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思维是战争谋划的先决条件,高明的指挥员必须把握战争全局和掌控战场布局
战争不仅是敌对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是两军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控制上。四渡赤水战役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在战略谋划上一次较量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弹药奇缺,补给匮乏;而蒋介石全歼红军于湘江的企图落空后又集中40万重兵进行围堵,双方兵力悬殊。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是,一方面凭借优势兵力在红军可能跳出的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从战略上讲,这对红军极为不利。但是,蒋介石在实际指挥中,更计较一战一役的得失,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对红军尾随追击,这实际上是抓小放大的战术行为。相反,毛泽东紧紧把握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这个战略目标,不计一战一役胜败,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军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并在牵的过程中造成敌人的被动,寻机歼敌,跳出包围圈,具体来说,一渡赤水河,迫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造成黔北空虚;二渡赤水河,红军向黔北猛杀回马枪,突破桐梓、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蒋介石被打疼了,又指挥部队向遵义蜂拥而来。红军三渡赤水河,将国民党重兵再次引入川南;而红军又虚晃一枪,四度赤水河,并南下突破乌江,直逼贵阳。这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吓得魂飞魄散,严令云南国民党军阀部队火速东进“救驾”。这一着,早在毛泽东的胜算掌握之中。在此之前,毛泽东就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当云南军阀部队昼夜兼程赶赴贵阳,红军却绕过贵阳,以秘密神速的动作向西直插云南。云南军阀大惊失色,一面向蒋介石紧急求救,一面命令云南北部军队南下增援。这样,金沙江防线就空虚了。中央红军直驱金沙江,从容渡江北上,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可以说,由于双方战略谋划水平的差异,演出了四渡赤水这一精彩绝伦的战争活剧。
纵观古今战史,我们看到,战略思维是掌控战争全局与进程的先决条件。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战略思维,这才有利于提高我们在复杂环境下的临机处置能力。
二、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有自己软肋,高明的指挥员对敌软肋进行集弱研究,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拣弱的打”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作战原则,这也是长期敌强我弱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基本原则。从创建人民军队之初就在敌人重兵包围、夹缝中生存的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克敌制胜原则的奥妙之处,他用民间通俗的语言风趣地比喻: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打仗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在四渡赤水战役中,更能体现出毛泽东这种对强敌软肋进行集弱研究思想。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最担心的,一方面是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北上同红4方面军会合,另一方面是中央红军东返湘西同红2、6军团会合,于是,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方向上严加布防的同时,对红军死追不放。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会“舍近求远”,指挥中央红军对国民党军队防守较为薄弱地区实施战略大迂回,长驱云南、抢渡金沙江。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和红9军团实施巧妙的配合行动,使他长时间无法确切判明中央红军渡河地点,因而一再分散追击兵力,只能无奈地听任中央红军全部安然渡过金沙江。由此可见,毛泽东正是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充分分析战场态势,在运动中寻求敌人弱点,避实击虚,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还使红军北上抗日战略得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