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专栏 >> 魏国英 |
试论八路军游击战在中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及重大贡献 |
2010-11-19 16:08:26 |
|
作者: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魏国英 |
浏览次数: |
|
|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二期扩建工程中,有一项令人神往的景观,就是在风光秀丽的凤凰山下修建一座造型别致的“八路军游击战术演示厅”。该厅采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现八路军游击战术的神奇威力,大力宣传八路军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为此,我想就八路军游击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八路军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战例,以及八路军游击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及重大贡献,作一深层次的探讨,并与莅临这次盛会的学术界同行商榷。 八路军游击战产生的历史背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隆隆炮声,揭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雄壮序幕。8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一一五、一二○、一二九等三师之众东渡黄河,挺进华北抗日前线,根据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分兵发动民众,进行了独立自主、艰苦卓绝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开辟了辽阔的华北敌后战场。11月8日,山西省会太原失守,标志着在华北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在8年抗战中,八路军游击战作为一种集灵活性、主动性和计划性于一体的奇妙战术,为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下面先探讨一下八路军游击战产生的历史渊源和时代背景。 首先,八路军游击战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战的继承和发展。早在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朱德同志当时又高屋建瓴地概括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游击战方针。这些起源于红军赤卫队的游击战法在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作战以及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诸战役中,发挥了很大的威慑作用。之后,到达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继续沿用了红军时期的这些战法,并使之发扬光大。 其次,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沿平绥、平汉、同蒲、津浦等铁路,大举侵占华北地区的交通线和大城市。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改编后仅有4.6万人的八路军将士,为了保存抗日有生力量,就不宜展开大规模的运动战和阵地战,最适宜在日军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边远山区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游击战。 再次,抗战初期,虽然通过几次谈判,国共达成合作抗日协议,但就当时华北抗日的现状来看,国民党军队走的是一条单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了从华北向南节节溃退的败局。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则坚持走发动各阶层、各民族团结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主力军、地方军和人民武装三结合的军事战略体制,在战法上广泛吸取了华北各根据地抗日自卫队和民兵的传统作战经验,并成功地运用于华北抗战的每一个战役之中。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原因,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华北地区,系指长城线以南、陇海路以北、黄河以东、渤海和黄海以西的广大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地貌大部是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或有些平原地带,也是江河湖汊纵横交错。根据这些自然地理环境的实况,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八路军,就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展牵制与消耗日军的敌后游击战。 鉴于上述主要原因,抗战开始后,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八路军发出了深入华北敌后,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指令,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撰写并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光辉论著,成为指导八路军坚持华北敌后游击战的纲领性文献,丰富与完善了八路军游击战的科学内涵和思想理论。整个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游击战经历了在敌后战场配合友军正面战场的作战;国民党军向南溃退后,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和平原游击战;大反攻中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发展等3个重要阶段,为后来参加华北抗日大反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壮大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八路军游击战的主要战法战例 在8年抗战中,从吕梁太行到黄海之滨,从长城内外到陇海沿线,英勇无畏的八路军健儿和各根据地的民兵自卫队一道,依照敌情与地貌的实况,以惊人的胆略和无穷的智慧,机智灵活地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围困战、破击战、攻心战、伏击战、捕捉战、联防战、铁道游击战、水上游击战、窑洞战等多种神奇而巧妙的游击战术。他们青纱帐里呈英豪,水乡芦荡出奇兵,在华北这座弥漫着战火硝烟与刀光剑影的历史大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活剧,迫使疯狂的日军陷入了波澜壮阔的游击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一道亮丽而奇特的景观。 威震敌胆的地雷战,发祥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流行于华北各地。当年八路军和广大民兵就地取材,利用废铁、玻璃瓶、瓷瓶等原料,安装中国民间传统的炸药,制造了铁雷、木雷、石雷、瓷雷和水雷等武器,主要放置于路面、田边、广场、草坪、山坡、河道、房顶、门槛、炕头、灶内、马槽、鸡窝、柴堆、粮囤、井台、地道口等日军必犯之地,同时根据作战需要,又巧妙地发明拉火雷、踏水雷、电火雷、定时雷、硫酸自发雷、绊雷、子母雷、连环雷、跳雷、滚雷、飞雷等各式埋雷方法,为日军布下了神秘莫测的天罗地网。面对八路军威力强大的地雷阵,日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谈雷色变,寸步难行,一不小心就被炸得焦头烂额,命归西天。太行抗日根据地(河北邢台)龙门川和(山西武乡)李峪村,以及晋绥根据地(山西兴县)二十里铺、山东根据地(山东海阳)赵疃村等,都是抗日当年八路军民兵地雷战开展得最好的典型范例。 在幅员辽阔的华北平原抗日根据地,没有山林和水泽可依托的天然屏障,广大军民就因地制宜,将原先简单的藏身地窖、土洞和壕沟加以改造,深挖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防水防毒、能藏能打、互相掩护、纵横交错的地道网,而且村落地道向四周延伸,又构成野外地道。村落战和野外战相结合,每当日军来犯,广大军民就先在野外迎击敌人,然后从野外退到村口,最后转入并依托地道大量地杀伤敌人,使装备精良的日军陷入战无对阵、到处挨打的困境,从而构成了对敌斗争中坚固隐蔽的地下长城。仅以冀中平原根据地来说,只1944年冬季,就挖掘地道12500公里,而冀中根据地(河北清苑)的冉庄地道战是这种战法的光辉范例,此外,曾荣膺“人民第一堡垒”光荣称号的冀东抗日根据地(北京顺义)焦庄户地道战也驰名中外,是平原地道战的代表作。
|
|
|
|
|
|
|
|
|
|
|
|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