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6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调陈赓从朝鲜回国创办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解决军事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
陈赓一到北京,来不及与妻儿叙说,就直奔中央军委报到,请求安排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汇报。
毛泽东走上前紧紧地握着陈赓的手,微笑道:“陈赓,快请坐,你辛苦了!”
陈赓心急地问:“叫我从战场回来,有急事吗?”
毛泽东从上到下地打量了他一下说:“不要急嘛,坐下来慢慢谈。”
陈赓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周恩来微笑地看着陈赓说:“先谈谈朝鲜战场的情况吧。”
陈赓说:“我们用落后的武器打了胜仗,但代价很大,要彻底打败美帝国主义,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不行,技术兵器的确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面带笑容赞扬道:“说得好!问题就在这里陈赓,我们召你回来,就是为这件事啊,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你看怎么样?”
陈赓兴奋地说:“那太好了!”
毛泽东问:“你看谁来办学校合适?”还没等陈赓作出回答,毛泽东接着说,“就由你来办吧!你去创办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
“我来办?”陈赓有些迟疑地问,“主席,这个学院,我不懂,我可是隔行,恐怕办不好!”
毛泽东笑了:“你不懂?你隔行,你说我们党内还有哪位懂行?你办不好,谁能办好?你指出来。”
周恩来接上说:“陈赓,我看你是最合适的人选……你住过黄埔军校,办过红军步兵学校,还带过红军干部团,都干得很出色。你干不了,别人连你这点经验都没有啊!”
毛泽东转过头来问朱德和彭德怀:“你们的意见呢?都说说看。”朱德和彭德怀也表示赞成。
毛泽东又把目光转向陈赓,微笑道:“大家都认为你行,我们相信凭你的才智和干劲,一定能干好,放手去干好了。你有什么困难可随时请总理给你解决。”
陈赓转向周恩来恳切地说:“我来办学,你可得当我的后台老板啊。”
周恩来说:“行,你有困难就找我要尽快上马,早出人才。党中央、政务院大力支持你们。”
毛泽东半开玩笑地说:“陈赓,你在学院里要既当爹又当娘啊。”
从司令员到军事工程学院院长,这是陈赓人生旅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然而,摆在这位新上任的院长陈赓面前的是,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连教育计划怎么制定都不了解。
打仗,陈赓是一个常胜将军,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用兵如神。
办学,他这位刚上任的院长面对的却是空荡荡的一片空白:教授在哪里?学生在何方?校园如何建?
戎马生涯闯过来的陈赓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由领袖们的期望变成现实。
困难吓不倒陈赓,他的一贯作风是,只要干,就要干得漂亮、精彩。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
陈赓说到做到,他像指挥打仗一样,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制定作战部署,勇敢地踏上了办学的道路。
1952年8月22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军事工程学院成立筹备委员会。陈赓为主任,徐立行为副主任。
就在这天,陈赓以筹备委员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
他在会上说:时间不允许我们迟缓,筹备工作要立刻开始,争取12月份迁往哈尔滨办公。”
9月3日,陈赓再次召开筹委会,让大家谈谈这几天工作进展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
大家七嘴八舌地把情况一说,发现困难还真不少,于是有人建议:请周总理召开一次政务院有关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会议,请他们给予大力支持。
