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张如心,曾用名张恕安,1908年11月出生,广东省兴宁县人。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成为第一期学员。1929年回到上海从事左翼文化运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中央苏区。其间,他撰写出版4部著作《苏俄哲学潮流概论》(1930年)、《无产阶级底哲学》(1930年)、《辩证法学说概论》(1932年)、《哲学概论》(1932年),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在中央苏区,张如心曾任红军总政治部《红星》报主编,兼任中央苏区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主任教员。长征到达延安后,任红军后方政治部宣传部长,抗大主任政治教员、政治教育科科长,八路军军政学院教育长。这个时期,他发表多篇文章,主要阐述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等。1941年3月,他在《共产党人》杂志发表文章,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
张如心两次在中央党校工作,第一段是1941年7月至1944年12月,在当时的马列研究院(后改为中央研究院、1943年5月改为中央党校三部);第二段是1952年7月至1958年7月,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张如心一生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理论教育工作战线上的“红色教授”。代表作有《毛泽东的人生观与作风》(1947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贡献》(1953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1954年)、《论共产党的群众路线》(1957年)等。他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76年1月因病在上海去世。
从马列研究院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
1941年7月,根据毛泽东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精神,延安马列学院改组为马列研究院,1941年9月再改为中央研究院。全院有九个教研室,张如心担任中国政治研究室主任。在他主持制定的《中国政治研究室一年半计划》中明确规定:“目的——从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制度及政治思想之历史的和现状的研究,培养能掌握新民主主义政治理论的理论干部为目的。”1941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张如心任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秘书,这使他有更多机会了解到毛泽东的思想和作风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毛泽东提出的“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重要指示,张如心积极拥护,身体力行。1943年5月,中央研究院改组为中央党校三部,张如心任三部副主任,一直工作到1944年12月调离。
1952年6月,时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的张如心主动向上级部门提出要求,想暂时离开行政岗位,专心去做一段时期的研究工作。当年7月,中央同意他到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工作,担任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1955年马列学院改为中央高级党校后,张如心担任中央高级党校教学委员会委员、党委委员。
1952年张如心再回党校之初,首要工作是筹建中共党史教研室。当时教研室除他之外,只有三位同志:杨甫、李琪、佟英明。他们承担全校各个班次(普通班、师训班、短期班等)的中共党史教学任务,工作比较繁重。张如心自己主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还要领导全室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教学队伍,安排讲课辅导,进行专题研究,常常夜以继日地工作。
他努力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了集体备课和审阅讲稿等制度,不遗余力培养青年教师,采取先校外后校内、先辅导后讲课、先短训班和师训班后普通班的做法,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接受锻炼和提高。仅仅经过5年时间,到1957年中共党史教研室的教研队伍就发展到了30多人,教研力量逐渐雄厚,为中共党史教研室的巩固、提高、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使中共党史课程的教学系统化、规范化,张如心制定了中共党史课的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以毛泽东著作、党中央文件为根本依据,以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为纲要,分为五个单元。他还带领全室同志在1955年和1956年编写了不同版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供不同班次使用,在此基础上,1956年又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讲授提纲(初稿)》,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新中国建立以来走过的光辉历程,分12章,共27万多字,后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填补了党史教材建设的空白。
1957年,有关部门拟对中央高级党校的学制进行调整,打算把党校普通班的中共党史课程取消掉。张如心觉得这种调整不妥,在4月5日给刘少奇写了亲笔信,写道:“忽视本党的历史学习,是不适当的。我个人认为高级党校普通班应该最低限度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三门课程。”刘少奇看到张如心的信后,于5月29日作出批示:“张如心同志的意见是应当考虑的。”在中央领导支持下,在张如心据理力争下,中共党史课程终于在中央高级党校得到保留。
党内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带头人
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张如心数十年如一日,一直专注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宣传阐释。1941年3月20日,他在《共产党人》杂志发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提到我们的教育人才,首先一条“应该是忠实于列宁主义、斯大林思想,忠实于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张如心撰写了不少关于毛泽东著作、文章的专题辅导学习报告。1942年2月18日、19日,《解放日报》以连载形式全文刊发了他的《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他在文中明确提出“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就是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这一时期,他还发表了《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论创造性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干部修养问题之一》等文章。他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工作主要有五个方面:首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概念,科学概括毛泽东思想的方法论,完整阐述毛泽东的政治理念,全面介绍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中肯评价毛泽东著作和个人贡献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他是党内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带头人。
在中央高级党校工作期间,张如心更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宣传。这一时期他主要结合中共党史来研究阐释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贡献》和《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这两本书,主要阐述了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的基本思想观点,着重叙述了毛泽东在发扬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杰出贡献。《关于毛泽东同志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两篇著作》一书,是张如心在1953年6月给学员讲授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两篇著作时的讲稿。张如心把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两篇著作综合起来研究,系统完整论述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的准确性,“对建国初期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党的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成为当时学习研究中的代表作之一”。
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之法
张如心始终倡导并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风。他认为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理论,需要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而不是背诵它的词句和结论,并且要根据精神实质去改造自己的思想工作,去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他授课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深受学员欢迎。1953年他给第一部二、三班和第二部二班讲授中共党史时,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讲解毛泽东著作时,注意引导学员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二是注意理论与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有助于学员理解毛泽东提出的理论观点和政策的客观依据。为紧密地联系实际,他还邀请中央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来校作专题报告。
在课堂上,他不遗余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强调学习党史要与实际相结合,学习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学习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956年3月27日,他给四班和新闻一班作关于《中共党史问题解答》的报告,强调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要读毛泽东的著作。他认为,毛泽东的著作是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型的结晶体,作为一个中国的马列主义者,必须研究和熟悉毛泽东的著作,这是研究分析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最好的指南针。1956年7月20日,他作题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在党史教学和科学研究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的报告,强调讲党史应该联系实际,特别要联系当前的历史任务、地区工作等现实问题来研究党史,反对机械的、为联系而联系的做法。
博览群书冰心可鉴
张如心是一个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广阔学术眼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这得益于他勤奋读书,从不懈怠。读书是张如心生活的第一需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坚持做眉批笔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毛泽东的重要著作,他不知道学习了多少遍。他在中央研究院制定的计划里,专门列出每日的学习计划:学习联共党史2小时,外国文2小时,读报2小时。在中央高级党校工作时,他也要求教研室的同志们认真学习文件,钻研史料,每人都要做读书札记,定期进行集体交流和学习。张如心始终遵照毛泽东的教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他通过教育、报刊、论战等多种途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