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程海凤羽村毛家湾,是伟人毛泽东的祖居地,村中有一座毛氏宗祠,可谓毛氏文化的核心载体,现已成为乡村旅游景点。宗祠是人们以姓氏为单位,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用《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话说,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旅游景点也是旅行人的栖息地,如果一座宗祠成了旅游景点,那便是栖息地加栖息地。人们在旅居时,除了感观愉悦,还能身心愉悦,同时心灵受到洗礼,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
永胜毛氏宗祠,位于凤羽山麓,地处程海南边。据考证,这座宗祠原是明朝洪武年间毛太华驻地百户所,清朝康熙四年(1665年)由毛清二的第十一世孙、前所千总毛翼圣改建为毛氏宗祠。20世纪50年代,永胜毛氏宗祠曾被改作凤羽中心小学,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时得以修复,现已成为程海毛家湾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包括自然村毛家湾在内的凤羽村,已被认定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并被公布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毛氏宗祠坐落毛家湾北湾,占地面积2534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正殿“敦本堂”坐西朝东,两座厢房分列南北。目前,南厢房为边屯文化陈列室,北厢房为毛氏文化陈列室。祠內展示的族谱、楹联、匾额、图片、书画、碑刻等,诉说着毛氏文化的来龙去脉,展示着毛氏宗族的品德规范和人文情怀。这对永胜毛氏良好家风的营造功不可没,而其营造的良好风气向四周辐射,更有深刻的社会教育意义。
永胜毛氏宗祠“敦本堂”正中,供奉着云南永胜与湖南韶山毛氏共同始祖毛太华的牌位,其左右供奉着永胜毛氏一世祖毛清二和毛清三的牌位,前面安放永胜毛氏历代祖宗神主牌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毛清三的牌位上刻有毛母“刷只”儒人字样。据丽江他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段崇武解释,“刷只”在彝族他留人的语言中意为“二姑娘”,而且云南少数民族仅他留人的语言有此含义。这种“夷娘汉老子”式的民族融合,既是血缘的融合,也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融合。
传统的宗祠作为祭祖的圣地,其主要功能是以祭祀为中心,围绕祭祀功能延伸其他空间布局。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宗祠已经出现了泛氏族聚集的趋势。宗祠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姓氏的人群,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永胜毛氏宗祠作为历史遗存,需要在延续历史价值的同时,积极融入当代生活元素,不断升华宗祠文化功能,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此,本文对永胜毛氏宗祠的活化利用,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加强永胜毛氏宗祠文化建设
永胜毛氏宗祠文化是指与宗祠相关的家族文化,强调的是家族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承。它通过祭祀祖先、举办家族活动和保存家族文物等方式,将毛氏家族的价值观念、优良家风等传承给后代。真正有生命力的宗祠文化,需要重构其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宗祠文化建设,使之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胜毛氏宗祠文化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珍藏、展示好“毛清二墓碑”。永胜毛氏族人经过多年艰辛寻找,于2001年在程海镇凤羽村后的山沟里发现“毛清二墓碑”。此碑立于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碑文中称毛太华为永胜毛氏始祖公,毛清二(名用)为永胜毛氏一世祖。这是云南永胜与湖南韶山毛氏同源共祖的铁证,因此,建议在宗祠庭院中修建碑亭,用以保护和展示毛清二墓碑,使之成为永胜毛氏宗祠的“镇祠之宝”。
其次,续修好《永胜毛氏族谱》。续修永胜毛氏族谱,很有必要修订“族规家训”,一方面坚持古为今用,提炼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家风文化;另一方面坚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姿态吸纳优秀家风文化,实现从传统传承到时代创新的思想升华。例如,从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到今天形成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提升。
第三,利用宗祠建成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可将毛氏宗祠第二道门前小广场,连同一墙之隔、有门相通的东面庭院,打造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毛氏文化研学游基地,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引擎。一方面收集、整理家族和地方的历史文献、家谱、照片、书画作品用于展示传承,同时调研和记录相关的口述历史、传统技艺等;另一方面设置展示区域陈列家族和地方的历史文物、文艺作品、手工艺品,同时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学术研讨、文化讲习、传统技艺展示、文化节庆活动等,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前来参与,使之成为群众重要的文化场所和精神家园,成为推动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第四,注重毛氏宗祠的教育与传承功能。包括开设文化教育课程,向家族成员、社区居民、青少年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参与传统文化、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考察,开展研学游活动。建议将永胜毛氏宗祠入口至第一道大门的巷道,打造成永胜毛氏文化、红色文化长廊。譬如,利用右边墙壁绘制连环画,表现云南永胜、湖南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的传奇故事,展示以人口迁徙、民族团结、文化交融为主题的边屯文化价值内涵;利用左边墙壁书写毛泽东诗词,让人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战斗情怀;利用宗祠大门两侧墙壁绘制漫画,表现门联“注经世业、捧檄家声”的典故。
