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军事思想已经成熟
挺进大别山、坚持根据地斗争说明邓小平的军事战略思想已经成熟,并且十分前瞻,这件事是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一大转折点。
战略进攻:打得蒋介石猝不及防
刘邓大军的战略进攻是大胆的、独特的,有着明显的几个特点。
其一,它是主动进攻与被迫应对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早在1947年初,中共中央就确定了战略反攻的意向;另一方面,由于国民党在1947年春向陕北和山东发动了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形势下战略进攻恰到好处。
其二,它是在敌人仍然占优势的情况下,直接由战略防御转入到战略反攻,中间没有经过战略相持阶段,因而这种大局出击具有很大的突然性,打了蒋介石一个猝不及防。
其三,这次战略进攻不是战线的依次推移,而是几支大部队离开根据地的无后方作战行动,同时又是大规模外线歼敌与大规模内线反攻的有机结合,所以从根本上打乱了敌人的整个战略部署。
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实现了将战争引向国统区的总意图。占领大别山,无异于往国民党蒋介石心腹中插入一柄利剑。邓小平自己也曾说过,“我们反攻之后,大别山代替了敌人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北,是敌人兵力最集中的战场。”
同时,它也开创了一个拥有四千五百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把蒋介石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他的“十字架”(刘伯承语),成为解放军向东、向西、向南进攻的基地,进而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至解放全中国。(记者王大鹏)
◆经典语录:
“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
——1989年11月邓小平与编写第二野战军战史的老同志的谈话
经典回忆1947千里跃进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占领延安,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到陕北大山中。5月,中央决定以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等组成中共中央中原局,以邓小平为书记,领导中原地区的党政军工作。6月30日夜,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住在大别山常想起刘邓
张玉祥是河北邯郸人,从1947年起到了大别山就再没离开过,现在他说话时操着一口湖北口音。他说,刘伯承率领部分纵队离开大别山到了淮西以后,邓小平仍然留在大别山指挥战斗。当时,驻扎下来成了非常困难的事。
有人比喻,大别山解放区的创立是在中央解放区遭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刘邓大军主动进攻的结果,虽然危险,但是刘邓大军的战士们扛了下来。邓小平说过一句话,“全国解放区要互相支援,能在大别山坚持下来就是胜利。”张玉祥坚持了下来,并且在那里呆了半个多世纪。他说,大别山现在是他的家,“住在大别山能常常让我想起刘邓大军。”晨报记者王大鹏
经典花絮
刘邓友谊半个世纪
“我和他长期共事,相知甚深。我们一起工作,是1938年在八路军129师,一个师长,一个政委,以后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前后共事13年,两人感情非常融洽。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个人的心里,也觉得难以分开。”这是1986年10月邓小平为刘伯承写的悼词,朴实无华的悼文记录了两人半个世纪的友谊……
练习书法:临摹刘伯承
邓小平比刘伯承小十二岁,他把刘伯承当作兄长一样看待。两人兴趣迥异,只有在书法方面,两人爱好相同。
刘伯承写得一手好字,平日里邓小平就将他的字帖、拓本拿来琢磨,还经常临摹刘伯承的手迹。经过一段时间,邓小平的书法愈发接近刘伯承的风格了。邓小平高兴起来,逢人就说,“我练的是‘刘体’,这可是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等名家之大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