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老人的小儿子谢亚旭向94岁高龄母亲提起:为了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想让母亲“重走长征路”。这个建议令王定国非常高兴,对怎样重走长征路,王老自有打算,那就是“看看红军遗址,看看健在战友,看看老区百姓”。在儿女们的一致支持下,2004年6月,王老到达四川省天全县,这是她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站。在高海拔的二郎山前,王定国听说县里雇了顶滑竿要抬她上山,气愤至极,她大喊:“我是红军啊,我自己能上去!”在泸定县的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九旬的王定国老人推开上前搀扶的人,只身在100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这位参加过举世闻名的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英雄:豪情依然在,壮志薄云天!
百岁女红军王老展示她为笔者书写的“红军万岁”
今天的年轻人,如果想要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话,就请记住王老这句看似平常的“我是红军啊”吧!它是对伟人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最好的诠释!她是个闲不住的革命老人,她的红色人生长征仍在愉快地进行着!
2009年6月初,老红军王定国带着儿子、儿媳,再次回到革命圣地延安,追忆曾经度过的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老人首先来到法院山——这是谢觉哉曾经工作过的陕甘宁边区最高法院所在地。对已年满97岁的王老而言,这座“山”委实有些高了,她上不了,只能在山下深情地远望着,寻找着记忆中的印迹。一但看见从山上下来的人,她就拉住人家急切地聊起来,询问那里现在的状况,当听说在展厅挂起了谢老当年的题字“合情合理就是一部好法”时,王老立刻显得十分激动,再次将深情的目光投向山上,她的心已在那里寻觅到谢老的踪迹。当延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同志将一本精制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史迹》送到她手中时,她更是不能平静,久久抚摸着这本浸透谢老当年满腔心血的力作宝典。
“延安大礼堂”几个字,是谢觉哉亲笔题写的。在大礼堂的左边,有个小院,一排石窑洞紧靠礼堂。谢老全家就在这个院里居住了10年,直到1947年3月撤离延安。回想当时,院子就是王定国喂猪、养鸡的场所,门前那块小地,便是她种菜、种粮的园子。现在,她站在院里,看着窑洞,看着曾经熟悉的一切,思绪万千,当年的一切情景犹在在眼前。想当年,她喂的猪,又大又肥,种的菜,又鲜又嫩。大生产运动的时候,她荣获“劳动模范”,毛主席还给她颁发了一块布质奖状。在一幅当年拍的反映劳动场面的照片上,人们发现,照片上的纺线人竟是王定国。王老凝视着年轻时的自己,好像又回到了30岁时候,脸上似乎重新洋溢起青春的光彩。
在枣园毛主席旧居的院子里,放着一架纺线车。王定国到此穿起红军服,戴上红军帽,一丝不苟地纺起线来。在毛主席旧居的办公室内,她想起了1942年4月,她和谢觉哉参加刘志丹公祭大会的情景。她清楚地记得,是谢老为区政府和参议会作“奉安志丹同志陵联”,其中的句子如今仍记忆犹新:“创始着盖世事功:阶级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永远是我们模范:志气超群道义超群谋略超群。”又作陵前碑联:“功业非以前任何人物可比;精神长活在百万群众当中。”
在南泥湾——“陕北的小江南”的深处,有座两层小楼,因外表呈红色,则俗称“红楼”,谢老曾于1941年和1942年,在这里住过两次,几十年后,王定国带着儿子、儿媳,来到了“红楼”前,看着每一个房间,看着周围的一草一木,她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吟诵起谢老写就的诗篇,好像谢老就在楼里静静的倾听着……
最牵动王定国感情的,还是当年的“延安保小”。那时学校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从延安城迁到安塞。原来这里只有几孔土窑洞的校舍,如今已盖起了两层楼房。在学校里,大家细细端详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中人都是烈士遗孤和革命干部的子女,而此时此刻,身在现场的王定国更是回味不已,激动不已,感慨不已……她提起毛笔,写下了“安塞雄风”四个大字。
退休之后,王老不仅没有坐在家中安享晚年,反而成为一名公认的著名社会活动家。1984年以来,她参与筹备成立了中国文物学会,并担任副会长,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她倡导成立了山海关长城研究会,并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组织有关电视台拍摄了许多专题电视片,促进了对长城的宣传、保护。1984年9月20日,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经全国各大报纸刊载,极大的鼓舞了广大群众和海外华人热爱祖国,保护长城的热情;参与筹备成立了中国干部教育协会,担任常务副主席;她还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顾问,积极投入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很多机构邀请王定国外出参加各种活动,家人怕老人太累谢绝了,但只要被她知道了,她总是说:“人家请的是老红军,不是我个人,没理由不去的。”
