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初夏,我从部队回北京休假,爸爸给了我一张参观券,是参观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故居的门票,爸爸告诉我,要按票上的时间去,从南长街上的东门进入。他还说,南长街、南池子路口都有牌坊,很好找。那时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5年了,能够去老人家故居参观,让我心中充满怀念、崇敬和期待。80年代初,北京的大街上汽车不多,是自行车的天下。清早,我骑上车,加入滚滚自行车洪流。沿西长安街一路向东,我骑过复兴门立交桥、西单十字路口,又骑过府右街。
那时候,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道路的中央各有一座交通岗亭,顶部四面安装有红绿灯。交警站在刷成红白色相间的圆台上指挥着四面八方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偶尔还能看到马车。
尽管出门之前我又看了一遍地图,但我这人就是不记路,南长街、南池子总是记混。看到天安门城楼了,我一边骑车一边扭着头找“南长街”牌坊,没注意岗亭上的红灯是什么时候亮的,径直骑了过去。警察挥手把我拦住,他走下岗台,先敬了个礼,说:“解放军同志,你闯红灯了”。啊?!我想说对不起,我没看到红灯,可是舌头打弯,话一出口说成了“我没看到你站在这儿”,还挺正式地举手回了一个军礼。警察笑了,说:“我不在这儿也不能闯红灯啊!下次注意点儿啊!”穿过南长街牌坊向北不远就是中南海东门。中南海与北海以北海大桥为界,大桥以北是北海,以南是中海与南海。两海之间有蜈蚣桥,合称中南海。“海”来自蒙语“海子”,即湖泊。
中南海,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既熟悉又神秘的地方。说熟悉,是经常能在广播、报纸、电影、电视等各种媒介看到或听到它,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说神秘,它是中国的政治中枢所在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里办公居住,平常很少有机会进入。进东门,有穿深蓝色制服的工作人员指路。他们没穿军装,但我能从气质上判断他们是部队战士。红墙之内闹中取静、道路平坦、视野开阔,路旁是龙爪槐,还有高大的松树柏树,满眼苍翠,没有艳丽的花草。放眼望去,左侧是水波荡漾的南海,右侧有绿树掩映的建筑群,一派古风。
再向前走,右边有条不宽的甬道通向一片独立院落——丰泽园。丰泽园由几座小院组成,走进去,依次是颐年堂、澄怀堂、遐嘱楼。穿过颐年堂东侧,一座小四合院的门楣上挂着匾额“菊香书屋”。这里便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 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居住兼办公的地方。走进这座小院,仿佛走近伟人身旁,我心潮翻涌,表面镇静,仔仔细细地观看这里的一切,深怕遗漏了一点一滴。菊香书屋是清朝古建筑,皇上藏书、读书的书库,康熙帝曾为之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眼前的菊香书屋红檐灰瓦,赤柱砖墙,只有庭松青绿,不见盆菊芬芳,没有皇家禁地的豪华辉煌,显得朴素且有些陈旧。
菊香书屋的几间北房名“紫云轩”。迎面是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的画面,一排木腿沙发,上面的格子布因为使用多年而颜色暗淡。沙发背后是整整一面墙一样摆满书籍的书架,毛主席在这里会见国内外来宾。因为光线暗,他通常坐的沙发后面有一盏落地灯。
右边是毛主席的卧室,最显眼的是一张大木床,和当年部队营房里配发的营具床样子一致,方木条床架,木板做的床板,区别是尺寸不同,横向特别宽,白布床单,还有打着补丁的睡衣、毛巾被。床上一半面积被书占据。大概是因为主席身材高大而木床过低,四条床腿下面垫着砖头。床头后面也是一整面墙的书柜,里面放满了书。床下放着一双皮面斑驳,旧得不能再旧的拖鞋。
印象特别深的是主人的洗手间,简单得有几分空旷,房顶中央一条电线接着一个灯泡,连灯罩都没有。洗脸盆边拉一根铁丝用于挂毛巾。马桶前的方凳上有一摞书,最上面一本是翻开的,中间夹着一支红蓝铅笔。主席办公室在东厢房,同样是陈旧而简朴,一张大号写字台上铺着玻璃板,下面是绿色台布。写字台上放着书籍、文件、笔墨纸张和铜墨盒,还有台灯、烟缸。一个打开的铁皮铅笔盒里有长短不一的铅笔,有的已经很短,短得只剩下铅笔头儿。我耳边响起那些年一个熟悉的说法:“主席已圈阅”。
