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2日,第二届建党百年红色论坛暨第十二届振兴中医座谈会,在位于北京高碑店的长白山满族医药传习所举行。图为传习所标牌。(中红网金梅摄)
座谈会开始,大家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红网金梅摄)
座谈上,首先播放了由中红网摄制的百集纪录片《人民领袖毛主席一一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回亿他们眼中的伟人》第一集。(中红网金梅摄)
常纪庆专家介绍了满族医药的历史成就。(中红网金梅摄)
参加第二届建党百年红色论坛暨第十二届振兴中医座谈会的嘉宾在一起合影留念。前排自左至右:常纪庆、胡永丰、江山。后排自左至右:常荣、丛奇华、张绍辉、陈胜、王雪、金梅。(中红网曹俊摄)
中红网北京2021年1月12日电(常纪庆)
北京东方国医金典医院执业医师丶知名专家丶世界中医联合会满医药分会副秘书长丶非遗满医传承人丶北京长白山满族医药传习所董事长常纪庆,今天在位于北京高碑店的长白山满族医药传习所举行的《第二届建党百年红色论坛暨第十二届振兴中医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满族医药的历史成就》的演讲,全文如下:
回顾历史,提到满族,人们更多地会想到大清王朝,再远点,还会想到灭亡北宋的女真大金朝。而实际上,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历史名称。最早在商周至秦朝时期称为肃慎,到汉魏晋时期改称为挹娄,南北朝时又称为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它的后裔至辽、金、元、明时期称为女真,清代至今称为满族。
一、满族医药的发展史。
在金朝之前,北方大地有个雄霸一时的、创造出极为辉煌文明的渤海国,而建立渤海国主体的靺鞨族就是满族的祖先。
渤海国(公元698年至公元926年)雄踞我国东北200多年,以磅礴的气势实现自己的发展。公元713年,渤海国全面学习唐朝典制文化,国力勃兴,文化程度极高,以至于“车书一家”, 渤海国风度早已彬彬不逊于中华。在其他国家看来,渤海人与唐人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在医药方面也是极为领先的。
那时满医药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博大精深。首先,满药所涉及的几百种药物,产自东北的山林草原、江河湖海。它的采集、炮制、配伍、用药,无论是植物药(人参、灵芝、威灵仙、北柴胡、白鲜皮、桔梗、五加皮、细辛、天麻、黄芩、五味子等)、动物药(虎骨、熊胆、蛇皮、鹿茸、蛤蟆油、龙胆、鲇鱼等),还是矿物药(辰砂、朱砂、雄黄、白龙粉等),都与传统的中医药有一定的区别,具有独特的满族医药特色。满族等诸多北方民族得以传承至今,就是得益于这些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药。
渤海国也逐步培育了自己民族的医师和药剂人员。渤海人非常重视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某些贵重药材如人参、麝香、牛黄、珍珠、白附子、蜂蜜等是向日本出口的重要物资,还作为贡物和礼物奉献于唐廷。多次派遣留学生赴唐学习中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把中原的史籍、文学、天文、立法、儒家经典、医药典籍等传入渤海,指派汉医官整理中医药籍,形成了灿烂的渤海文化。
辽宋时期,医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政府建立的官方药局,则对推广和发展中成药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内各民族医学间的交流与中外医学的交流,从来都是促进中国传统医学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女真人把松子、蜂蜜、黄花乌头作为采集的重要经济作物。
金代宫廷内设有御医院和尚药局等,金兵在攻陷宋汴京、虏回徽钦二宗之同时也掳回宋官廷内诸科医生数百名,医书和药物也很多,有《黄帝内经素问》、《本草》、《圣济总录》等,光宋太医局之灵宝丹就有28700贴。从而带动了中医药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
元、明时期满族与汉、蒙古、朝鲜等民族医药文化相互融合与交错发展。
清朝建立后,满医满药随满族贵胄走进了京城,走进了皇宫内廷。经过近三百年宫廷御医的充实、洗练、实践,满医满药已成为中华医界的一支奇葩。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从民间网罗医学人才,宫廷中自然也不乏“御医”。御医在传承医药文化方面,档次更高,造诣更深,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都把传统医药文化推向更高的境界。因此,满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存续和发展,宫廷御医是功不可没的,不断吸纳汉族、蒙古族、藏族和西方医药,以及整理历代医家学术成果,其医药经验亦师徒传承。辛亥革命之后,许多宫廷的满医满药又走出了皇宫流入到民间。
幸好当代满族医药非遗传承人常纪庆先生挖掘整理并继承了满族医技,揭开了满族医药没有文字记录之谜。他把自己收藏、师傅传给他的这些中医药秘方和特色疗法,不断整理挖掘,继承应用。从他现在使用的摸骨诊脉、飞针、拔罐、木棒通经络、黄柏木按摩、眼针、檀香灸等医术来看,正是一千多年前渤辽古医的延续与发展。从他珍藏的画卷中找到了满族医药的历史传承、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正如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会长葛忠兴说:“满药发展到今天必有它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支撑。要加强满族医药理论的研究,形成独特的满族医药理论体系,推动系统开发满族医药。要以名医名药为核心,打造满族医药品牌。以满族医药为引领,开辟养生保健业务。”
