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日本侵略军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大范围的军事围剿,并在东北林区推行集团部落制,强行并屯、保甲连坐、“蓖疏山林”、“铁壁合围”,迫使抗联部队由公开的根据地转入了“密营”。抗联在深山密林中,储备军需、医治伤员、修理枪械、收集敌情、缝制冬衣。
1936年6月到7月间,杨靖宇带领东北抗联一路军在桦甸市红石林区南部的深山密林里建立了一处秘密营地——蒿子湖密营,目前,这里已经被确定为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密营遗址。抗联在这里种植粮食、休整队伍,并建立了被服厂、修械所、医院等后方机构。据记载,当年在红石林区,有抗联密营遗址30余处,会议遗址3处,但大多已经坍塌。在红石林区的这些密营遗址,不仅是当年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真实写照,更是抗联英雄们浴血奋战的历史铁证。
5月6日下午,冒着蒙蒙细雨,红色足迹寻访团一行来到这个密营群,在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员也是密营义务讲解员吴艳滨的带领下,寻访成员实地踏查了兵营、灶房、水井、磨房、粮仓、饮马池、枪械所、被服厂、杨靖宇居住地等重要遗址。
纵观蒿子湖密营,四周被群山环抱,地处号称方圆百里的蒿子湖之中,属长白山原始林带,中间又有东西走向的大川——老龙岗,被当地人称之为“迷魂阵”。一旦步入大川,便可见小川纵横交错,地形复杂相似,很快就会迷失方向。
“当时住在这儿有史可查的是186人,你们现在看到的是马架子房,但当时居住的多数是戗子和地窨子”,吴艳滨告诉大家。
“戗子里面是南北大炕,头对头脚冲外那么居住的,里面还有炭火盆什么的,是地上一半地下一半那种,特别阴暗潮湿,夏天还有蛇爬入爬出,可想而知其艰苦程度。”
司令部遗址就是当年杨靖宇指挥战斗办公的地方, 1936年夏天到1939年冬天之间,杨靖宇将军曾在这里生活战斗了三年零六个月。记者看到,杨靖宇居住的地方也是由原木搭成的戗子,现已自然坍塌,但依稀可看到朽木柱残迹,四方有土包、树木等遮掩,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杨靖宇就是在这儿研究作战计划、摸清敌人情报,攻打桦甸重镇红石砬子镇战役就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顺着记者的目光,吴艳滨说。
在杨靖宇当年居住过的密营戗子遗址东处,有一处水井,现在叫做将军泉,是当年抗联战士的饮用水源,里面仍有清水涌动。
青松灶,让每一个寻访者震撼,高大的松树是烟囱,空心的树干掩护着炊烟的流动。“这是杨靖宇埋锅做饭的地方,烟囟就是一棵中空树。从1938年到1940年期间,当地的上空始终盘旋着日本的侦察机,时时刻刻在寻找杨靖宇的下落,如果做饭的时候有烟飘出去,就很容易被日伪军察觉,所以杨靖宇就利用这棵中空青松把烟憋在大树里面自然循环,等烟在里面循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把火灭掉。但灶台里所藏的烟,据专家估计只能把大米饭煮熟。然而当时杨靖宇吃不着大米饭,吃的是玉米米查子,所以这青松灶证明当时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吃的是夹生饭。”吴艳滨充满感情地给我们讲了青松灶的故事。
李二桥、抗联桥、饮马河、碾盘、磨房等一处处遗址,诉说着抗联斗争的艰苦,彰显着伟大的抗联精神。桦甸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陆仕霖说,杨靖宇和他领导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桦甸的历史,是东北抗联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精神所构成的抗联精神,同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