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晨5点,难得起这么早,为的是跟随“北京草原恋合唱团”去河北阜平县参加一个名曰马兰的森林音乐会。
草原恋合唱团是由上个世纪70年代插队内蒙古的北京知青和蒙族知青组成的,他们以无伴奏混声和弦为特长在京城独树一帜,他(她)们是当年30万插队锡林浩特知识青年的代表。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别无选择的年代,一声“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最高指示,让他们离开已经无事可做的都市,奔赴无垠的草原去接受贫下中牧的再教育,一去就是三年五载或更长的时间,那是青春最灿烂的时光,草原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那里留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和热血,留下了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留下了对草原额吉的无限的眷恋……这就是这一代人挥之不去的知青情结。
45年过去了,他(她)们已经年过花甲或为古稀,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唯有这发自肺腑的歌声犹如陈年的老酒醇厚绵长,倾诉着对那段往事的追忆和深深的爱恋。
大巴行驶在G5高速路上,车厢里回荡着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长调悠远、凄婉。我不懂音乐却酷爱蒙古长调,将头靠在椅背,眼睛闭上在车微微的颤动下细细品味着来自草原的牧歌。那歌声似远方的驼铃又如山包暂露马首转场牧人的咏唱若隐若现由远及近逐渐高亢,其间还夹杂着呼麦别样的旋律,又忽然跌入深谷似马队远去留下细碎的马蹄和飘渺的歌声,美轮美奂。
马兰村,一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一个因为曾经是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所在地而被人们缅怀,又因为一个女人而被今人所关注,这位女性就是晋察冀日报首任社长,解放后担任人民日报社长、北京市市委书记的文化名人邓拓之女、本次活动的发起人邓小岚女士。
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迫于形势晋察冀日报被迫转移,邓拓和夫人丁一岚(曾任北京日报社长)将年幼的小岚寄托在老乡家,这一呆就是三年,儿时的记忆就是这太行山的沟壑密林潺潺流水和淳朴的乡亲们,一盘散沙的泱泱古国竟然让弹丸小国日本人打到这深山老林,那些守土有责的政府、军人都哪里去了?为保护那些印刷设备19位老乡遭日本鬼子杀害,这就是史记的“马兰惨案”,至今那块纪念碑仍屹立在马兰村村口让后人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2003年刚退休的小岚再此来到这里,依然的青山绿水蝉鸣鸟语,依然的贫穷落后的故乡使她萌发了用音乐唤醒沉睡的大山,让山里的孩子走出深山,让外面的世界知道马兰。十年自费奔波,十年辛勤耕耘,培养出了马兰村孩子们的合唱团、乐队,成就了首届马兰森林音乐会。
真是名符其实的森林音乐会。离开省道换置中巴还要走上十几公里崎岖狭窄的山路。音乐会14:30以马兰村儿童合唱团、乐队和北京育英校友会合唱队联袂演出的一首“如果有一天你走进马兰”拉开序幕,北京将军后代合唱团、草原恋合唱团、清华大学乐队以及石家庄、保定市、阜平县的学生演出团体也前来助阵捧场,十里八乡的村民结伴而至,上千人齐聚这穷山僻壤,把个马兰村搞得前所未有沸沸扬扬热闹非凡,一直到21时许晚会方才结束。
24时山村重归原有的宁静,折腾一天的人们进入梦乡。对更多的人来说演出是任务是看热闹,但对那些登台演出的山里孩子来说这将是人生新的起点,梦想的翅膀已随着飘出深山的歌声飞向远方……。
音乐会现场
邓拓1965年题
马兰村孩子合唱团
邓小岚与草原恋合唱团团长马晓力(右2)、周指挥及演员合影
草原恋合唱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