陈赓正准备向周恩来汇报学院筹备情况,于是说:“行!我找周总理去,我们要借用尚方宝剑的作用。”
9月底,刚从苏联访问回来的周恩来召集由国家有关部委、
解放军各总部及各军兵种领导参加的关于哈军工建设的专门会议。
周恩来讲了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意义后说,在座的各位应协助陈赓尽快建成这所军事工程学院。要人、要钱、要东西,要尽可能无私地慷慨支持。
周恩来讲话后,陈赓站起来拱手环顾一周,开玩笑说:
“各位大臣、将军、元帅,兄弟才疏学浅,实在寝食难安,祈求各位老爷,大力扶持兄弟一把,共同来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任务。”
国家建设委员会薄主任插话说:“你什么时候都少不了说俏皮话!”大家都笑了。
趁着会场上大家积极性都很高,陈赓把哈军工创办的构想与规模一一作了介绍,真诚地说:“希望各军兵种首长多加指导。”
在座的人都表示全力支持办好军工学院,已有的武器装备要多少给多少,现在没有的,从国外进口,先满足建院需要。”
陈赓欣喜道:“大家真慷慨,要多少给多少,其实多了也不要,每样两套就可以,一套做实物教学,一套解剖研究。
建委薄主任
武器装备和材料有了,还得有坚强的班子配合。
陈赓点名调来了在志愿军第三兵团任副参谋长的李懋之,来帮他一起办学校。
能带兵打仗的李懋之,当时对办学心有疑虑,他对陈赓说:“我干学校工作恐怕不行
陈赓鼓励道:“你住过西北军士官教育团,当过太岳抗大分校教育长,总有点学校生活体会,不会就学,大胆去干。”
就这样,老领导发话了,李懋之认定了跟着陈赓干没错,走马上任进了筹委会。
陈赓总是亲自参加筹委会清调小组开会,听到介绍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就当场拍板:“抓紧要来。”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就是这样调进来的。
10月初,陈赓、李懋之、高步昆去哈尔滨看校址。
李懋之
选中哈尔滨,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与军事的综合考虑:哈尔滨距离苏联较近,在当时,苏联是中国强大的后方基地。
苏联顾问提出:校园要宽大,要能满足军营生活需要与将来发展需要,要建成一个园林式的校园,多种花草树木,给教学和生活创造一个优雅、清新、安静、舒适的良好环境。
就这样,校址定在哈尔滨市南岗区的文庙街和一曼街北部。李懋之和高步昆站在这片土地上放眼望去,心里不由得冒起一口凉气。
校园用地3500余亩的范围内,有哈医大将要移交的校舍,还有一座传染病院和麻疯病院要拆迁,孔子庙要保留,3000多座坟墓要搬迁,剩下的就是一大片乱草丛生的荒地。
要建成园林式的校园谈何容易!
李懋之将情况汇报给陈赓后,陈赓的眉头皱了皱,很快就舒展开来。对此他早就有思想准备。
两个月前,陈赓勘察选址时,选中了这片土地,考虑到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搬迁工作容易,没想到选址报告送到东北军区,迟迟得不到答复。
后来他听说哈医大不愿搬,就亲自给东北卫生部卢部长打电话询问此事。
卢部长说:“陈院长,不是医大不同意搬,是某领导有想法。”
陈赓心里直冒火,建院时间这样紧迫,上面还有人还从中做梗。
于是,他拿起电话要通了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老贺啊,听说要你的一块地皮,都要到国外去了。”
贺晋年一愣,没回过味来。
陈赓又继续说:“你这大司令员可要帮我一把呀!”
贺晋年
贺晋年说:“不是我不同意,是上级领导有考虑呀!”
放下电话,陈赓心里已经明明白白,问题出在上级某个领导那,是他不同意把军事工程学院建在哈尔滨。
当时陈赓面对某个上级领导的“不表态”,是不会耐心等下去的,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去请“尚方宝剑”。
第二天,陈赓急匆匆地赶到政务院去找周恩来。碰巧周恩来正在接见民主人士。于是陈赓就在接见大厅外,坐在等待接见的民主人士后边排队。
陈赓面色红润,性格豪爽,看上去和等待接见的民主人士一样心情激动。
他这个人无论何时何地何事有何困难,都是笑嘻嘻,乐哈哈,妙语连珠,无拘无束,一言既出,四座生风,被老战友们戏称为“陈赓式的幽默”。
然而,这天他很规矩地坐在队伍的最后。
周总理一一接见完民主人士,就问秘书:“外面还有人吗?”
秘书答:“还有陈赓司令员在等待您接见呢。”
周总理立即迎岀去,笑着说:“陈赓,你有事就进来嘛!怎么也当起民主人士了?快进来吧!”
陈赓说:“我是不愿意打扰总理的接见次序,我要单独汇报啊!”
