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吉林省档案馆近日公布新发掘整理的一批侵华日军遗留档案,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海内外关注。人们又一次发现,斑驳的史料里有着抹杀不掉的罪证。面对日本极端右翼势力颠倒是非,歪曲历史,甚嚣尘上,吉林档案工作者用自己的努力将尘封的历史真相呈现世人面前,铁证如山,不容抵赖。
天理昭彰,埋在地下的档案大白于天下
档案是历史的定格。发掘研究档案,历史真相就不会永久尘封,终将大白于天下。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包括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伪满洲中央银行档案、唱片档案及伪满时期东北各重要建筑物图纸等内容。
81岁的赵素娟是吉林省档案馆的离休干部,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参与了吉林省档案馆接收、整理档案的过程,是档案接收和管理的亲历者。
她回忆了关东宪兵队司令部这批档案的由来:1953年11月,解放军某部驻长春部队为修理地下电线,寻找铺设管路,在伪满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旧址偶然发现埋藏在地下的档案。长春市公安局组织人员,挖出一大卡车档案。由于长期埋藏,出土后档案大部分粘在一起,甚至烂成一团。
1954年,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伪新京宪兵队警戒系曹长弘田利光供述:“1945年8月中旬奉宪兵队长平林茂树之命将新京宪兵队本部及宪兵队司令部的公文档案于本部楼下锅炉内焚毁,未来得及烧的就埋在后边地下。”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介绍,1945年7月份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后,日本人自我感觉这场战争要失败了,于是日本政府尤其是军方包括陆军省、海军省,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一场销毁档案的国家行动。
“他们自己知道那些东西是不可告人的,必须销毁。所以日本侵略者许多系统的档案都消失了,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残存的这批档案弥足珍贵。”苏智良说。
还原历史,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档案
1955年9月,吉林省委决定将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的档案材料由长春市公安局调到省公安厅,并从全省抽调多名干部实施系统整理。
1982年5月,吉林省公安厅保管的这批档案,连同编制的检索工具(组织卡、人名卡)移交给吉林省档案馆。档案接收进馆后,吉林省档案馆对破损严重档案实施了技术修复。
从2012年开始,吉林省档案馆集中组织人力资源对这些档案实行系统翻译、解读,专门成立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731”部队以及强征劳工等14个课题组。随着翻译、解读工作的推进,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愈发清晰。
由于每天阅读的都是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行径和同胞被虐待虐杀的凄惨场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吉林档案馆研究人员李星,这名1989年出生的姑娘,伤心地哭过很多次。还有比李星年长的同事,因长期研究这些档案而深感抑郁,很长时间缓不过劲来。
吉林省档案馆副馆长穆占一说:“这些日本侵华档案承载着历史真相,必须深入挖掘好、整理好、利用好。”
由于档案曾被日军焚烧和掩埋,损毁严重,吉林省档案馆将进一步加强抢救保护工作,修复破损、字迹模糊、粘连的档案,进一步改善档案保存环境,减少或减缓档案的自然与条件性损失。他们将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分步骤进行档案数字化,解决反复调阅档案及检索核查的繁琐,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减小档案原件损伤及避免不安全因素,确保档案永续利用。还将推进吉林省日本侵华档案数字平台建设,逐步开展国内馆际合作乃至国际合作,利用几年时间建立国内最大的综合性日本侵华档案数字平台。
加强研究,将更多真相公之于众,启示后人
档案记录历史,历史启示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