如今,已是耄耋之躯王定国老人依然积极参加社会上宣传弘扬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许多重大活动,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带动传承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解红色文化、探索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队伍中来。2010年8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华人频道、《红色文化》杂志社联合授予百岁红军王定国“红色文化传播大使” 荣誉称号,2011年12月,又授予她“红军寿星”的荣誉称号。
五、俏桑榆 红军传统永发扬
虽说王定国已是近百岁的老人了,但她仍身体健康,笑容满面。在极端艰苦战争岁月的磨砺下,她的生命似乎也产生了张力。70岁时,王定国才开始练书法、写诗歌、习绘画。至今,她已创作诗歌478首,书法绘画作品530余幅。王老的这些作品,既是对她革命足迹的记录,又是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更是对新时代的歌唱。王定国酷爱书画。她最爱画的是梅花。花瓣是画上去的,枝干则是用嘴巴吹出来的,“吹画”梅花栩栩如生。她最爱写的字是“红军万岁”。在老人的家中,映人眼帘的是一幅幅名人字画和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整个家犹如名人字画展览馆,书房、都是书画作品,置入其中让人不禁沉浸在笔墨丹青的浓香中。《记腊子口》、《八年抗战忆延安》、《红军西进歌》等,展示了老人“王体”笔墨;绘画作品《雄鸡一唱天下白》及《红军不怕远征难》人对红军、对长征的情深礼赞。那幅《强渡嘉陵江》:江水翻腾、乌云密布,炮火击起了数道冲天水柱;冒着枪林弹雨,红军战士们划着木船向对岸拼死攻击的气势磅礴画面,生动地再现了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她充满激情地说:“这是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红军战士当年强渡嘉陵江的场面。我要把过去和现在能记起来的事情,用笔画写出来,留给后人。”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亲历者饱蘸激情的笔墨完美的结合,使得这一幅幅作品,有了动人心魄的震撼!此情此景,非老红军亲历者,他人莫及!而王定国的长征路就是从这场战役开始的。《长城颂》可谓是老人家把追忆红军和赞美山河完美结合的一次感情升华下的好作品。整幅画面壮观大气,长城雄姿描绘生动,笔墨恰到好处,情感真挚朴实。《巴山蜀水》则形象的再现了老人家童年的记忆,青山下绿树旺,溪流中蛙声鸣,巴山蜀水好美景,祖国处处欣向荣。在客厅的一幅“中堂”上,有一首老人亲笔为谢觉哉70大寿写下的贺谢老:自从我们在一起,不觉已过20年,互相勉励共患难,喜今共乙今逢你七旬大寿,我无限的欢欣,正当可爱的春天,正值祖国的花长好,月长圆,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祝你万寿无摧,祝你青春国1953年5月15日。”在这近百字的贺词里,可以看出他们恩爱夫妻相濡以沫的深长情谊;在老人看来,比自己年长近30岁的谢老是爱人更是导师,作为在世年纪最大的老红军女战士,老人的长征情绪不仅蕴结于心中,运倾注于其笔端,感染着每一位走近她的人。
实际上,王定国一天也没有正规上过学。她真正开始学文化是和谢觉哉结婚后。谢老每天挤出时间教她识字、学文化。从无数平仄有致的诗句到自传《后乐先忧斯世事》的出版,从别有韵味的“王体”书法到一树一木皆可入景的水墨画,王定国几十年如一日的自学,让人看到坚持的力量。
1994年,她写作出版了一本约十几万字的纪实性自传《后乐先忧斯世事》。书名取自谢觉哉赠她50岁生日时作的诗。2007年2月,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定国文存•回眸集》《定国文存•偶得书》和《定国文存•日记》。其中,《回眸集》中记录了她在那些难忘的年代中个人的亲历亲为,这些记录真实的映射了那些激情燃烧年代的人和事,使人们能从那些已然流逝的岁月中寻找一些有益的东西;《偶得书》从王老几十年里所写的大量随想、杂文、诗词和学习书画的体会中,精选、收录了三、四百则小文章和诗书画;《日记》分上、下两册,约320万字。记载了王老大半生的生活轨迹和心得体会。2008年5月3日,“老红军王定国书画展新闻发布会暨《王定国书画集》首发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书画展题词:“丹青难书是精神”。200多位老红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属、著名书画家等到会祝贺。
99岁时的王定国老人高兴地接受孩子们对她的美好祝福
百岁老人王定国,生活极有规律,每天休息时间表“雷打不动”。她对记者说,我不会什么保养,每天就是多吃、多睡,不想烦心事。我胃口特别好,一日三餐吃得都不少,从不挑食,每餐细嚼慢咽,吃完一定要活动活动再睡觉。赶上早晨天气好时,还要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老人说,我一直记着谢觉哉生前常说的“养生之道”:当勤厌惰,宜成习惯;不急于成功,又不喧噪;心中经常满足,勿生不平之念。说起在平时的生活中都做些什么,老人竟用了一个“玩”字。“我现在就找好玩的事儿,看电视也是为了‘玩’。看新闻好玩,看电视剧也好玩,看体育比赛也好玩了,这不,我这两天最爱看的是篮球(世界男篮锦标赛),我最喜欢的球员是姚明。”多年来,什么房子、工资待遇王定国一概不问,组织上安排什么就是什么。在总结自己的漫长人生路时,王老说:“对生命要积极进攻,不能消极防御;对生活就该难得糊涂,不违背自然。”在说起自己长寿的秘诀时,王老说:
“常有人问我长寿的秘诀。我的回答是:永远生活在快乐中。
快乐是半个生命;冷漠,则是半个死亡。让人们永远看到你的笑容。不仅在欢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是在提醒我们:每一寸时光了都充满欢乐。 我的想法是,不要一味地谋求长寿。倘若只剩下一个躯体活在世上,那可是一件悲哀的事。
人们须在欢乐中生存,在欢乐中战斗,在欢乐中死去。”
这就是一个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女红军战士,在经历漫长的人生之路、度过百年沧桑的跌宕人生中送给人们最真实、最最真实的心得和寄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