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由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组建而成的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在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依托红色革命文化,创新产业经营理念”为方针,不断整合旅游资源、加速市场运作,把一个过去“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旅游点盘活成如今的全国红色文化传播典型和公益文化事业发展“领头羊”。
整合资源联点为线
打造红色旅游集团
重庆市有百余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分散偏远、开发不足,大多存在着保护欠缺、观众稀少的状况,其中情况较好的是位于主城区内的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烈士陵园(以下简称“两馆”), “红岩联线”的首次整合就从这两馆开始。
2004年,依托“两馆”组建的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刚一成立,就着手优化内部的资源配置,将“两馆”相同职能的部门整合。同时,统一参观接待的规范化和讲解服务的制度化。为了给“两馆”的整体运作提供平台,“红岩联线”集中资金,收回中共代表团旧址、新华日报旧址等遗址,新修建红岩魂陈列总馆,解决了“两馆”历史上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
“‘两馆’整合后,我们的硬件、软件开发速度明显加快,景区更有吸引力,资产也比过去翻了一番。”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说,通过这次成功的尝试,“红岩联线”开始把整合的目光锁定在区县,第一个进入视线的就是位于江津的陈独秀故居。此处距离重庆主城约40公里,前有聂荣臻纪念馆、后靠四面山风景区。“红岩联线”经过和当地政府的多次磋商后,最终达成协议,在共同投资1600万元的基础上合理分工,“红岩联线”负责对陈独秀相关史料收集、整理以及陈列布展和经营管理,当地政府负责道路修建、人员搬迁安置和文物建筑维修。景区开放至今5年多,接待观众超过8万人次,成为重庆红色旅游线中的一大亮点。
随后,“红岩联线”扩展步伐不断延伸,由一个馆到一群馆,从单一到多元,先后整合了酉阳赵世炎纪念馆、开县刘伯承纪念馆等景点,把分散的革命历史文化纪念地、革命文化遗址串联起来,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抗战文化一日游、重庆帅乡二日游、文化名人寻踪一日游等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
“对‘红岩联线’来说,整合资源就是要使遗址、文物资料这些有形资本增值,提高含金量。”厉华说。据介绍,从2004年至今,“红岩联线”共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总收入超过5500万元,成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的“领头羊”。
洞察市场变化
培养潜在受众
面对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大环境,把握市场变化、了解观众需求成为“红岩联线”的发展之本。
每年的“11·27歌乐山烈士殉难日”和黄金周假期,“红岩联线”都会主动发出观众问卷调查,从观众的来源地、年龄层、出游方式、参观兴趣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解,根据市场变化和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时调整内容和形式。此外,“红岩联线”还定期统计各参观景点和巡回展览的观众留言,整理好的提议。如现在被大家熟知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就是受到一位河南观众留言的启发。当年全国巡回展览的名字最初叫《渣滓洞、白公馆史实展》,展览到河南时,有位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中国魂、民族魂、红岩魂”,这句话犹如点睛之笔给了“红岩联线”很大的灵感,随后,展览的名称就更改为《红岩魂——来自渣滓洞、白公馆的报告》,改版后的展览和应观众要求推出的《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中国“红岩魂现象”。
“在市场运作中,我们不仅要及时掌握群众需求,把好的想法‘请进来’,还需要积极培养潜在的受众,主动‘走出去’。”据厉华介绍,“红岩联线”采取了多种渠道“开发”市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拿出50万元,在重庆乃至全国的军队院校、地方高校、中小学创建“红岩班(队)”和“周恩来班(队)”,班(队)成员争先读红岩书、写红岩日记。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近红岩、了解红岩,“红岩联线”免费在重庆各区县建立“红岩文化室”,同时在全国各地常年巡展《红岩魂》,把“红岩精神”传播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