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全面回顾了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国人民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国家完全统一的殷切希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刻领会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和实质所在,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意义。
100年前,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以实现民主共和、“振兴中华”相号召,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尽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但人民群众在这一洪流中创造并留下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辛亥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学习历史,不断总结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始终尊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继承和发展辛亥革命精神,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大胜利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纪念辛亥革命,就是要从这一历史中、从辛亥革命先驱的精神中汲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一、辛亥革命精神的主要内涵和实质
辛亥革命精神概况起来就是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其主要内涵包括:首先是站在时代前列,“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之群之需要”的救国救民的探索精神。“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100多年前,在“民不可一日无君”、皇权专制被人们认为天经地义的时代,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志士勇敢地指出了满清统治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束缚,论证了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的合法性,积极倡导主权在民和民主、共和观念,对君主专制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冲击了封建制度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同时,在战火未熄、中国社会仍处于动荡之中时,孙中山先生就敏锐地认识到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开创性地提出了重视发展生产力、对外实行“开放主义”等思想主张,勾勒了西部开发、建设全国铁路网络、兴修三峡水利设施、南水北调等中国现代化建设蓝图,显示了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
其次是为振兴中华而敢于担当、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100多年前,在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情况下,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要完成拯救中国的任务,就必须推翻满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双重压迫,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辛亥革命志士没有被困难吓倒,义无反顾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许多人不仅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和功名利禄,而且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在第二次广州起义前,革命家黄兴潜回内地指挥起义,慨然写下诀别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更是写下了感人至深的“与妻诀别书”。女革命家秋瑾曾大义凛然地表示:“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余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这些革命志士所以能够舍生忘死、勇往直前的原因,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我们从前有那样的大危险,还能够去革命,那是什么缘故呢?就是由于我们富于牺牲的精神。”
第三是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先进分子践行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不懈奋斗精神。面对强大的敌人,革命的道路充满艰险和坎坷,过程漫长而曲折。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迎难而上,几十年如一日,不知疲倦地为革命奔波呼号,屡败屡战,终于迎来了辛亥革命的最后胜利。孙中山先生自1895年革命首义失败后就流亡海外,一直在日本、北美、西欧、南洋辗转,四处宣扬革命思想,过着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动荡生活,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才重回祖国。革命志士、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在武昌起义前十年间,腰束麻绳,足穿芒鞋,风尘仆仆地往返各地,筹划革命活动,曾四次过家门而不入,并慷慨激昂地表示:“既已身为国奔走,岂尚能以家系念耶!”孙中山先生曾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正是通过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才最终铺就了革命成功的道路。
第四是聚同化异、精诚合作的团结精神。辛亥革命早期,各革命团体一度处于遍地开花、各自为政的状态。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家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逐渐摒弃一己私利而走向联合,使革命力量得以不断壮大。其中武昌起义革命的胜利就是当地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团结协作的结果。在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极为重视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力量。兴中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基于推翻满清王朝统治的需要,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满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也是实现复兴中华的推动力量,遂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明确提出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实现民族统一。就在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军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推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为了消除当时南北对峙、国家陷于分裂边缘的僵局,争取袁世凯转向共和,推翻帝制,孙中山先生毅然让出大总统之位,以团结北方支持共和的力量,迫使清帝退位。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认识到精英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历史局限性,毅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密切合作。
爱国、奋斗,是辛亥革命最鲜明的历史特征。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辛亥革命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