周总理在听了陈赓汇报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的校址问题后,深思片刻说:“你先将情况给聂荣臻、邓小平同志谈谈,然后我在会上讲,再向毛主席汇报。”
一周后,中共中央、政务院、中央军委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定在哈尔滨市。
鉴于任务紧迫,陈赓亲自替毛泽东起草请东北军区给予支持的电报。
政务院命令国家卫生部和东北人民政府把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医科大学4.7万平方米校舍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作为立足点,哈医大另选校址。
周恩来随即派检查组前往沈阳、哈尔滨督促、落实。
在接收医科大学房产时,陈赓亲自登门拜访了医科大学的校长,诚心诚意地向他道谢和致歉。
为了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不中断门诊,陈赓又主动把已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使用的一些房子暂让医科大学门诊部使用,并带筹建组的人去看医科大学选的新校址是否理想。
这年10月,国庆刚过,组建部队就到达了哈尔滨,这批人里有100多人原是文工团员,由此组成了哈军工文艺工作团,排出一台文艺晚会节目。
陈赓就让文工团首先给省市党政机关和哈医大等单位慰问演出,向他们表示感谢。
经过多方做工作,很快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哈医大的支持,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文庙街南北两侧的房子全部腾出来移交给军事工程学院。
从而使来自西南、华东和抗美援朝前线的数千名各类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在严冬季节里有了落脚之地。
哈尔滨城市建设委员会将南岗区文庙街一带3500亩的空地划拨给军事工程学院作为永久校舍建筑基地。
哈尔滨文庙
为落实校舍建筑计划,陈赓命李懋之负责组织领导校舍建筑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行政工作,技术上由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和殷之书两位教授把关,拟定校舍建筑规划。
计划中的学院规模宏大,校舍基本建设任务非常艰巨。
陈赓指示基建部门立即制定校舍建筑规划,做好设计、材料、施工等各项准备工作,有困难他就亲自出面解决。
1952年10月下旬,陈赓带李懋之去见建委薄主任。他们刚一进大门,薄主任就边走边说地迎了上来:“陈院长,有事让懋之来谈就行了,何必劳你大驾。”
陈赓爽朗地一笑道:“你是上司,下官岂敢不来晋见。”
薄主任握住陈赓的手说:“你呀,说话总带刺。”
他们坐在客厅里寒喧了一阵儿后,陈赓说:“薄部长,我这次可是来求援的,你得助兄弟一把。懋之你把咱们的困难说说。”
李懋之向薄主任汇报:“到1956年底要全部建成60万平方米教学用房和必需的办公、生活用房,任务相当急,需要把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材料落实到一个部门,安排力量,才能保证按时完成。”
薄主任当即拍板:由建工部设计院负责设计、松江省负责施工,力量不够再由沈阳抽一部分去;建筑材料由建工部优先供应。至此,问题得到解决。
可是,当下大队人马的住房还是很成问题。
1952年11月4日,先期到达哈尔滨的徐立行,给陈赓打电话报告了一个重要消息:随着中长铁路向中国移交,中长铁路局的苏联专家正陆续回国。
徐立行
他请陈成设法把苏联专家住的房子要过来,给即将来院的苏联顾问和老教授居住,其中“大和旅馆”可容纳苏联顾问团的全体成员。
陈赓放下电话,立即叫来李懋之,让李懋之以他的名义给周恩来写报告,而且必须当天写好。陈赓是带兵打仗的人,办事历来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11月5日清晨,陈赓拿着报告去找周恩来,周恩来正在主持一个重要会议。
趁着周恩来开会中间上厕所的机会,陈赓就站在了厕所的门口。当时有人疑惑地看着他,他不在乎。
如果是别人遇到此情况,早就打道回府了,改天再办。可是陈赓不,此事立马就要办。
这时,周恩来刚出厕所门,陈赓就拿着报告迎上去:“请总理批一下吧!”
周恩来奇怪地问:“什么事这么急?”
陈赓一脸诚恳道:“你不是要我们抓紧时间建军工吗?”