二、满族医药治病特点及方法。
中医内容在很多人眼里就是中药,其实中医的内容之丰富超出我们的想象,仅从大的方面就可分为内治与外治,满医满药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像用于内科方面的益肾壮阳、清热解毒、调理肠胃、安神养心、宣肺止咳、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补气养血; 用于心脑血管病的活血化瘀;像用于外科方面的痈疮肿毒、刀伤、骨折、跌打损伤;像用于妇科方面的月经病、带下病、不孕不育、妊娠病、产后病方面的各种疾病等,尤其对抑郁症,满医满药都有相应的医药进行治疗与调理。除此之外,还有药膳食物疗法,光胶类就有鹿皮胶、熊皮胶、牛皮胶、驴皮胶几种,从留下的渤海文药方就充分证明了满医药是有光辉历史的。
满族传统医药一向是“医”、“药”并重,因症施“医”,对症下“药”,终极目的是“药”到病除,“医”后无患,注意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满族人民善于就地取用地道的药材,“巍巍长白山,茫茫花果川。低头就是药,弯腰把宝掀”。满药以野生为主,重视药材质量,喜用鲜活药材,用药量大,处方用药类少,治疗效果好,应时而采,古法炮制。他们留下的许多诊病治病方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而外治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像满医常纪庆老师的整脊、黄柏木按摩、飞针、眼针术、满医膏药等。只要搞通了中医的一法,就容易触类旁通,治疗方法多了,就能不拘一格结合运用,哪种方法适用就用哪一个。从实质上看,中医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其法在于调节阴阳平衡,故凡调节阴阳平衡之法皆为中医之法,其法并无高下之分,端看哪种法更合适。
摸骨诊脉就是满医特色,在古时北方少数民族连年战争,辗转不安,只能在行进中看病,走路能摸骨诊脉,骑马也能摸指诊脉,在摸骨指中明病理,在摸寒热中辨阴阳。摸骨诊脉要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经验积累和训练,才能沿经脉由表入里,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摸骨诊脉的要点是:一要摸,看是否有疼痛感;二要听其声;三是感觉是否有包块、结节、丝线的东西。如果没有结节,有凹陷的那种疼痛,就是劳损,萎缩。诊断排序不同常法,部位划分上下内外左右,延绵寸前尺后,能迅速诊断正在发病及未出现症状的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疼疾病、肝胆肾结石、囊肿、肿瘤、妇科、抑郁等诸多临床疾病,且准确度极高。
满医的治病方法很多,除了内服中药,还有多种外治法,如飞针术、眼针术、木棒按摩、檀香灸、药浴疗法、热烘疗法、徒手疗法、香薰疗法、火疗法、泻血疗法以及膏药贴敷法等。
飞针术是用外力的介入来人为的引导能量,以打通闭阻,注重“理”、“法”、“方”、“术”。飞针是带气行针,集精气神于针下,其疗效高,进针快,有调神、进针、候气、补气等环节。满医常纪庆运用独特的进针术、导气术、补泻术使针能稳、准、快地刺入相应穴位,使患者迅速获得酸,胀、麻的针感,以扶正袪邪,调和气血。针贵在精,不在多。飞针对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头痛、失眠、面瘫、痹症、多动症等有显著疗效。根据病情状态,调整进针速度角度深度,针刺得气后,术者可适当“引气”,将针尖朝向病所(欲传导之方向)。飞针的特点是:选穴准、针感强、反应大、疗效佳, 方法独具,可一针多穴,一穴多针。
满族膏药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全科治疗方法。由于满族世代居住在冬季时间长,气候寒冷的北方,在长期与大自然和疾病抗争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疾病的膏药,尤其是满医传承人常纪庆在继承祖法的基础上,不断钻研医术,改进膏药的配方,研发了独特的满族膏药。满族膏药多采用长白山特有的野生中草药,如林蛙、接骨木、关白附、野檗果、暴马子等野生药材,运用中药归经原则,运用药物互相协调为用的效能,组成多味药物的大复方。膏药的配方中含有脂溶性、挥发性、刺激性药物,利用丹,油熬膏作赋形剂,防腐、防燥、保护创面、保持药效持久,可透入皮肤产生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等作用。临床上常用来治疗肿瘤、颈肩腰腿疼、心脑血管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风湿、水肿、咳喘、妇科疾病等。同时满族膏药有以下几种好处:
1、无毒副作用:膏药通过直接施与患者外表穴位或患处,借助经络,行滞去瘀,开窍透骨,舒筋活血,驱风散寒,避免了内服药物的毒副作用。 2、药性平和:一副满族膏药可贴三到五天,药性是通过皮肤进入血管慢慢渗透进去的,因此药性比较平和,不会让身体不适应。 3、充分利用,无浪费:膏药贴在皮肤上,药性就会完全渗透进皮肤,不会造成浪费。 4、吸收率高:药物在制作过程中被高度浓缩,使药性增加,而吸收又很彻底,因此药效强劲,常常让人感觉一贴满族膏药就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