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堡北城
黄沙堡东城门
黄沙堡东北面城墙
黄沙堡北城墙
黄沙堡节孝坊
宜章有三堡:黄沙堡、笆篱堡、栗源堡。因战事需要,明朝时候立的。
黄沙堡离县城45公里。三堡建设规模大致相同,县志记载:城高三丈有余,城厚一丈,纵横各六十七丈,周围二百零四丈,计一里三分。两门相对,均为砖石结构,巍然耸立,甚是雄伟。
堡内有官兵把守,匪人不敢再来抢劫,随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渐失兵防之用,到了清朝,“堡”就成了围有土墙之村庄,兵丁后裔之住地,成了民宅。
黄沙堡在湘南起义中有过光辉一页。朱老总智取宜章后,蒋介石调许克祥的6个团体直扑宜章围剿革命军。朱德率部进行转移。当时,从宜章城逃出的几个反动头子正盘据黄沙堡,纠集了团防兵力数百人,依据坚固城堡与革命军对抗。碕石黄沙等地的农民赤卫队围攻堡城二天三夜也无法攻下,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一,朱德亲自指挥革命军和赤卫队,攻打黄沙堡。敌人居高临下,火力狠猛,革命军无火炮,很难取胜。 朱德在城堡群众的建议下,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部署陈东日,彭晒带领各地赤卫队在东北方造成地面强攻的声势,在西方的地下却在加紧挖地道,地道一直挖到城墙脚下,然后用一口棺材装满土炸药点火爆炸,只听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出一个缺口。革命军,赤卫队在朱德的指挥下,从缺口冲入城内,迅速消灭了城内的团防武装。战斗胜利结束,朱德、陈毅在黄沙堡城学校召开祝捷大会。黄沙堡城因而成了重要的革命纪念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也最为完好。理正申报国保。
黄沙堡建在一个山包上,107国道从旁经过。北门外,至今仍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节孝牌坊”。节孝坊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四柱三门三层,高约6米,宽约6米,一色的专石结构。中门二石柱上分别浮雕着双狮滚球,额阳镌“获影青霜”4字;第二层浮雕二龙戏珠;第三层是石檐水。外观雄伟、古朴,雕镌极为精致,体现出极高的文化水准和工艺价值。堡城南北两门,南为镇南门,“高七尺五寸,广六尺二寸;北为朝天门,高八尺二寸,广七尺”。东西两闸,宽约1米,高不足2米,勉强够1人走过。短短3米间竟设两道闸栏,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内原有二楼四碉四庙,即南楼、北楼;东碉、西碉、南碉、北碉;镇兴庙,朝仙庙、骑龙庙、城隍庙。登楼远眺,山青水绿,车跑云飘,尽收眼底。城内至今石径纵横,错落有致,石板经数百年踩踏,骡印马迹仍有出现。城墙上,炮台、枪眼依稀可见,兵器库、粮食仓风貌犹存。城北面那宽阔的校场坪,更能勾起无尽的遐想。近有游客夸赞黄沙堡:
朝天门头劲草黄,城阙断壁埋刀枪。
营垒犹闻号角响,校场似有兵丁忙。
石闸流光鉴今古,石隘谥彩图存亡。
烽火狼烟边关远,夕阳堡影两苍苍。
黄沙堡在黄沙镇的堡城村,村因“堡”而得名。黄沙堡是“宜章三堡”中保存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据《宜章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防御广东连州、长塘、马毡贼劫笠头洞,始调茶陵卫百户长朱铭、程宁、蔡英率兵七百余人来黄沙筑堡屯田,戍守边关,始有黄沙堡。黄沙堡依山而建,将山坡四周砌成一圈两丈来高、丈余厚的城墙,山坡围在其中,海拔高度为297米,在“三堡”中地势最高,它虎视眈眈,雄踞四方。城堡座南朝北,开东、南、北三门,占地面积三万余平方米,民间有“穿城一里半,围城三里三”之说,可容纳数百军士活动。有幸的是三座城门和两座城楼以及东、南、北三面城墙都还保存完好,只有西面一小段城墙倒塌。城堡虽历尽沧桑、故旧,但还挺立于世间,傲视苍穹。北门石拱门上刻有“朝天门”三字,或许是官兵们忠于朝廷,面北而拜的缘故吧。北城楼高10米,高大气派,视野开阔,观察角度广泛,远处敌情可尽收眼底。南城楼叫“镇南门”,应该是“威镇南天”的意思吧?宜连古驿道(宜章—粤北连州)穿城而过,过往行人均由南北主门出入,别无它路,把门官兵严加盘查,出了南门便可直奔粤北。东门为偏门,稍低矮,平常关闭。两丈来高的城墙上还筑有城垛,官兵隐身其后可用弓箭或火铳对外射击,宜攻宜守,在冷兵器时代,可有效地杀伤敌人。城内原是官兵营房,后因历史的变迁营房都被改建成了民宅。城堡修有内环城路与外环城路,内环城路供守城官兵巡游、值哨。外环城路供军队出征、跑马或外出耕作。城堡西侧原是伙房,伙房前是一块空坪,官兵皆在此用餐。军营解散后,官兵全部就地转为平民,这里遂改建成了一座“堡城”书院,供子弟习文练字。
西墙有一部分已倒塌,据宜章党史记载,1928年1月12日朱德、陈毅率部发动“宜章年关暴动”成功后,原盘踞宜章的保安队长邝镜明率残部蹿至黄沙堡,纠集广东民团以城堡为据点,侍机反扑。20日,朱、陈闻讯即率起义军和黄沙农军困敌于城堡内两天三夜。因城高墙厚,邝部负堡顽抗,起义军久攻不下,朱德就命令攻城部队用棺材装满炸药推至防守稍微薄弱的西墙下炸毁城墙,起义军才攻入堡内,缴枪数十支,活捉宜(宜章)临(临武)挨户团教练李时春等人并当场处决。匪首邝镜明则从堡内的排水沟爬出城外,侥幸逃脱。战后,起义军和黄沙农军还在堡城书院的操场上开了祝捷大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地方民团为防范长征路过的中央红军,又占据黄沙堡,并拓宽城垣二丈,在东南北三面还修筑了三座碉堡。后因战火碉堡均被炸毁,只留下零星痕迹。
由于戍卫官兵长期驻守湘粤边境,世代从军,士兵也一批批更换,许多退役官兵早已适应了湘南的生活习俗、劳作环境和人际关系,加之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已不愿返回原籍,而在此择地建宅,娶妻生子。数百年的繁衍生息,都已自成一脉,形成一个个家族体系。湘粤边境的许多数千人口的大村庄,都源自军籍后裔,有些村名也与军队有关,如堡城村、教场坪村、伍甲村等。仅宜章中南部的玉溪、梅田、栗源、岩泉、一六、迎春、黄沙、笆篱、白沙圩、天塘等十余个乡镇就分布着大量的官兵后裔。或许是军籍血统吧,这些村民的彪悍、忠勇、团结在湘南是出了名的。不惹事、不怕事,遇事敢当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