周恩来开玩笑地说:“陈赓啊,你真有办法,找到厕所要我办公,这是你的一个发明,应该写到你的自传里
周恩来看完报告后,当即批示:“请滕代远部长(铁道部部长)与陈赓面谈。电话即告哈尔滨铁路局余光生同志,务必按照军事工程学院所需的房子拨给他们,并将结果告我
1952年11月7日,陈赓带着李懋之去找铁道部长滕代远,滕代远给余光生又是打电话,又是写信,要求他按周总理批示,将中长铁路局专家用过的房子拨给军工学院用。
房子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滕代远
12月3日,陈赓到达哈尔滨,至此哈军工的筹备工作重点也从北京转移到哈尔滨。
12月18日,学院成立了建筑委员会,陈赓对分管基建的人说:
“军委拨款越宽裕,越要注意节约,浪费就是犯罪,如果将来出了问题,我去坐牢,我坐牢你们也得陪着。我这个人别的都不怕,就怕寂寞。”
教学大楼要不要盖大屋顶,当时争论不休。苏联专家叶果洛夫主张盖俄国式的,李懋之等主张盖中国式的大屋顶,屋脊按各系特点制成飞机、大炮、军舰、坦克等小模型。
最后陈赓拍板搞中国式的大屋顶,但是,他强调要节约经费,不能用琉璃瓦,盖的都是普通的灰瓦。
后来有人对陈赓打趣地形容:好像穿西装戴了一顶瓜皮帽,陈赓却笑不出来,因为他知道军工基建任务相当重。
一个月前的11月20日,他在给中央军委写的《呈请批示军事工程学院校舍建筑初步计划》中提出的建筑总面积是41.19万平方米,计划3年完工。
由于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加上哈尔滨冬季零下三四十度,冰天雪地施工,困难很多,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一听都摇头,担心难以如期完成任务。
陈赓自有办法,1953年元旦,陈赓起了个大早,挨家挨户招呼学院领导:“你们几个老兄早点起,咱们一起去拜年。”
陈赓率几位学院领导一起到了省长和省委书记家。
省委书记李常青怎么也没想到陈赓会亲自上门拜年,论资历、论职位陈赓是中央委员,而松江省当时还没有一个中央委员,论贡献陈赓也比他大。
现在陈赓亲自登门来拜年,一脸和蔼和诚恳,感谢地方支持学院工作。李常青马上表态:“哈军工在当地有什么要求,松江省和哈尔滨市一定尽力办好。”
李常青
陈赓一行又来到哈尔滨市长吕国恩家,吕市长慌得没有穿袜子就跑出来连声说:“陈司令,你还亲自到我这里来了,有事打个招呼就行了。”
陈赓说:“我们来,一是向你拜年,二是感谢哈尔滨市对军事工程学院建设大力支援。”
市长说:“实在不敢,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
由于对地方党政机关的尊重,从而也得到地方政府对军工建设的大力支持,军工在哈尔滨十多年有求必应。没有省、市的支持,军工迅速建成是很困难的。
4月25日,第一期建筑工程破土动工。在举行建筑施工奠基典礼时,陈赓在施工现场铲了第一锹土,全院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从此揭开序幕。
省建筑公司边总经理率领5000名工人与军工近百名施工检查员并肩战斗在工地上。
当时工地如战场,喇叭成天响,昼夜苦战,风雨无阻,白天红旗招展,夜间灯火辉煌。
陈赓经常一个人到工地各处走动,了解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给工人讲“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道理。
陈赓的性格是闲不住,总是这里跑跑,那里转转,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他三天两头拖着打仗受过伤的腿在工地上到处转。
陈赓和工人们一见如故,说着幽默的笑话,和工人们问长问短了解施工进展情况。
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的空军系教学大楼快要封顶了,陈赓和工人一道爬到最高层,在上面转了一大圈。
他还冒着暑热多次登上其他快要竣工的教学楼顶。
就是这楼顶,也够他烦心的。负责基建的人向他报告:“不搞琉璃瓦,设计院不愿意设计!”
