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碚活动的最大左翼作家团体当属以“抗敌文协”研究部副主任胡风为首的“七月派”作家群,主要成员有胡风、艾青、田间、邹荻帆、绿原、冀仿、路翎、丘东平等,其中邹荻帆、绿原、冀仿都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因当时胡风在复旦大学任教,他们是胡风精心扶持、倾力培养的结果。
胡风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租住在校外两间破旧的棚房里,他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废寝忘食,继续主办文学刊物《七月》,并很快编成了复刊号。
在重庆复刊的《七月》,保持了它一贯的特色,一面公开发表陕甘宁边区作家的来稿,一面刊登国统区进步作家的力作。白危的《毛泽东片段》,介绍了窑洞里的伟人;曹白的《在敌后穿行》,丁玲的《警卫团生活小景》,歌颂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绿川英子的诗作《失去了的两个苹果》,号召日军士兵参加反战同盟。《七月》中还发表了一些文章,记录日军轰炸重庆的滔天罪行。
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活跃在重庆的左翼作家群体创作出大量如《四世同堂》这样既有反映抗战爱国精神的作品,也有针砭时弊抨击腐朽黑暗现实的作品,包括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塞上风云》;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丘东平的《第七连》;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等等。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北碚诞生的,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极受关注和研究的“北碚文化圈”现象。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1日 13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