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图神农本草经》中的合欢
近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复旦才女武亦姝成为新晋“网红”,中国传统文化再受热捧。而在中医界,有这么一位老中医,不仅医术高明,更在绘画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全图神农本草经》,不仅让他开了个人画展,还被编入《神农本草经》英法文版全球发行。他就是山东省青岛市中医专家、书画家刘景曾,一名铁杆中医。
坐诊又作画这位中医有点“文艺范”
一场秋日的邂逅,让中药之美打动了刘景曾。“有一次出去游玩,看见了一棵瘦小的向日葵,由于天气转凉的原因,叶子发白,就像蒙了一层灰白色的霜,与颜色明艳的花朵形成强烈对比,美丽异常。”刘景曾自幼学习绘画,拥有良好绘画基础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向日葵的美感。作为中医,他对中药的感情尤为深厚,深知向日葵的药用价值,其茎心、花盘、根茎皆可入药,有驱风,平肝,清湿热,散滞气的功效。“没想到中药也可以这么美!”刘景曾心生感慨。
创作《全图神农本草经》的想法正是源于这场邂逅。在刘景曾看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出于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草本画的热爱,创作一部生动、耐看适用的全图配诗本草经典的想法,逐渐在刘景曾的心底萌生。
但要将其创作为以绘画的形式呈现,难度着实不小。“《神农本草经》原始文字叙述古朴,文义难明,古人曾尝试用图画形式做补充说明,晋代的《灵秀本草图》,将动、植、矿物等药物的形态绘制成图,唐《历代名画记》中将大量本草图作为名画收录。但这些图画大多只是简笔勾勒线条,并没有展现本草的美,我想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无异于全盘再创作。”刘景曾说。要呈现出中药的最美状态,并确保所配注释准确无误,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这对于他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事实证明,创作的艰难远超于刘景曾的想象。从刘景曾提出创作想法至作品问世,共耗时二十余载,其中查阅资料,研习梳理就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遍寻不着那“药”竟在灯火阑珊处
在刘景曾眼中,前人所绘的中药图多旨在辅助说明,在美感和底蕴上有所欠缺,为了展现中药特有的神韵,他决定深入自然,捕捉中草药绽放美的那一瞬间,观其美再绘其图。
“时机挑选十分重要,我们通常情况下见到的中草药并不美,只有开花的时候最美,这就需要准确预测它们的花期。花朵盛放时,还需要仔细观察它们在什么光线、什么角度最美。”对于刘景曾来说,这种美的捕捉有时也需要看缘分。
“当时想画青岛百合,但它是稀有濒危植物,较为罕见,遍寻不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蔚竹菴拜访友人,竟在附近发现了一株一米多高的青岛百合,当时我激动极了,一口气画了10幅画!真是遍寻不着,蓦然回首,那‘药’竟在灯火阑珊处!”回忆起去青岛百合的不期而遇,刘景曾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然他也遇上过怎么也找不着的美,大王莲就是一例。为了一睹大王莲盛开的风采,刘景曾辗转奔波于武汉植物园和南京植物园,遗憾的是两次都没有见到。
十余年间,刘景曾走进深山、田野、植物园,寻访中药,追逐花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而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与山民、药农、甚至道人,都成了朋友。
创作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作品“难产”的情况,一度让刘景曾心生“江郎才尽”的感慨。“有时候怎么画也不满意,要么重复构图,要么呆如标本,诗意画韵全无。”刘景曾告诉记者,遇到这种情况,他一般会放空自己,寻找新的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