因为,当时的教学楼都是“大盖帽”。大屋顶需要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琉璃瓦要花大笔钱。陈赓坚决不同意,一律改成灰瓦。
基建负责人又报告说:“设计院还提出,把柱子都漆成红色。”
“咱们又不是盖宫殿,不要漆红。”陈赓语气坚定。
“不行啊,不同意他们的方案非误了工期不可!”
“误了工期找你算账!”陈赓不容置疑道,“你跟设计院讲,一不要琉璃瓦,二不要红漆柱子,他们设计也得设计,不设计也得设计,这是命令!不能讲价钱!”
事情就这样拍板定案了,陈赓还要亲自上楼顶再看看有什么问题。
军工50多米高的水塔,当时是哈尔滨最高的水塔,快要修建好了,陈赓望着塔顶动了爬上去的念头:“这可是制高点,我要上去看看质量如何。”
“不敢不敢,院长,太危险许多人劝他不要上去。
“我又不是去跳楼,怕什么?”陈赓拿定了主意。
“水塔太高,年轻人上到一半都觉得头晕。何况现在还没有修好,只能顺着脚手架往上爬,院长您的腿在战争中还受过伤。”
这次,陈赓是铁了心非到塔顶看看不可:“过去打仗都不怕,上水塔怕什么?”
正当陈赓满头大汗往水塔顶端爬时,他没有注意下面来了许多人,大家都仰着头看他,为他捏着一把汗。
张衍
竹子搭的脚手架,人登上去迈一步晃一下。政治部副主任张衍刚才再三劝阻陈赓不要上去,现在却不得不跟着陈赓往水塔上爬。
上到一半时,张衍身上全都汗湿了,头上直冒冷汗,从上往下瞄了一眼,水塔下的人小得像枝笔。
当年张衍36岁,而陈赓50岁。张衍真为在他上面正往水塔顶端爬的陈赓担心啊!手里捏着一把汗,腿都有点发抖了。
登顶后,哈尔滨的各大建筑物尽收眼底。陈赓兴奋地对张衍说:“将来在水塔顶上装上霓虹灯,安上八一军徽,让大家老远一看就知道这是我们哈军工
话是这样说,可陈赓心里比谁都急。
1953年7月,学院向中央军委和政务院建工部申报1954年建筑计划。
列入计划的各系教学大楼、办公大楼、礼堂、体育馆共20万平方米,需建筑费4000万元。
为此,负责此项工作的李懋之,7月7日晚8时,向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黄克诚专门作了汇报。
黄克诚听完汇报后,从国家整个财经状况、原材料供应、建筑施工能力等情况一一做了说明。
最后结论是:“从整个国家的能力看,很难批准你们明年20万平方米的建筑要求。”
怎么办?李懋之愁眉紧锁,将情况报告了陈赓。
陈赓果断地说:“黄部长讲的道理都对,可我们的事也要办,看来不找‘上帝’是不能解决问题了。”
7月10日,陈赓急匆匆地直奔中南海去见毛主席。
毛主席一看陈赓一脸急不可耐的样子,就笑了。老人家想起一件往事。
1943年一个炎热的夏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作整风报告。忽见台下最前排的陈赓抓耳挠腮,东张西望,然后整衣起立直奔主席台。
毛泽东一愣,奇怪地问:“陈赓同志,有何急事?”陈赓不语,伸手拿过讲台上毛泽东的搪瓷杯,“咕咚咕咚”就喝下去。
然后,擦嘴、立正、敬礼、报告说:“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喝。现在没事了。”全场顿时哄堂大笑,毛泽东也宽容地笑。
这时,毛泽东微笑地看着陈赓说:“你今天又为什么事情找我呀?”
