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头条
现代蜂疗第一人——记中华蜂疗王王孟林先生(组图)
2020-09-14 14:13:59
作者:江山、吴志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江泽民总书记到北京顺义考察蜂疗项目。(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中医蜂疗奠基人王孟林。(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2016年9月,王孟林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绿色医疗成就奖”终身荣誉。(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王孟林参与编著的《中医蜂疗学》一书的封面。(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王孟林教授自1990年以来,在央视3频道、10频道;北京电视台和其他省级电视台,多次录制播出蜜蜂及蜂产品健康养生讲座。各电视台现存讲座录像38个,获省级和国际组织奖励证书59个。(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王孟林院长带着阿曼苏丹皇室医疗代表团在北京蜂疗所各科室参观。(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著名作家为王孟林采写了《中华蜂疗王传奇》一书。它真实地记录了王孟林传奇性的人生,以及他治疗癌症、风湿、类风湿、骨关节病、糖尿病及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与成果。(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蜂针直刺是针、药、灸相结合的复合型刺灸法。(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接受王孟林蜂疗的患者送给他的锦旗。(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接受王孟林蜂疗的患者送给他的赠匾。(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接受王孟林蜂疗的患者送给他的赠匾。(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红色图库)

    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2020年9月12日电(江山、吴志云)

    蜂产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架起蜜蜂与人类健康的桥梁意义重大。

    ——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5月3日接见青年科技代表王孟林时的嘱咐

    发展祖国医学,弘扬民族精神。

    ——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12月8日视察顺义,了解“蜂疗”后的题词

    “中医蜂疗医治骨关节病”,符合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推广项目的各项要求,现批准正式开展推广工作,总结经验,形成规范,逐渐建成全国推广体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办公室、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2009年4月28日的批复

    一、奇才奇事·蜂之梦

    打开中华蜂疗联盟网、39蜂疗网、北京德蜂堂、蜂疗庄园、振兴中医云平台,都会出现“中华蜂疗王王孟林”、“王孟林教授是现代蜂疗第一人”、“中国蜂疗领军人物王孟林”等醒目的赞誉。

    王孟林教授,1939年出生于北京顺义县呼奴山下北府村的一个中医世家。王孟林的太爷爷王吉利,聪明绝顶,过目不忘,十四五岁就被乡人称誉“苇织席编织王”。一次他去道观卖席,道长见其异,送他一本《备急千金要方》书;第二天一大早还书去道观,当即背诵其中《大医精诚》篇章,一字不差,自此道长收其为徒学医,传授治瘟病绝法,而得真传。王孟林太爷爷行医至承德,为穷人治病不收分文,医术高超,有“神一模”之称。后为光绪皇帝治脚病而入皇宫太医院,又为慈禧太后治患而得五个佛宝的奖赏。王孟林太爷爷留下满屋书籍,以药书、医案、秘方为多,106岁无疾而终。

    王孟林的爷爷王永启先,曾在北京开当铺,誉为“当铺王”,后转开蜂疗诊所。1938年从黄子固李陵蜂场购两群意大利蜂,在呼奴山下建“王家蜂楼”,从此开创顺义“西蜂”之路,是为顺义最早的蜂产品制药人,94岁无疾而终。王孟林的父亲在密云一带行医,还以此为掩护,作为八路军的交通员,送情报、做联络,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39年腊月二十九,王孟林降生。因为生在即将到来的新年,爷爷为孙儿取名“年头”,并祈望他成为继承祖传医术之辈。王孟林二三岁时,就随爷爷上山去采药。在采药过程中,爷爷总是有意识地让小孟林认识药草,给他灌输中医药的“启蒙”,有时候爷爷指着药篓里的草药,让小孟林辨认什么是“知母”、“土大黄”,让他记住了它们,知道了这种东西能“活血化瘀”,知道了“剌菇”、“张芭”能䃼内气。小孟林还经常守在爷爷身边,看爷爷用刮刀割蜜,帮着爷爷把蜜胚子端到窝棚里去。小孟林从小与爷爷睡一个坑,他的幼年童年记忆里,爷爷养蜂、采药、割蜜、制药、医道的印象刻得很深,特别是爷爷讲的太爷爷的许多故事,他铭记着太爷爷给穷苦百姓看病不收钱的医德医风。