第五,积极寻求合作与交流机会。包括与其他宗祠、博物馆、文旅机构、学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毛氏文化研究、展览、学术活动等;与社区、学校、社会团体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毛氏宗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与文旅机构合作,开发宗祠文化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研学;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宗祠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合作,研发毛氏文化、他留文化、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努力拓展市场应用。
二、运用科技活化永胜毛氏宗祠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新技术逐渐成为各领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高科技不仅可为传统宗祠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路。运用高科技活化永胜毛氏宗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利用数字化传承体验毛氏文化。宗祠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社会、净化心灵的重要精神财富。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永胜毛氏宗祠更具现代感和互动性,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参观者通过手机或特定设备,聆听到毛清二墓碑的介绍,观看到宗祠的历史场景;通过触摸屏、投影等技术,展示毛氏宗祠的文物和历史故事,增强参观者的沉浸感。
其次,借助社交媒体积极推广毛氏文化。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宗祠的最新动态、文化活动、历史故事等内容,提高永胜毛氏宗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借助互联网和移动应用,可将宗祠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例如,开发毛氏宗祠文化App ,提供在线导览、文化解读、互动游戏等服务;建立永胜毛氏文化研究会网站,发布毛氏宗祠活动信息,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第三,运用科技手段创新毛氏文化传播方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永胜毛氏宗祠数据库,对毛氏宗祠的文物、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存储,对毛氏宗祠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与管理,对毛氏家族、人物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毛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查阅清光绪《永北直隶厅志》发现,毛姓入志人物比其他姓氏为多,诸如,岁贡毛世经、恩贡毛士奇、殉难士民毛泽深等共有57人,可选择能发挥教育作用的人物立传进入数据库。新中国成立以来,永胜毛氏族人更加奋发进取,无论为农、为工、为商、为学、为师、为军、为政都各有成就,这可作为这个时代家族的荣耀,记载于家族的历史功德榜上,成为未来者的榜样力量,推动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第四,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结合永胜毛氏宗祠文化,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如宗祠主题的动漫、游戏、周边等,让毛氏文化走进日常生活。文化创意不仅仅是消费增长点,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譬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将文创产品与红色基因进行有机融合,研发、制作并发行了400余种千余款文创产品,被列为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单位。永胜边屯文化博物馆和毛氏文化研究会,可考虑与之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并在宗祠厢房增设文创产品展销专柜。对于旅游者来说,纪念品不仅是一份收藏,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借由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永胜毛氏的动人故事将被传颂。
新时代对永胜毛氏宗祠的有效保护、活化利用,要坚持守正创新、文旅融合的原则,把毛氏宗祠活化利用列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来部署,以文物保护的标准对其予以保护,同时考虑及时修缮、合理利用。为此,有必要将永胜毛氏宗祠申报为县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乃至申报为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胜毛氏宗祠就本身来说,只能走保护性利用的道路,在宗祠内增加文化产品,在宗祠外延伸开发传统村落和乡村生态农业。程海凤羽毛家湾保留着青山绿水,保留着农业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宗祠家谱内还遗留有祖辈丰富的历史记忆,全村的历史文化风貌保存得好,有条件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积极争取纳入云南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本文原载《丽江日报》,图片由何守伦老师提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