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人都会老,老有所养是民生之计,但养老问题成为这个社会较为突出的问题。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看似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顺利,实际养老过程还存在很多难点与痛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大致为“9073”格局。即百分之九十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百分之七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百分之三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敬老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社区一老一小工程发起人责任人朱燕辉主任经过几十年深入养老、社区、敬老志愿者领域的探索实践总结,居家养老最大的痛点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两代人之间生活经历的不同产生巨大的鸿沟,导致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沟通交流会出现很大的障碍,引起很大的矛盾。老人居家养老同样缺乏技术性的支撑,养护无技术参考合理性,缺少老年赡养服务者,这也是导致多部分居家老人低寿命低质量养老的重要原因。而现在的社区养老基本处于一个摸石头过河阶段,玉海园社区在2018年就开始探索实践“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在养老型相关项目的经营开展过程中,往往遇到证件审核难办理、缺少证件不合规、用地难和融资难的问题,普惠性公益性养老项目在社区实施存在较大不稳定性,基层政府管理和物业服务与人民群众需求难以完美融合的痛点。机构养老相对较专业,但投入成本随着老年化日趋严峻的形势在不断加大,好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百姓住不上、住不起的情况,一般养老机构存在离家远、住不好、难盈利的情况。在传统观念、养老需求和趋势的共同作用下,社区养老或将成为撑起中国养老服务的一片天!2019年3月,中国建设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对玉海园社区“物业+养老”一老一小工程项目实践的难点进行了报道,不论是经历疫情考验还是长时期难以解决的困扰,朱燕辉主任一直心系广大业主的刚需,仍不放弃无疾社区的建设,一直坚持带领团队不断寻求社区养老如何延长国人健康寿命的突破。2024年的元旦是玉海园社区极具非凡意义的一天!
2024年1月1日,元旦吉时,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原国家卫生部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高级专家顾问马尚斌教授走进全国一老一小工程试点社区——北京市海淀区玉海园社区,向玉海园玉海辉物业领导管理层全员、社区居委会代表、玉海园业主代表、社区敬老志愿者代表围绕社区养老新刚需,就如何建立没有围墙的科学的延长国人健康寿命的话题做了生动的、立体的、系统的养老模式演讲。
马尚斌教授首先就目前养老的质量、养老的成本和养老的效率进行了三者在养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中,相互之间存在的矛盾和演变做了透彻的分析,并指出智慧养老是必行之路,必须用现代的高科技术才能确保管理体系的平衡和持续的发展。给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用科技赋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服务问题。
接着马尚斌教授向大家梳理了前医疗、中医疗、后医疗在疾病医学,健康医学,全生命周期和康复医学慢病管理中的要点。突出医养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将技术精度和人文温度有机结合的理念,用精准专业照护计划和连续保证功能的闭环维护形成延长中国人健康寿命的良性循环发展,用人工智能对人的服务进行标准化真正实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随后马尚斌教授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管理服务与决策流程以及实现照顾自动化,生成计划任务分解自动化的动态过程,高科智能自动化的展现让观众们内心澎拜。结合社区养老需要和玉海园敬老志愿者团队,马尚斌教授向大家展现了可以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的综合闭环运作机制,希望更多的物业人和敬老志愿者们、退役军人等能够学习照护师、术后康复护理师相关内容,针对老龄化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失能老人的最后过程,体现高度生命关怀和崇高的社会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