    王孟林也是一个过目不忘绝顶聪明的人。他是“孩子王”,自制木头枪,打弹弓练射击百发百中,潜水能几十米;八路军伤病员住在他家,他就下河去摸鱼回来,让娘熬鱼汤给伤员喝。1948年,9岁的小孟林自告奋勇去三区区公所圣人庙送紧急情报,路上遇到敌人的马队,他灵活地钻到马肚子下,双手抓住马镫而脱险,圆满完成了送情报的任务。日本鬼子烧掉了王孟林爷爷的蜂楼,当时小孟林正躺在房内,居然楼烧光了,他却安然无恙。

    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后,王孟林的爷爷又建起蜂楼,六七岁的小孟林就每天都跟着爷爷,守护在蜂楼。他看着可爱的小蜜蜂辛勤地劳动,小小年纪就憧憬着要做小蜜蜂的好朋友,做永久的、不离不弃的好朋友。有一天,娘看到他痴情地样子,说:“你长大了,说不定会和小蜜蜂一起过呢!”小孟林回答娘:“那我就和小蜜蜂一起过好了。”说来很奇异,别人被蜜蜂蜇剌后会肿痛不已,而他被蛰后既不肿也不痛,天生的与蜜蜂为友。

    1949年秋,10岁的小孟林上小学了。有一天张校长的妻子拉肚子拉了一夜,人拉得虚脱,只能躺在床上。张校长早就听说小孟林懂点医道,就把他叫到病人床前。小孟林按住痛点揉了一会儿,让她坐起来,她居然有力气坐起来了;他又在穴位处揉了一会,她居然有劲下床站起来了。王孟林同学给师母看病的新闻一下子传遍校区。上二年级时,王孟林当了班级少先队长,他成为《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发表了十多篇有关防疫、采药的小故事。上三年级时,有一次他随爷爷一起去双营二爷爷家,看到了太爷爷的藏书,他悄悄地把其中的《供奉录》和《济世良方》装进书包,“偷”回家钻心研习,从中获得了许多的医道医术和药性药理知识。王孟林后来对于蜂蜜蜂蜡、蜂花粉、蜂毒等都可以制成药的知识,最早就是从太爷爷的书里看到的。在小学生时代,王孟林经常在放学后或星期日,带着小同学、小伙伴一起上山采药,春天里还去挖芦苇根,用来治瘟病。

    1956年王孟林考上木林中学了。上学前,爷爷把他叫到跟前,交待他人生的道理,要像蜜蜂一样多采花,才能多出蜜蜂。这句话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临行前,爷爷还让他背诵药王孙思邈的“凡大医治病,必定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爷爷听他一字不差背诵下来,格外高兴。又叮嘱两句话:“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在中学里,王孟林被选为班主席、校学生会副主席。那时县里大搞水利建设,他被学校指派组织中学生慰问队去唐指山水库工地搞宣传,编快板书、说快板,很受民工的欢迎。

    王孟林初中毕业,成绩优异,表现优秀,本可以保送上牛栏山高中,当时因为农村教育比较落后和师资严重缺乏,中学校长号召优秀中学生不上高中、到小学去当教师。王孟林是学生会干部,他积极响应这个号召,带头报名到乡下小学去当老师。在顺义师范20天的短期受训后,王孟林被分派到西沿头小学当了老师。在老师岗位上,王孟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把“乱班”治好,把教学质量提高。1960年,21岁的王孟林被评为青年模范教师,进人民大会堂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颁奖。

