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延安,云集了一批优秀的文艺创作人才。在他们当中,就有创作了《延安颂》(曲作者)而一举成名的郑律成。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创作于1938年春。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曲调表现出优美妩媚的旋律,倾注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满腔的热情和由衷的赞美。
词作者莫耶在七十年代末回忆《延安颂》创作经过时写到:
“《延安颂》的歌声,使我脑海里重现了四十年前在延安那难忘的岁月,重温了延安鲁艺的学习生活,使我更加怀念老同学、老战友郑律成同志。
抗战开始,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从全国四面八方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到处充满清新活泼气氛,到处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歌声笑语满城回荡。
一天,我们参加在延安城里开的群众大会,散会时已是下午五点多钟的样子。鲁艺就在延安城北门外的半山坡上,我们散会后一出北门先爬上鲁艺的半山坡。我和几个同学在看散会的抗大一、二大队正从北门外的山野田间走过,边走还边喊口号,全城内外到处是抗战的歌声。当时,郑律成同志正和我们站在一起,就要我写个歌词给他谱曲。那时夕阳正照耀着宝塔山,东面月亮已经出来,我眺望着眼前的壮美雄伟的延安古城,心潮澎湃。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当即在小本子上写下了‘延安颂’的歌词,当时我写的歌名是《歌颂延安》,交给了郑律成同志。过了几天,老郑把曲谱好了,唱给我听了一遍。 接着,延安大礼堂开晚会,毛主席当晚也参加了晚会。就在这次晚会上,郑律成同志和女歌唱家唐荣枚同志(向 隅的爱人,唐当时是鲁艺的声乐老师)两人男女声合唱,第一次为毛主席演唱《歌颂延安》。记得当时郑律成同志还弹奏着一把洋琴伴唱,我当时也坐在礼堂下前面边上。我一面看着毛主席微笑着听着,一面望着台上郑律成和唐荣枚两同志的歌唱,感到心情无比激动。为我和郑律成同志合作的这支歌曲,第一次为毛主席唱出而感到幸福。郑律成为毛主席唱出《歌颂延安》的第二天,我听当时鲁艺的秘书长魏克多告诉我,中央宣传部要去了这首歌子。
不久,魏克多同志拿了一张铅印的歌子给我,说中宣部已改名为《延安颂》,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这歌名改得好。从此,《延安颂》就在延安广泛流传开来。”
著名词作家乔羽回忆说:“抗日战争之初,律成到延安不久便写出了《延安颂》,这首歌曲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鸟儿,迅即从延安飞到各个解放区,飞到全中国,飞到海外各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我们的队伍中有一代人便是唱着这首歌,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作家刘白羽回忆说:“我最初接触律成,不是他本人,而是他的歌《延安颂》。当时,千千万万青年人在抗日战争潮流的冲压下,如同奔向太阳,奔到了延安。延安的街头、旷野上、延河边、山山岭岭之间,到处人如海、歌如潮。我首先听到非常喜爱的一支嘹亮的歌就是:‘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你胸中奔腾!’那时,人们从黑暗的旧中国迈向光明的新世界,穿上草鞋,住进窑洞,吃着小米饭南瓜汤。可是每个人心中对这里的一切一切,都充满了热爱、幸福之感,而这个歌正抒发出我们心底深处这种深厚的感情。”
《延安颂》在抗战时期曾经响彻延安,传遍各抗日根据地,并传到国统区和海外,一直传唱至今。当时许多国统区的青年正是唱着这支歌,奔向延安,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延安古城沸腾了,千万颗青年的心沸腾了,它必然会推动全国人民抗日的高潮走向胜利!这首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延安颂》,由此成为延安精神的象征。
关于《延安颂》的创作和流传过程,郑律成曾这样说过:“抗战八年,这首歌没有正式出版过,我没想到她却象长了翅膀一样,从延安飞到前方,从解放区飞到国统区,直到南洋、东南亚。这首歌能写成,应当归功于党,因为党的抗日号召深入人心,激起全国人民抗战的热情,为我们音乐工作者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这首歌能流传得那么快那么广,并且有她的生命力,是由于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是全国抗日的中心,全国人民景仰她,向往她。”《延安颂》正表达了当时全国人民的这种强烈的愿望和思想感情。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青年和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延安会师后,心情激荡,这座革命的城成为了“音乐城”、“歌咏城”。
——从《延安颂》到《八路军进行曲》等的创作成功,在短短的两年中郑律成从一位青年音乐工作者步入延安著名的音乐家行列。1939年底,陕甘宁边区音乐协会召开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有抗大、鲁艺、女大、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烽火剧团、八路军总后政治部等音乐歌咏组织的代表。大会一致选举郑律成、冼星海、李焕之、杜矢甲等十余人为陕甘宁边区音乐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郑律成是执委中比较年轻的一位,以他爽朗坦荡、热情豪放的性格,积极从事组织和领导工作。大家都称赞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头,有一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