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专家、中国古代医圣张仲景56代传人张泰源在中红网举办的振兴中医座谈会上讲话。(中红网金梅摄)
著名中医专家、中国古代医圣张仲景56代传人张泰源(右一)在中红网举办的振兴中医座谈会上讲话,左为中国萧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萧军研究会华夏道医委员会原会长萧鸣。(中红网金梅摄)
王元慎司长(右二)向中医专家张泰源(左二)赠送书法作品,右一为胡永丰少将,左一为萧鸣会长。(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振兴中医云平台2020年10月20日电(江山、吴志云)
张泰源教授简介:张泰源,出生于1937年,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圣张仲景的第56代传人。现任联合国中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机老干部健康专业委员会高级保健医师;北京中机红威肿瘤医学研究院教授;国际肿瘤医学院院士;在肿瘤医学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1963年被陕西医大聘为客座教授并在该校教授经络学、药理学、心理治疗学。他出访世界20余国,宣讲中医学,传播中医文化。曾任韩、印等国红十字会国际医院副院长等职;1999年先后任北京创新东方医学研究中心同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宏圣同康肿瘤技术研究院副院长。2011年被中华高科技战略委员会评为医疗学部委员;2013年任《中国老干部健康服务指南》副主编,同时授予“共和国名医专家”荣誉称号。
2020年9月16日和9月27日,中红网请到了著名中医大师张泰源教授,就当前中医振兴、中医食疗、中医治未病、中医师资培训教育、中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面对面的座谈交流。张泰源教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的真知灼见,赢得了与会者的共鸣。——记者手记
一、医院不能成为挣钱的工具
病人才是最好的医生。——张泰源语录
张泰源教授从事中医几十年,不但有丰富的中医师承学养,而且有丰硕的临床经验。
张教授认为:中医理论相对讲是很复杂的一门学术,其中有许多东西老百姓是不知道的。比如,中医和西医,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在,我们中国有30000多家医院;印度与中国的人口差不多,却只有400多家医院;医院数量之比,中国比印度多了几十倍。我曾经在印度住了一年,我观察到去印度医院看病的人很少;而我们中国有3万多家医院还是人满为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医院还是看不好老百姓的病?我总觉得这是医院本身的“毛病”!我们现在的医院,不是研究学问、研究怎么看好患者的病;而是研究怎么从患者身上挣钱,不是治病,而是治钱。印度的经济这么落后,可人家医院的想法不是这样,医院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让病人越少越好。
作为一名正宗的中医,张教授对中国医院目前的现状是不满意的。他说:他不同意医院把病人当作挣钱的工具,因为这是极端错误的,是在把医院和医生的名誉搞坏了。有些医院和医生把自己看得过高,觉得自己是几等几级医院,是什么专家名医;其实,他们应该知道“病人才是最好的医生”的道理。对于张教授的这个观点,有许多医院的院长不认同,不同意他的这个说法,说他的这句话不对。但是张教授坚持自己的观点:“病生在病人身上,医生能否代替病人害病?能否代替病人吃药?都不能!只有病人自己吃这个药才能治病。所以,作为医院、医生,应该首先尊重病人。只有让病人自己重视了,医生才能轻松。如果能做到不药而愈,则是最好的医疗。其实,有些病就是不需要吃药就会好的,你只要告诉他怎么治疗的方法。但医院和医生不会这么去做,而是让病人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依赖性,一进到医院就把自己的什么都交给他们了,觉得只有医院和医生能掌握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病好与不好,无可奈何,一切拜托。”张教授在几十年的行医过程中,总是先把病人的尊严提起来,应该尊重病人,应该在医患之间建立互信,从而收到“未治先愈”、“不药而愈”的先期效果。所以他认为:“病人才是最好的医生。”
二、追求医疗的最高境界
“三通两平一稳定”是我的“真经”。——张泰源语录