    正在他教育工作取得不断进步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这批农村教师都要下放回乡劳动。面对这种国家政策性调整,王孟林何去何从呢?首先,他是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决定,没有任何怨言,告别3年的教育生涯。但王孟林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他没有回到村里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而是跑到山东枣庄去报考了微山湖畔的枣庄“共大”。枣庄“共大”是江西“共大”的翻版,对这种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王孟林早有向往之心。王孟林来到枣庄“共大”参加了入学考试,还写了一份“勤工俭学保证书”。他在入学考试卷上和保证书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很受校长的赏识。王孟林当上了生物系的班主席;他除了把文化课程学好外,还凭借自己从小跟着爷爷学到的养蜂技术,搞了养蜂“特科”。当时枣庄的农业部门很重视发展林副业生产,大家都支持王孟林养蜂,一个月之内集结了500个蜂群。王孟林将这些蜂群分配到10个蜂场,他亲自负责蜂场做示范,自己动手做蜂箱,亲自教授养蜂管理技术。当时,在王孟林的组织带领下,一个蜂群年产蜂蜜达到100斤,蜂蜜时价7角钱1斤,相当于10斤玉米的价格,一个蜂群的经济收益相当于10亩玉米的产量收成。王孟林在枣庄“共大”的养蜂事迹上报了山东团省委,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视察山东,他与青工部长邢崇智一起专程到枣庄“共大”王孟林的养蜂场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王孟林给胡耀邦留下深刻的印象。1963年10月11日,王孟林被借调到团中央工作;1964年,王孟林被树为农村青年搞科学实验的先进典型,以团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下派到顺义北小营任团支部书记,发展养蜂事业。1965年3月,王孟林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获“五四青年”奖章;被选为北京人大代表,参加市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参政议政。1965年5月3日,王孟林被选为先进青年代表赴京参加第二天的“五四”纪念和表彰大会。当晚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王孟林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当介绍到王孟林时,周恩来总理说:“啊,你就是养蜜蜂的那个年轻人哪!我也很爱小蜜蜂啊!最近我送给西藏一部科教片,就是介绍小蜜蜂的,叫《带翅膀的媒人》。你要好好研究养蜂,养好蜂,架起蜜蜂与人类健康的桥梁啊!”听了周总理的话,王孟林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向周总理表示决心:“一定听从总理的教诲,架起蜜蜂与人类健康的桥梁。”

    1965年10月,王孟林作为团中央青年科学实验典型人物,赴广东参加了全国农村青年科学实验工作会议,王孟林积极发起了大会《倡议书》。《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农村广阔天地,耕耘大有作为》的特写,宣传了王孟林及其养蜂事迹,轰动北京,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引起极大反响。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市长万里,副市长刘仁等领导专门接见了王孟林。

    1966年“文革”,王孟林因为与胡耀邦等团中央领导的特殊关系而受到了“政治”牵连。1967年王孟林回到家乡,过上了流动的养蜂生活。

    1969年,王孟林终于重返农村教育岗位。但他养蜂的初衷不变,对周总理的承诺不变。他在新办的茶棚农业中学,设立了养蜂班,招收了43名学生,建起了180群蜂的蜂场;还在12条山沟坡岭上种槐树、杮子树,绿化荒山。当时茶棚农中成为全县的模范先进学校,王孟林是全县农村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

    1976年底,王孟林作为科技人员,受政策召唤归队。他离开了红红火火的茶棚农中,归口到顺义县林业局工作。在他的主张下,局里同意组建了养蜂管理站并由他担任站长。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王孟林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办站建站,他向局领导提出养蜂管理站的运营机制实行“自负盈亏”。这个方案提交后,在全系统产生巨大反响,有人劝说,有人怀疑,有人反对。王孟林坚定执着,决心走出一条发展养蜂的创新之路。他挂出了“顺义养蜂管理站”和“顺义种蜂场”两块牌子;在这两块牌子的左右,还有人家赠送的“养蜂头雁”、“种蜂旗帜”两面锦旗。从此,王孟林的养蜂管理站办得风生水起,他的“养蜂之梦”越做越大。

    王孟林养蜂,有一个夙愿,就是要做一个追花路上的追花人,实行南北蜂群大流动;他要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探索一条南北蜂群大流动的最佳路线。1977年,王孟林亲自带2万群蜂,40多人的团队,包火车皮去四川。当年,单群蜂产蜜100斤,获得大增产;他还向四川地方提供了157群蜂,支持当地发展养蜂事业。