陈赓说明来意,这次是为了学院解决教员和建校舍的问题。
毛泽东说:“不要急嘛,先喝杯茶,我请朱总司令一起来听你的汇报。”
陈赓坐下来,端起茶杯喝了几口,朱德就到了。
陈赓将9个月来学院建设的情况扼要作了汇报,进而又提出建筑规模大,国防经费少,黄克诚部长不愿批明年20万平方米的5幢教学大楼及礼堂、体育馆。
筹建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陈赓竹筒倒豆子般的都说了出来。然后,他长出了一口气,目视着毛泽东。
毛泽东说:“你对形势分析得很对。我们急需要有自己的军事工程技术干部。你去告诉黄副总长,召开军队有关部门的首长会议解决问题。”
接着他又用征求意见的口气问:“陈赓,你还有兴趣办这个学院吗?我想调你到军委来工作,你的意见呢?”
陈赓大笑:“主席,去军委很好啊,不过我对办这个学院兴趣更高,我们学院今年9月1日就要开学,先请主席在百忙中为学校写个《训词》,再为学院的报纸起个名字。”
毛泽东也忍不住笑了:“好你个陈赓,算盘打得精啊,你人我要不到,我还得出点笔墨。”
“不过我现在已不常写东西了。这样吧,《训词》你弄个初稿,我修改修改。还有校办报纸,南京军事学院的叫《军学》,你们军工叫《工学》好了,就两个字,我可以写。”
学院开学后,仍然坚持“先教学,后生活”的原则,边教学、边建设,继续抢时间,赶进度,勤俭建院。
到1955年4月,5座教学大楼,巍然屹立在哈尔滨市最高点。这年还建了大礼堂、体育馆、院办公大楼和教员、学员、干部宿舍。
到1956年,院内院外,共建起了四十多万平方米的校舍,超计划完成了任务。
1956年夏,反浪费运动开始了,中央派建委副主任王世泰到哈军工检查基建方面的铺张浪费情况。
5幢教学大楼虽然是有特色的军兵种标志大屋顶,但没有琉璃瓦,造价低,质量好,又显得庄重朴素。
检查组拿工程实际项目表、价格表仔细核算,发现比原预算还节省了480万元。
王世泰
王世泰回京后对陈赓说:“你们哈军工建院规模大,花钱多,风声大,议论多,本来去军工是要找个浪费典型,想不到你们成了节约典型,还应受到表扬,介绍经验。”
这时陈赓哈哈笑起来:“你背着‘圣旨’,没有宰我,感谢不尽,还介绍什么经验?不过我要告诉你,我们有个好管家一懋之,山西人,会管家,不乱花钱。”
陈赓放心了,军事工程学院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已经形成了一大片军人城,到1957年拥有校舍60万平方米,实验室149个。
学院的基础设施犹如一块坚实可靠的基石,为培养高等军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得人才者,得天下”,陈赓深知,要办好学校,除了规模宏大的校舍外,还得有大批的优秀教授和专家学者。
建校之初,陈赓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师资力量缺乏。眼看就要招生开学了,教授调不来怎么行!
陈赓八面威风,带兵打仗百战百胜,可不能派军队把教授抓来呀。
此事火烧眉毛,却难不倒陈赓。他想方设法,从全国各地选调来一批又一批具有真才实学的教授,为哈军工组织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哈军工创办之初,陈赓常给校领导们念叨的一句治校名言是:在学校,学员是“吃饭吃菜”的,教员是“做饭做菜”的,领导是“端盘子”的。
他这个一院之长,把全校看作一盘棋,而且组建教师队伍是他最看重的一步棋,他要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
陈赓抓教师队伍的办法是:尚方宝剑加八方求援,最后广聚人才,依靠事业拴心留人。
陈赓对军事科学研究室的教授、专家十分器重,这不仅源于他向来爱护知识分子,还因为这个科学研究室是陈毅一手创办的。
1949年,陈毅率军挺进江南,注意到这片文化丰厚的土地上散落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必定是建设新中国的有用人才。