如何花最少的钱、用很少的药,医治好很多的病?这是张泰源教授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初病、下医治已病”上,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张教授认为: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病还没有得、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就可以通过“号脉”得知你将会得什么病?甚至一二个月后会得什么病?然后用“食疗”的方法来解决未病,能把未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是很好很理想吗!但现在的医院不是这样的,如果都成了未病已治,医院的钱从哪儿挣?所以医院总是想办法让人去看病治病,让病人觉得是真病而且病得不轻,非治不可。实际上,上医治未病,就是用食疗的方法,药食同源,用好食疗,照样可以不得病。比如,蒲公英就是一味能治好病的中药,就可以当菜吃。起码还有一二千种中药,都可以当菜吃;如果能经常食用,就能做到没病、未病。
张教授认为:所谓“中医治初病”,就是通过“手疗”(推拿、艾灸)等方法,对病患进行治疗。这种“手疗”方法,最重要的是对人体没有伤害,主要特点是省钱。用中医“手疗”治初病,应该成为值得推广的疗法。
张教授认为:所谓“下医治已病”,就是用“药疗”。尽管这是迫不得已的疗法,但中医和西医在理念和方法手段运用上还是截然不同。现在许多医院都是热衷于用“药疗”,因为只有用大量的“药疗”才能获取巨额的诊疗药费,最终还是归结到“治病又治钱”这个怪圈之中。而中医的“药疗”,无论是诊疗费还是药费,都是很少的,甚至只需西医“药疗”的几十分之一、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但遗憾的是,许多病人的生命被医院和医生掌控着,只能任其摆布,有的花了许多冤枉钱也没有治好病。所以,张教授大力倡导“上医治未病”,推广“中医治初病”,慎用“下医治已病”。
在讲到行医的经验总结时,张教授如数家珍:几十年的临床医疗,我除了在中医理论上不断认识和深化,在治疗方法上也注重总结和提高。比如“三通两平一稳定”,他自认为就是“真经”——
所谓“三通”,就是指经络通、肠胃通、气血通。
一是经络通。经络通,无病痛。人体有十二个经络,加上动脉、静脉,共十四个经络。经络,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只有保持全身经络的畅通,就不会有病,特别是痛风病,经络一通就没有了。大部分得病,都是因为经络不通。二是肠胃通。肠胃不通,就解不下大便,产生便秘现象。看上去这是小病,但长时间便秘不治疗,就会形成大病。三是气血通。气血通,能长寿;人活100岁,必须气血通。
张教授说,现在很多人到医院看病,根本不检查“三通”,而是只检查某一个部位,不去管其他的部位,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你得病的真正原因根本找不出来,想治好病就是很难的。有些医生看病,不从根本上去找到解决的方法,而是简单的采用“以毒攻毒”,把病情强压下去,结果产生更大的毛病,病越治越重,越治寿命越短。为什么许多人住院很长时间,钱不花光人不去太平间,钱都花光了,人也被治死了,就是因为没有把真正的病因找出来。如果经常保持“三通”,病的原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病也就能治好了。
所谓“两平”,一是阴阳平,二是心理平。张教授说,要治好病,做到“两平”相当重要。中医讲究阴阳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人体每个器官都有一个阴一个阳;肺作为“金”,肝作为“木”,肾作为“水”,心作为“火”,脾胃作为“土”。如:脾是阴,胃是阳,阴阳相配相结合相平;如果不配合,病就来了。如,肾属于水,也有阴阳;肝胆、心脏都有阴阳。心脏有病,属于火;火能克金,肺就会与心脏配合不好,整个脏器都会受到牵连,所以不能只治心脏疾病。中医治病用药,讲究阴阳平衡,五行之间平衡,哪个地方缺什么,就调动给它,调正平衡了,就可以了。有些人胃不好,经常胃疼,你如果光治胃,那就不行,因为胃属于“土”,就要加强肾气的补足。至于“心理平”,就是病人的心理一定要达到平衡;如果心理不平衡,要想袪根彻治是很难的。病人要懂得:治病不是医生一个人的行为,要主动配合好医生才能治好病。所以说,最好的医生是病人自己。俗话说,“久病成良医”,就是这个道理。中医还讲究“四诊八纲”,但最重要的还是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一定要做到相互之间的了解,全面治疗。因此,张教授在开药方时,很注意哪些中药相生相克,哪些需要加进去。
所谓“一稳定”,就是情绪稳定。病人看病如果情绪不稳定,病是治不好的;只有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包括医生对病例的分析,不能急躁情绪。如果不了解这些,情绪很不稳定,就达不到医患之间的配合,就看不好病。
张教授说:“现在去医院看病,或者到诊所去问诊,如果都能真正做到“三通两平一稳定”,病因发现得越早,医患之间配合得越好,病就好得越快。所以,我在给病人治疗时,一定是先让他知晓这些道理,主动让他配合,病就治得越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