    1978年北京养蜂工作会议后,王孟林响应林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号召,受领了《提高油茶籽产量》科研课题(1979-1989)。这是一个通过十年探索来完成的技术难度很大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提出,基于油茶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而要攻克这个难题,必须要靠蜜蜂授粉来解决,但又陷入“蜜蜂能授粉却烂子”的两难境地,广大蜂农不愿意看到为采油茶花蜜而大量死蜂的残酷现实。对于这个重大课题,王孟林认为,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是关乎林果产业发展、油茶油出口创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问题。他向林科院领导表示,要下定决心,竭尽全力,攻克难题,完成课题。1979年10月,王孟林带北京及河北的10万蜂群、几十列火车皮装运蜂箱,浩浩荡荡南下。经过一年的艰苦探索,他总结出了采油茶花死蜂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解除了蜂农担心大量死蜂损失的后顾之忧。

    1980年11月,由农业部、林业部、商务部三大部对课题一期进行了联合验收,参加验收的有全国19个省市有关部门的验收人员共120多人,分乘5辆大轿车,会期5天中的3天在各个蜂场点奔波,从江西上饶到湖南浏阳再到江西宜春。为了开好这次大会,王孟林精心筹备,精心准备课题研究报告,并在大会上进行了汇报。这次会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课题顺利推进。

    1984年11月,三大部又召开课题鉴定会。鉴定会取得如下成果:一是,油茶经蜜蜂授粉后取得大丰收;二是,蜜蜂因冬闲变冬忙,蜂群得到大发展;三是,南北蜂群大流动,大面积大范围获得丰产丰收。这次鉴定会作出决定:把王孟林的研究成果在全国普及推广。198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每年拨款1000万元、林业部下拨1000万元、各省配套1000万元,给予蜂群定向补助。王孟林为这个国家级课题的成功结题和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立了头功大功,功勋卓著;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养蜂界的领军地位。

    二  奇才奇术·蜂之疗

    从“养蜂大王”到“蜂产品大王”,再到“蜂疗大王”,王孟林牢记周恩来总理的“架起蜜蜂与人类健康的桥梁”的嘱托,孜孜以求,矢志不移。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以肯定,王孟林是顺义乃至北京市搞蜂产品生产、蜂种培养、蜂花粉提取等领域的第一个、第一家。从1984年-1986年,中科协连续三年在顺义举办“蜂花粉利用培训班”。1986年的这一次培训班,参加人员多达480人,盛况空前。在这次培训班上,王孟林作了题为《一棵大树一座桥》的演讲,受到培训班学员的高度赞扬。王孟林讲的所谓“大树”,是指植源于蜜源植物的小小蜜蜂,而衔生的十种“果实”,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蜡、蜂胶、蜂花粉、蜂毒、蜂蛹、蜂巢础、蜂幼虫、蜂尸。种好这棵大树,收获十大硕果,就是宝树、摇钱树。所谓筑好“桥”,就是筑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这座桥,搭起蜜蜂与人类健康这座桥。

    王孟林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以往对蜂花粉的自然提取存在着十分惊人的“浪费”现象。他通过反复研究,制造了别出心裁的“脱粉器”,使每群蜂的蜂花粉提取达到5-6公斤/年。这一发明专利,大大提增了蜂花粉产品的附加值,他把“脱粉器”的专利,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广大蜂农。有人说,“王孟林真傻”。王孟林笑笑说:“我的发明能让成千上万蜂农受益,这就是发明者的最大价值。”几十年间,王孟林在蜂产品生产,包括最初的“油茶蜂乐”专利产品,他都是保持“专”而不“私利”的平和心态,乐于奉献给社会大众,共享共赢。

    1987年,世卫组织公布风湿病、类风湿病发病率达百分之二点八,这类病被称之为“不死的癌症”。从这一刻起,王孟林就立下宏愿,要用蜂疗来治疗这个世界性顽疾,用小蜜蜂来拯救病患,还健康于人民大众。

