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缘起
1992 年,在昆明市延安医院担任科室副主任的沈坤和妻子房新华来到德宏州畹町,发现当地医疗设备落后、群众看病就医困难,随后向延安医院提交了在畹町成立分院的申请报告。在延安医院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坤带领 20 多名医护人员从昆明来到畹町,在原来混板乡卫生院的基础上创建了昆明市延安医院畹町分院心血管中心。
可不到半年,沈坤因病回昆明住院治疗。不少同事也因为离家远、不适应等原因,纷纷动起回去的念头。多种因素制约下,总部医院不得不撤掉畹町分院。身体痊愈后,沈坤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公职扎根畹町,想方设法自筹资金 25 万元办起畹町仁慈医院。
考虑到当地群众的经济情况,沈坤在医院创办之初就定下规矩:先治病后交钱。这个传统保留至今。对有特殊困难的群众,很多费用医院也都能免则免。沈坤说:“只有把医院办好,培养出更多有志于提升边境医疗卫生水平的人,才能更好地守护群众的健康。”
1992 年混板乡卫生院旧貌
筚路蓝缕启山林 栉风沐雨砥砺行
当年跟沈坤一起留下的,还有 20 岁出头的医院厨师徐光付。
再次回到畹町分院时,眼前的破败场景让两人心头一酸:垒起的土坯房倒的倒、裂的裂,院子里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接连好几天我俩都在院子里拔草,然后把能修的地方都修了。”徐光付回忆。
畹町仁慈医院当时缺医少药,很少有人会来看病。沈坤空有医术无处施展,干脆免费给老百姓看病。
医院没有药,等沈坤开好单子,顾不上做饭的徐光付就骑着自行车出去买药。两人就这样一个看病一个买药,坚持了 21 天。
此后,慕名而来的患者日渐增多。他们来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这里看病免费,沈坤高超的医术才是真正吸引他们的理由。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畹町仁慈医院长期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沈坤干脆自己培养有志于提升边境医疗卫生水平的人。在他的鼓励支持下,徐光付于 2002 年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成为这里的一名医生。
畹町仁慈医院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考验发生在 1994 年。当时畹町暴发伤寒,感染人数多。
此时,一心投入救治的沈坤却接到父亲病逝的噩耗。沈坤匆忙赶回送父亲最后一程。父亲头七还没过,得知医院接收的病人不断增多,沈坤没有半点迟疑,又匆忙回到畹町。
处理父亲丧事时,沈坤不小心跌倒,导致右脚骨折。回到医院时,他脚上还打着石膏。心疼他的村民自发从山上采来草药送他治疗。
病人太多,医院场地和设施不够,村民就自带板凳。“院子里有几棵梨树,我们就在梨树间串起铁丝,一根铁丝上挂了十几个输液瓶。”
沈坤说医护人员几乎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最终扛过来这场硬仗,并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
随后几年,畹町仁慈医院也曾一度面临困难。但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沈坤始终扎根边境一线办医行医,践行服务两国边民的初心。
1998 年 11 月,医院接收到了六位因车祸重伤的人员,其中两人昏迷不醒。转院必将拖延抢救时间,甚至有生命之忧。陪同人员看到显得“寒酸”的医院环境,态度极不友好。他不顾来人的粗暴无礼,坚守职责,奋力抢救,终于使重伤者获救。由于长期超负荷紧张的工作,使沈坤渐感力不从心。在救治病人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人工呼吸等方法,使他数次染疾,留下了时常折磨着他的一些病痛。
