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几只飞舞的美丽蝴蝶引领下登上百余级迂回折转的石砌台阶,漫步在云石山毛主席旧居旁花团锦簇,曲径通幽的山路上,用心触模那棵厚实的参天古榕树,似乎伟人那律动的心博依然在跳动。树荫下一块岁月风雨打磨成锃亮发光无言的大石头,仿佛还在静静地等待离开了77个春秋的主人回来,在追思昔日的烽火战斗岁月情景......1934年7月,郁闷寡欢的毛泽东与妻子贺子珍,以及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悄然地从沙洲坝迁驻在这里,在山中的“云山古寺”仅住了两个多月时间。毛泽东时而在古榕树下读书阅报,时而在弯曲的山道上独自踱步,时而满脸凝重站在山顶上眺望远处山脚下碧绿的田野。因五次反"围剿"失利而受挫,对“左”倾错误路线产生疑问的张闻天,也时常来到古榕树下与毛泽东恳谈,敞开心扉倾吐心声,彼此真诚和坦诚,顿时冰雪消融,两棵炽热的心终于碰撞出最真挚的革命友情。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逆境中,毛泽东又找回了坚定理想信念。这两位革命先驱者忧国忧军忧民,共同分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给革命带来的危害。探讨中央苏区在被动和不利的环境和因素下,又如何顺势扭转战机,进行战略转移,最有限丶最可能地保存革命和红军实力的思路和对策。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决策方针得到了张闻天的吸纳。1934年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了《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社论:"为了保卫苏区,粉碎五次'围剿',我们在苏区内部求得同敌人的主力决战,然而为了同样的目的,我们分出我们的主力的一部分深入到敌人的远后方,在那里发动广大的群众斗争,开展游击战争,解除敌人的武装,创造新的红军主力与新的苏区……我们有时在敌人的优势兵力的压迫下,不得不暂时的放弃某些苏区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求得战术上的优势,以争取决战的胜利"。社论中提出的关于中央红军转移的若干重要战略思想,与毛泽东在1936年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所阐述的战略思想是基本相一致的。10月10日晚,在发出中央红军准备长征实行战略转移信号后的第13天,毛主席点燃起熊熊燃烧的红色圣火,和他的战友们从这里迈出了最悲壮丶最壮丽的万里长征漫漫征途。因中央红军长征从云石山出发,故被誉之为“长征第一山"。
这个创造长征奇迹的红色历史名山,给人们无限的暇想和无艰敬仰。曾被徐悲鸿誉为“中国艺坛代表人之一”,现代最著名的中国画和油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曾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吴作人,1975年12月19日受部队朋友之邀,不顾旅途奔波劳累,直奔离瑞金县城19公里的云石山毛主席旧居。尽管山路崎岖,已经非常疲倦的他仍坚持作笔记和写生。在毛主席逝世一年后,吴作人凭写生稿忆写了当年毛主席读书处的景象。便构思创作了一幅《毛主席读书处——瑞金云石山毛主席故居》的油画。虽然这幅画中只有古榕树和两只石櫈,并无毛主席孜孜不倦读书阅报的身影,但睹物思人,留下无限的追思和深邃的意境,这正是画家巧妙构思的所在。这幅作品作为红色主题元素在2008年春季拍卖会上以896000.00元价格拍卖成交,且依然潜在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抚今追昔,以史鉴人。毕生与书为伍,耕耘不息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在以瑞金中央苏区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丶生活丶战斗的五年零八个月艰苦卓绝岁月里,书山有路勤为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昏暗的油灯下寻找一片光明,在浩瀚的书海中破解和探索马列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真谛,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马列主义思想宝库,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孕育了一代革命风范与传统,创造了一个个史无前例的人间奇迹,推进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从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这正是:善学深研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学以致用铸造中国革命胜利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