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青发言: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总政歌舞团团长,著名作曲家)
《军歌》,我听这剧名,知道这个内容,就挺激动的。郑律成在我们心中那真是太伟大了,可以说,他是军队唯一的象征,他不光是军队唯一的象征,也是我们音乐家的象征。
《军歌》在明年建军90周年要唱响,一定会唱响。其实,它一直没有间断过。总政军乐团迎接外宾、演奏《阅兵进行曲》,《分列式进行曲》,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改编过来的。从《八路军进行曲》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直到1988年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它体现了我们军队发展壮大的过程。所以,郑导的想法我很同意,我初步地想法是三个结合。
一个是,把郑律成这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个人的成就和军队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一起写,我很同意这个理念。他个人艺术上的成就,跟军队发展是分不开的。从资料上看,郑律成从1933年来到中国,就和抗日战争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过程也是我军发展的过程,把这个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厚重,更加浩瀚一些。
第二,把个人的成就和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奉献结合在一起,这也非常好。我们经常讲,解放军文艺史就是解放军的历史。我们的老局长,总政艺术局局长汪守德同志,他是老领导,也是老专家,评论家,艺术大家,我也很钦佩他。他很清楚部队文艺工作者在整个部队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郑律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把个人成就和部队文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这个我也同意。
第三,个人成就和时代的发展,时代变迁,整个国家命运,及整个时代结合在一起。我也同意这个观点。这个剧不完全是个人传记,也不光是部队文艺工作者的戏,还有左翼文艺,是所有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的剧,郑律成是其中的一员。当然他还带有一点国际色彩,因为他是从国外来的,又投身到中国的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去,如果结合起来写,会使这部戏的分量有厚重感、历史感、纵深感,有精神,有情感,以及她的外延都会更加博大,给观众的感觉会更好。
当然,肯定要突出郑律成他本人,以他个人发展为主线。重复一下郑导的观点,也是表示认可。
范咏戈:
(《文艺报》原总编辑,文艺评论家)
我是把这个本子老老实实都看了,看了以后感觉到很兴奋。当代电视屏幕上还从来没有过,无论是从革命历史题材还是人物传记都没有过的一个本子。当然现在还没有呈现出来,但是就本子的基础而言,题材的独特性、主题的鲜明性这个都是不用多说,没问题。它这个题材独特性,其中还有一个,还不仅仅是国内,这两点上充分肯定。
看下来以后我认为,人物是立得住的,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就是郑律成。他还真不同于我们写的一般的革命文艺工作者,他确实是上马杀敌,下马吟诗,这个形象没有过,只有郑律成。他搞暗杀搞得很成功,而且还有一点,虽然没有进黄埔军校学军事,但是有很浓郁的军事情结。两个极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历史也没见过。人物形象独特性,这是他的价值。
还有,整个故事形态结构也比较合理,故事讲得比较饱满和流畅,因为它确实反映革命战争年代,几场打仗的戏我觉得组织得不错,特别是郑律成参加的王震指挥的上下细腰涧战斗,重点参加的这一场战斗,几场主要战斗都立得住,这里还避免了“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