煌胜利,并表示这些胜利是与英勇的信阳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她介绍了合唱团的概况,随后说:“10月间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号召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北京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将为传承红色文化,进行传统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文化强国,做出我们的贡献。” 之后,信阳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乔新江讲话。他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二十五军作战的英勇,敏锐地指出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善于联系群众、有群众观点的人民军队。他说,红二十五军独立自主,西征北上,敢闯敢干,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长征途中还厉行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的民族政策。中国和世界上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怎么会不敬仰这样一支军队呢?我们要学习红二十五军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我们同样要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因为群众的利益无小事! 接下来讲话的是合唱团副理事长、万里之子万伯翱。他是一位传记专家,脱稿而谈,颇为潇洒。他真诚地说,我们这些后代们,是到信阳来缅怀伟人、缅怀先烈、向老区人民学习来的。当年那些英雄和前辈们,为了人类最美好的生活,自己吃苦牺牲。我们学习信阳,宣传他,总结他们的精神,还要争取开红二十五军研讨会。他还提到,自己来到信阳,与团员们互相学习,秉烛夜谈,正是因为这里的红色资源丰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拥军支前模范后代代表何乾龙接着发言。他讲述了红色群众何大妈,利用自己的山洞掩护十八名红军伤员,自己的儿子参加红二十五军在长岭岗战斗中牺牲,丈夫何胜群为红军送情报而被打死,而何大妈自己也被敌人用枪托打瞎右眼的故事。他说:“作为她的子孙后代,我倍感自豪!”此时,掌声响了起来,人们向平凡而伟大的人民英雄致敬。 随后,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向何家冲纪念园捐赠图书,并朗诵了那首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由团员何丽所作的经典诗歌《让我们穿着这身戎装歌唱》。这首诗歌,早已成为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的标志性保留节目。 仪式完毕,合唱团的团员们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参观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乾龙为大家做起了导游。他指着何氏祠堂院中央一棵高大的白果树说:“这就是当年长征时栽下的,当初种了四棵,如今只活了这一棵。”团员们纷纷在徐文惠的招呼下,来到大树下,与这棵见证了英雄前辈的传奇树合影。 合唱团里,出身于大别山中的红二十五军革命前辈的后代非常多。红二十五军老战士汪家道之子、合唱团团员汪惠武在警卫室旧址前,激动地说:“看看那墙上的蓑衣,还有那大通铺,我的父亲当年就是警卫班长啊,他就住在这里……”汪惠武长得高大魁梧,膀阔腰圆,喜欢抽烟斗。而此刻,这个精壮汉子就像真的见到了父亲一样,用颤抖的手摸着他能看到的一切,一行热泪夺眶而出。 “您的父亲是警卫班长,一定也像你这样壮吧?”记者问。 “怎么会?那时候哪有饭吃呀!父亲长得很瘦啊,小时候我看他的脚趾,劈得乱七八糟,伤痕累累,修脚师傅都不知道为什么,他说那是长征的时候穿着草鞋,跑夜路的时候老踢石头,结果成了那样……一个人有没有参加过长征,那就看他的脚趾。” 说着说着,他的泪水又流了出来。这种对父亲的爱,不也同样意味着他对父亲所代表的红军,和红军所为之奉献的国家、民族与革命事业的爱吗? 人们一行沿着当年红军出发走过的山路,向山顶的纪念碑前进着。纪念园的工作人员穿着军装,模仿着当年红军宣传员的样子,打着快板,唱着战歌。虽然合唱团里不少团员年纪都大了,可是走这段山路的劲头却非常惊人。他们许多人都走得满身大汗,然后把外套一脱,继续大踏步前进着。 红二十五军老战士吴伟的女儿吴红鹰,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支英雄部队长征中的故事。她说:“我的父亲当年长征的时候,是文书,和小‘宣传员’们是同行哩!我也要去打个快板,和他们照个像。”而红四方面军战将王近山的女儿王媛媛调皮地走在红军桥上,为了把乐观的精神展现出来,她像跳起了皮筋一样舞了起来。 当年,红二十五军是鄂豫皖苏区的一支主力红军。工农红军为工农大众而战,正如红二十五军政治部1935年3月10日印发的《告国民党士兵书》所言:“红军是保障中国统一独立自由的军队,红军是为农民得到土地、工人增加工资而战的军队。红军家属得受廉价买货,免费医病,免费读书等种种优等。” 红二十五军长征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而进行的一场战略行动,这些平均年龄在十六、七岁的少年战士,在徐海东、吴焕先、程子华等军政领导的率领下,历经豫、陕、宁、甘等省区,于中央红军之前到达了陕北,并在此击败了东北军的“围剿”,和陕北红军一起巩固了陕北和陕甘苏区,使得之后到来的中央红军站稳脚跟并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区人民的支持,因为红二十五军英勇的少年战士,都是大别山子弟。他们为了救国家、救百姓,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结果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如当了团长在战斗中牺牲的人,人们只记住了他是“麻子”、“工人”……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无名英雄,才为人民打下了红色的江山。 如今,信阳人民对红军仍是非常有感情。记者就遇到了一位戴着红军帽,脸色黑红的名叫李建设的专业摄影师。他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一面旗帜,上面密密麻麻地盖满了许多地方党史办的公章。他说:“我刚刚走完了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很幸运又赶上了今天的这个活动。你看这面旗帜,我经过了三百多个市、县、乡镇。” “河西走廊也去了吗?”记者问道。 “当然了,那里也去了。凡红四方面军去过的我都会去,因为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从我们大别山走出去的,我们要弘扬大别山人的精神。”李建设说。 “那么在你的眼中,什么是大别山人的精神呢?”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也特别有组织纪律性!” “好啊,这样一来,大别山人民简直就是天生的红军嘛!”记者也被他深深地感染了。 今天的纪念活动由中共信阳市委市政府、北京开国元勋后代合唱团主办,中共信阳市委宣传部、罗山县委、县政府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