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渠
大禹治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其中方法以及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与道德精神,都已成为我们中华发族传统观念的重要组成,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地处大别山腹地岳西人民同样深受其鼓舞,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着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收益。而在这诸多成功的背后又有多少汗水洒向了巍巍深山以及那汹涌的河流。
不畏山高水远,旱地变良田
岳西县包家乡地处大别山腹地的主峰区,境内山高林密,可耕作田地少,尤其一些靠近山边的诸多耕地因为周边没有充足水源而无法正常耕种。然而这些生长在大山里的人们是从来不像困难低头的;早在1929年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横征暴敛就曾爆发过由共产党领导的包家河暴动;红二十八军也曾以这里的鹞落坪为大本营坚持了三年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优良的革命传统使得这里的人们意志坚定,不畏艰辛,从不向困难低头的革命精神。
在那个“农业学大寨”的时代里,包家公社燎原大队开田300亩,旱地改水田300亩以实现全队千亩良田。然而诸多田因为地势高而得不到有效的灌溉只能靠天收,甚至影响到了人畜用水问题。而当时红旗渠的故事正通过电影,广播为世人所知。红旗渠的故事让包家燎原大队人们眼前一亮,红旗渠就是讲的就是从太行山上引水下山,我们也可以把山另一边美丽河的水引过来。于是即召开群众会议,群众热情都很高涨,抱着“与天斗、与地斗、人定胜天”的理念决定要把隔着一座山的河水引过来。然而万事开头难,当他们请来测量的技术员后,技术员一看地形即摇头,因为取水点距离远,而且过水的地方大多是六七十米高的光秃秃石壁,几乎连草都不长。中间还有十来座大小山峰隔着,必须凿洞,整个工程代价无法估计。
技术员走后燎原大队的人都不甘心,他们看到红旗渠那么大难度都克服了,而他们自己要修的渠比燎原渠的难度要小吧。更不能让诸多新开辟的田地颗粒无收,还得干。山上石壁没有路,就用绳子吊在光滑的石壁上凿炮眼,冒着生命的危险在石壁上爆破建渠。对于隔在中间的山峰是能绕开即绕,无法绕开的就凿穿山洞。在修渠的几年中,燎原大队1000多名群众不畏艰险,以全部的力量投入进修建引水渠中去。当时是男的修石方,女的,老人和小孩修建土方。农忙时仍然不停工,为了修建引水渠道很多群众受伤,一个年轻的小伙为此付出了生命。就这样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修建起了一条全长7公里,宽1.3米,深1.2米的引水渠,名为“燎原渠”。其中穿山洞就凿了10多个,架设槽渡3个。使新开辟和整改的良田灌溉问题以及人畜用水得到妥善解决。
燎原渠不少山洞和红旗渠有着相同的名字,如:“青年洞”、“三八洞”、“友谊洞”等。还有如:“会远渠”、“红星渠”等其它名字。在这些名字的背后都是有着诸多不平凡的感人故事所在,尤其是“友谊洞”和“会远渠”。“友谊洞”是整条渠道最长的穿山引水洞,长约400米。由于技术原因只修到十几米时就无法再往前了,后来请了毗邻的六安地区舒城县一支专业施工队来帮忙,用了半年时间就修通。而施工队也为燎原大队人们那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所动,减免了诸多工钱。为了纪念双方真挚的情谊故名“友谊洞”,以纪念双方真挚的情谊。“会远渠”更是记录了当时诸多的艰辛困苦,当时一个叫刘会远的年轻小伙年仅19岁,在修建渠道过程中不幸被山石砸中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为了纪念刘会远这位年轻的小伙,故将这段渠道定名为“会远渠”,这段渠道更是见证了当时革命老区人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意志。
现如今燎原渠依然发挥着其原有的作用,在其下游也已根据后天条件修起了一座水电站。如今包家乡拥有国家级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并且也是一个景色怡人的风景区,雄伟的燎原渠更是为其增加了一道新的人文景观。在其原有的价值上则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是老区人们革命精神的传承并且升华出一项造福一方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