    1988年,王孟林义无反顾地办起了蜂疗研究所。当时,王孟林已经是拥有300多蜂群的养蜂专业大户,衣食无忧,完全可以过上比较富裕的小康之家生活,但他想到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医术为大众服务。王孟林要办蜂疗研究所的想法得到了顺义有关方面的支持。这年的5月8日,王孟林选在世界红十字日这个寓意深刻的好日子,把蜂疗研究所的牌子挂了出来。

    1990年元旦,王孟林蜂疗研究所与顺义县科协签订了“蜂产品医治风湿、类风湿病临床研究”三年科研项目。在这份项目协议书上,有这样一组经济目标:(1)1990年,完成1000例临床病例; (2)1991年完成风湿、类风湿综合症学说;(3)1992年完成蜂疗针法、阴阳补泻机理研究。这个指标,在当时是十分高难度的,纯粹是一份兼有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 “请战书”和“军令状”。当签下字、摁下手印,许多人都为王孟林“壮士断腕”的勇气而感到钦佩,也感到担心。王孟林呢,则充满信心。

    签订这份“责任状”后的第一位病患来了,他居然就是顺义县委宣传部部长刘希成。刘部长是顺义的公众人物,“刘部长要接受王孟林医师的蜂疗了”,一时成为顺义的特大新闻,数以千计的目光投向王孟林的蜂疗研究所。刘部长的烂脚病已经多年并且十分深重了,每月5月开始烂脚,连续三个月都脚肿疼痛,必须拄双拐才能挪步;到北京各大医院诊治,就是无效看不好。王孟林仔细检查了刘部长的脚病后,采用蜜蜂蜇刺,每只脚每次用4只蜜蜂蜇刺,二周后脚面消肿;连续蜂疗三个月,结痂脱落,多年的病患消除,双脚行走功能全部恢复。王孟林用蜂疗治好刘部长的老脚病,这一消息经过《北京日报》的报道,传遍京冀大地;患者络绎不绝于王孟林的诊所,许多患者愁眉进所、笑颜离所,王孟林的蜂疗名声大振。

    山东类风湿病患张立新慕名前来,找到王孟林。他27岁患病,被病魔折腾了9年之久,陷入了绝境,这次他是带着一份遗书来到顺义的,他在遗书中写道:“如果再无治疗希望,就不再度日如年痛苦折磨了。”怀揣这份遗书,张立新接受了王孟林的蜂疗,三个月后,蜂疗见奇效,张立新在解除病痛后回到山东,他让妻子女儿做了一块匾,上书“追回生命的天使”,送给王孟林。她俩把这份未成遗书的“遗书”拿出来给王孟林医师看,王孟林说:“天使不是我,天使是可爱的小蜜蜂。”

    王孟林用蜂疗法医治疑难杂症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时任卫生部长崔月犁的耳朵里,他对王孟林的养蜂和蜂疗十分重视和关注。转眼到了三年规划的验收阶段,崔部长特别委派何界生副部长,专程到顺义进行实地调研、现场观摩和验收项目。何副部长带着中医研究院、农科研究院养蜂研究所、北京市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各大中医院负责人等15名专家来到王孟林的研究所,一面听取王孟林的工作汇报,一面目睹蜂疗过程。何副部长一行亲眼见证了一名因风湿病引起不能“下蹲”的患者,仅用3只小蜜蜂蜇刺后立见“蹲下”的奇效。在这三年里,按验收标准,只要达到300例有说服力的病例,就是达标了;而王孟林完成了2800例成功病例,大大超过了验收指标。何副部长在课题研究结题验收鉴定会结束时,有一个充满深情和感慨的讲话。她说:“王孟林医师创立的蜂疗法,有如下特点:一是简便易行,全国现有700万蜂群,大都分散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山区,如果各地都能推行蜂疗来为民造福,意义多么重大!二是疗效显著,当场治当场见效,十分神奇。三是经济实用,一只小蜜蜂成本三角钱;三只小蜜蜂才九角钱就能治好病,这是再便宜的诊疗费,可以让老百姓免除多大的医疗费用负担!四是蜂疗无毒副作用,是真实可信的绿色医疗,是来自大自然的天然药材,是最具特色的中医医疗、特殊疗法。”最后,她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一定要让王孟林的蜂疗法得到推广,让蜂疗为全民造福。”

