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展示老式农具模型 记者 刘珂 摄
“临潼栎阳麦李村,村里有个李树森。能工巧匠把活干,老式农具做齐全……”这首名为《夸老伴》的打油诗,作者是临潼区一位名叫王月琴的农村妇女,诗里描述的能工巧匠就是她的老伴李树森。李树森真不简单,一双巧手就把老式农具统统“搬”到了家里,展现了原汁原味微缩版的“农耕史”。
今年72岁的李树森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用王月琴的话说,老李的名字把木字都占完了,长辈们就是希望李树森以后能当个好木匠。李树森十七八岁就能打家具,后来开了个木匠铺。几十年来,李树森做家具,老伴打下手,生意红红火火。
2003年,老伴王月琴看到木质工艺品市场前景看好,赶忙与老李商量,两人决定先做一些木制品小挂件,夫妇俩经常将做好的金鱼、蘑菇、松树等桃木工艺品拿到市场上销售。
6年前,凭着长期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李树森和老伴尝试着做了些土车、独轮车等微型农具,没想到做出的老式农具模型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每年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五的灯笼会上,老两口的农具模型生意格外的好,“老式农具做得原模原样,特别的精致。”众人的夸赞,更加激发了老两口做微缩农具的热情。
1月19日下午,记者慕名来到李树森家里,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微型农具,小巧玲珑的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这是硬轱辘马车,那是过去的轿车,这个是运粮食的蚂蚱独轮车,这还有碾子、磨子、犁、耙、木锨,还有过去收小麦的钐麦杆子,那边是榨油机上的油梁、炒锅。”李树森说起他的一件件宝贝来如数家珍。王月琴至今都还记得当年这些农具的民谣,“上山如猛虎,过河水上漂。”说的是地老鼠独轮车,“木龙,木龙,越摇越红,供吃供穿,确保平安。”指的是纺线车。“这些农具都是用锯子、刨子、锉刀、凿子一点点做出来的,而且还都是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李师傅说。这几年,李树森和老伴、儿子做了多少件老式农具模型连他们都记不清了,从每年的开春一直要做到冬天。李树森还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栎阳木刻代表性传承人。
老两口告诉记者,这些老式农具都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农具对于年轻人来说恐怕连见都没有见过,两人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办一个老式农具模型展览馆,免费让大家来参观,让年轻人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