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学理工的, 但是就在上周,我自己动手更换了我的苹果手机的锂电池和女儿苹果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屏。 换电池用了40分钟, 换显示屏比较麻烦,时间加倍。 这都是我第一次做,居然成功了,让我着实得意了一番。我把这小小的成功归功于自信。 而这种自信的形成又应该归功于六年的育英生活。
试想,我们1966年就离开育英, 是53年前,已经变成很遥远很遥远的事了。从育英所获得的知识含量和我现在的职业需要也应该是九牛一毛的比例。毕竟, 育英仅仅是开智启蒙, 离成熟的思辨的彼岸还相当远。而且,我在职场上的工作语言早已不是中文,使用的数学也早也不是加减乘除。告别启蒙,在人的智商发展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育英六年哺育人的品德, 应该是超越时空的。 这应该算情商吧。
在这个方面,我个人获益最多的是“自信”:相信自己将来要有所作为。有句老生常谈:有自信就可以自立,有自立就可以成功。就我的个人经历而言,有自信就动手干起来,干不好还干不坏吗?一般说,只要动手,会有大概半数的几率成功的。
所以,我的信条是:有自信就做,做让你成功一半。
回想起来,我人生最大的一场“赌博”是80年代初自费出国留学。 在首都机场登机时我只有50美元和一只60公分的帆布旅行包。旅行包里除了衣服,只有一本《英语900句》和《许国璋英语》。在国外等着我的是硕-博连读,四年必须完成。回想起来, 那四年,每天只睡4个小时,不停顿地“做呀做”。毕业时,我的博导说 “You have made wonders!” (翻成咱北京土话:“你小子,真邪了!”) 其实, 我还没告诉他,除了按时做完论文,我还在校外兼职做职业翻译和电台DJ呢。必须说,支持我熬过四年留学炼狱的就是“做”,由自信支持的“做”。
博士毕业后, 我前后在三个国家的五所大学任教。 最初的两份工作,“做非所学”,让我一个研究发展的人去教本科经济学。也无妨,今天备课,明天讲,现买现卖。还是自信地“做”。后来通过跳槽才进入“学得所用”的境界。至此,我也走完半个地球了。只要敢做, 就成功一半。而敢做就是自信。
我感激育英哺育我自信, 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种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