就在这张大写字台上,毛主席起草了一系列著作、文章、指示、命令和诗作……或决定国家前途命运,或抒发伟人浪漫情怀。1958 年毛主席在看到《人民日报》上江西余江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后,心潮起伏,夜不能寐, 7 月 1 日清晨这里挥笔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二首》七言律诗。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1964年春,他在这里写下《贺新郎·读史》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他以高度凝练的文字概括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展现了老人家高瞻远瞩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
菊香书屋的西厢房是毛主席的藏书室,里面空间狭窄,书柜陈旧,光线也不太好。一层层书柜上重重叠叠放满书籍,其中许多是竖排版、线装书,有不少书夹着纸条。毛主席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他的藏书,初步统计约有近十万册。看到此,我心中感叹,毛主席这位被公认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本是一位读书人啊!他早年就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涵盖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他创办《湘江评论》传播新思想,意在唤起民众。他在投身革命后途经长沙时,留下了不朽名作《沁园春·长沙》,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用典、哲思、言志,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之问。
他在担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期间勤奋苦读,广泛涉猎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著作、中国历史典籍等,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知识积淀。他在长征路的马背上读书,在延安窑洞昏黄的油灯下读书,并撰写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阐述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光辉著作。他把《资治通鉴》作为枕边书研读了一辈子。
1961年,毛主席在书房他喜欢读书,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一生博览群书。他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记录思考、感悟、疑问,在他读过的书上留下了大量批注、划线、眉批、符号,夹着数不请的纸条。
他喜欢李白,说诗仙“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李白有诗:“东海泛碧水,西关乘紫云”,他爱乌及屋,说在紫云轩住,有家的感觉。
难怪,越来越多的人尊称他为“导师”、“教员”。如此简单的院落,这即是一位东方大国缔造者,开国领 袖的居所,一个被他称为“有家的感觉”的地方。他从1949年9月21日自香山双清别墅搬进来,一住就是17年。最初,毛主席并不愿意搬到中南海。他说这里是皇帝住的地方,而新中国是人民政权,新中国领导人不应该住到象征皇权的皇家禁地。因此,他一直住在香山双清别墅。
后来经过周总理等多位领导人劝说,为了方便工作,他住了进来,却要求保留原样,不许做任何改动,不许拆原来的房子,更不许建新房子,不管如何陈旧都不许装修更新。他乘车外出时要先走很长的路,出丰泽园门外才能上车。工作人员要改建,他知道后坚决制止。有人提出搬到更好一点更方便的地方去住,他不同意搬家。他1966年从这里搬出去,也是因为工作人员在他外出时对年久失修的房子做了维修,他认为花了人民的钱而大发雷霆,一怒从这里搬到游泳池再也没有回来,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
参观毛主席故居,简单的家具用品、简朴的设备设施,只有几个小小的字牌上写着很少的文字说明,其中最令我入眼入心的说明是“保持毛泽东同志生前原貌”。其实,哪里还需要更多文字说明呢?毛主席的丰功伟绩都深深镌刻在人民心里,与日月同辉,照耀千秋万代。岁月流逝,许多往事都逐渐淡忘了,但40多年前参观丰泽园毛主席故居的情景历久弥新,一直清晰地留存我的记忆里,不曾磨灭。
今年12月26日是伟人诞辰131周年。我在心里说:毛主席,祝您生日快乐!当天还参观了瀛台、静谷、流水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