    得到何副部长和专家的一致肯定,王孟林心里十分激动。在王孟林看来,自己从事的蜂疗研究成果不只是顺义的,应该是全北京市、全中国的。他萌生出要让顺义“蜂疗”走出顺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念头,他就向县长提出了自己想通过一次会议发布的形式,把顺义蜂疗向全国蜂业单位宣传出去,继而在全国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蜂疗法和蜂疗推广。

    王孟林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焦秀芹,妻子笑着说:“你这不是顺义研究所的小所长了,是在做卫生部长的大事了。”

    王孟林说:“我就是要做利国利民的大事。”

    1992年5月8日,又是世界红十字会日,在王孟林的倡议和筹备下,第一届全国蜂疗大会在顺义召开。在大会召开前,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于4月9日开播了名医专家咨询日专题节目:“一种神奇的自然疗法——蜂疗。”王孟林接受专访时讲到,顺义蜂疗科研所成立两年多来,接诊全国各地患者4718人,总有效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七点六,年龄最大的患者76岁,最小的3岁半;病程最长的28年,最短的3个月;治疗次数最多的140次,最少的仅3次;蜂针最高145只,最少3只。这些翔实的数据,通过电波向全社会传递,顺义又迎来第二波蜂疗大潮。在大会期间,安排了几个典型病例患者发言交流。其中江西九江教师邹淑贞因类风湿严重不能上班,碰巧王孟林调蜂群到九江,为解决团队生活用品,认识了她当粮食局长的丈夫,王孟林得知邹老师的病痛后,就教她用蜂疗诊治。她用蜂蜇治好了自己的病,重新站到了三尺教坛。山东腾州市工商银行会计赵东生,严重类风湿已经不能上班,还要请人照顾。王孟林带蜂群去山东采枣花蜜见到赵东生时,他正趴在床上疼痛不已。王孟林当即用蜜蜂蜇剌,帮助他站起来。赵东生见蜂疗有效就自己用袋子收集散蜂,关在屋子里放蜂蜇自己,蜇得满身都是。照顾他的妹妹见哥哥“倒”在地上不动,以为发生了不测,哭着喊救命。家人闻讯赶来,开门一看他竟然自己站立起来了······这次大会取得的成果,就是开启了“生物疗法”、“绿色医疗”的新时代。在大会上,王孟林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科研成果,并建议以大会名义向中央卫生部上书,将蜂疗这个民间疗法,以“蜂疗”的名义走进向国家正规疗法序列。与会人员用热烈的掌声,通过了王孟林的建议,并一致推举王孟林起草建议书。王孟林以最快的速度起草好建议书,并用毛笔书写在一块大红稠子上,由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签名。人们排起长队,走向桌子,庄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一次关于“蜂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影响的会议。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六届振兴中医座谈会在京举行称赞药食同源、科学膳食(组图)
·下一篇:四川中医再出征,3天拿下德尔塔!为全国带来经验和信心!
·群众的需求与呼唤就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推出防疫方追踪报道之一(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防疫方服务好有保障——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推出防疫方追踪报道之二
·北京周氏时珍堂的防疫方确实好——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推出防疫方追踪报道之三(组图)
·​周总理与几位名老中医的感人故事(图)
·国医:张先忠(组图)
·神农架的绿色宝库为解除民间寒湿疫献出“四大宝”——炎帝仙草露酒、富锶矿泉水、千年
·为什么狗有时候通人性?
·震撼!中医文化即将拯救全人类!(组图)
·朝鲜副总理函谢本会荣誉主席金日光教授爱心传授中国战疫经验(组图)
·仲景国医学校:大医之风 大爱情怀(组图)
振兴中医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振兴中医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振兴中医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