2013 年 12 月医院来了一位突发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刚刚接到消息的沈坤院长急忙跑下楼准备抢救,却意外地摔倒在了楼梯上,剧烈的疼痛从脚下传来,韧带撕裂急需进行治疗,而他却忍着剧痛搀扶着进了手术室。手术台旁,沈坤让正巧下乡看望他的弟弟扶着他给病人做手术,几个小时过去了,腿脚因为疼痛而不住颤抖,汗水不住地从斑白的发间流落,然而手术却一分钟也未停歇。手术期间,医生和护士多次请求他休息一下,或者换人来完成手术,然而沈坤只是摇摇头。四个小时的手术结束了,筋疲力尽的老人瘫在了手术台旁,直到攒足了力气对护士说,“通知家属吧,病人应无大碍”。此时,沈坤才被人搀扶进病房治疗,由于延迟治疗,韧带的伤害已经在身体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痕。
近年来,一些外地医生、医学生在沈坤院长的感召下主动加入,他们中不少已成为各科室骨干。
“我是一个老知青,来到这个地方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一句承诺,要让这里的人民能够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沈坤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具有利他、协作、自觉等特性,所以必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但只要助人为乐、奉献社会,人生就有意义。在生与死清晰的界限上,在畹町还有像沈坤一样的仁心医者,不断地为生命注入生的权利。
民族团结一家亲
沈坤院长回忆,在医院筹建之初,有一次从昆明返回畹町的晚上,下着瓢泼大雨,住房的土坯墙被雨水冲倒了,屋顶还淅淅沥沥漏着雨。路过的傣族大妈牙曼应见状,立马邀请他到家里吃了一顿热腾腾的晚饭,就是这一个暖心举动,让沈坤在这里有了一个家。
牙曼应有八个子女,又认沈坤做了干儿子。老大去世了,沈坤就成了家里的大哥。干妈去世后,兄弟姐妹才告诉她,每天大半夜,牙曼应都会起来一趟,一开始以为是得了梦游症,后来才发现母亲每次都要朝沈坤的房间望过去,看到灯亮着,一切安好,她才安心地继续入睡。
说到这里沈坤院长眼里噙满泪水。“干妈给我取了一个傣族名字叫依旺,虽然没为我和妻子量过身高和体重,她却能缝制出合身的傣族衣服给我们夫妻俩,真的很感动,很想念她。”
沈坤与干妈牙曼应
畹町与缅甸山水相依。畹町仁慈医院的患者除了来自州内的瑞丽市、陇川、芒市,还有不少来自缅甸木姐、九谷、南坎等。
1993 年 6 月,沈坤成功治好了第一例来自缅甸的重危病患者。
2016 年,沈坤带领 10 余人的医疗团队到缅甸南坎 4 所华侨学校驻扎10 余天,免费为 2300 余名学生体检。
2017 年 12 月的一天凌晨,沈坤接到一个电话,得知一名缅籍妇女在芒满通道侧边的田埂快要生产了,当时女子进手术室连个签字的人都没有,更别说支付手术费用。沈坤二话不说立即带了担架把待产妇女抬到产房,在医护人员三个多小时的努力下顺利生产。
32 年来,沈坤一直坚持先治病后收费,许多费用更是能免则免。不方便到医院就诊的,他就上门为病人看病。有一次,他前往缅甸棒赛病人家途中,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不堪,他穿着的白色塑料拖鞋陷进泥水里找不到。为了不耽误看病,他只能光脚前行,来到病人家后立马开展诊疗,病人情况缓解后,沈坤这才安心回去。
为便于与缅甸病人交流,更好地为他们医治,沈坤院长带领医职人员一起学习缅语。他救治过的缅甸边民把他的照片冲洗放大后挂在家里,只因已把他当作家庭的一份子。
在中缅边境线上,医院患者来自周边地区瑞丽、盈江、梁河、芒市、陇川等 40 多个国内城镇、以及缅甸木姐、九谷、南坎、腊戌、曼德勒等 30多个国外城镇。畹町仁慈医院这所地处中缅边境线上的医院,也因此被中缅边民亲切地称为“胞波医院”(“胞波”——缅语音译,意为同胞兄弟)。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沈坤院长说:“仁慈医院能坚持走过这么多年,离不开众人的信任和支持,他们不把我当外人,我视他们如亲人,我要尽力帮他们缓解病痛,看到希望。不仅让畹町的人民看上了病,也为周边的缅甸人民提供了看病的场所,他们通常有急病要看,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我们通常是先把病人的病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