5月27日,上海市宣告解放。陈毅任上海市长。陈毅提出先建一座“庙”,把失散的教授、专家们聚到一起,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样一来,他们有个家,部队同时也有了一个人才的聚宝盆。
陈毅专门在华东军区司令部设立了军事科学研究室,汇聚了这些高级科技人才。
当时,在研究室工作的成员多为海外归国学者,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天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科学家。
此时,为了支持陈赓办学,陈毅慷慨地把研究室和盘托出,一个不少地端给了陈赓,成为陈赓办学最初的教授力量。
陈毅和陈赓在战争年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两个人都有豪爽、幽默的儒将风度。
陈毅自然要助陈赓一把。因为他1930年曾亲任红军干部学校校长,他知道办学最需要的是教员。
他毫无保留地端岀“聚宝盆”,虽然忍痛割爱,却丝毫没有犹豫。
陈毅对陈赓的评价有著名的三句话广为流传:
一曰:“陈赓像一块玻璃,从里到外都是清楚的,透明的。”二曰:“陈赓是一块磁铁,风趣幽默,能够团结大多数人一起革命。”
三曰:“陈赓是我们党的一门炮。可惜现在我们这种炮少了一些,希望能有更多的这样的炮°”
事实印证了陈毅的“三句话”,陈赓这门炮,一开“火”,就弹无虚发,相当厉害。
陈毅苦心召集来的15名教授一到陈赓手下,就成了“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陈赓依靠这些知名教授组成一个请调小组,熟悉教育界、科技界情况的教授提出可以请调人员的名单。
请调小组一开会兜情况,陈赓就亲自来听,当听到介绍有专长的高级知识分子,他就会两眼放光,当场拍板:“抓紧调来!”
然而,新中国建立之初各行各业都急需科技人才,一些名教授都是所在单位的宝贵财富。
要把他们从多年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中一下调到关外寒冷的哈尔滨去,谈何容易!单位愿意放和个人愿意去都成了难题。
陈赓请德国留学归来的弹道专家张述祖教授根据学院所需专业和请调小组的意见,提出了所要聘请的教授和专家的名单。
弹道专家张述祖
张述祖拿着那一长串的名单递给陈赓时连连咋舌:“我是写出来了,可是要把这些人调来难啊!”
“你说吧,”陈赓从上到下看着名单问:“调他们要经什么人同意?”
“地方的,军队的都有,起码要政务院副总理批,也许可能还要找周总理批……”张述祖用迟疑不定的目光看着陈赓。
陈赓也考虑到国家师资短缺,大量请调有困难,第一批先选调62名有真才实学的教授、副教授作骨干,其他的以后再调。
于是他拿着名单去找贺龙、陈毅副总理,又去找分管此项工作的习仲勋、安子文、杨秀峰等领导同志商量,经中央军委同意后,陈赓要亲自将请调教师的报告呈送周恩来总理审批。
周恩来日理万机,追踪到他的行踪不容易。上班时间找不到,陈赓就起了个大早,在总理上班前到家里去“堵”。结果把周总理堵在厕所里。
周恩来一出厕所,好生奇怪,问道:“陈赓,这么早你来做什么?”
陈赓赶紧把纸和笔递上去:“我要调几个教授,请你批一下。”
周总理说:“你等一下不行吗?”
“等一下,你就走了。”陈赓实话实说。
“你真是个急性子。”周总理看完报告后问:“你这个陈赓啊!怎么要这么多教授?一次抽调62名教授太多了,能否减少一些?”
陈赓说:“这是最低要求。不能再减,务请如数调聘。你不批,我就不走。”
周恩来看陈赓迫不及待的样子,微笑地点了点头,接过陈赓手里的笔,在报告上批示“同意”。
然后又嘱咐道:“军事学院的两名教授,我已经跟刘伯承同志说过,你再去找他一下,请他多支持。”
陈赓出了周恩来家,就直奔刘伯承家。
刘伯承闻讯迎岀来,一眼望见陈赓急匆匆的样子,故意把脸一绷问:“你的手真长,挖我的墙角来啦?”
陈赓故意喘了口大气,毕恭毕敬道:“老师长,我哪敢!”
“你的鬼心眼我还不知道?”刘伯承握住陈赓的手,“你办学院我能不支持吗?你还叫周总理给我打电话……”
实际上周恩来早就在支持着陈赓,帮助哈军工解决师资问题。因为学院上报请调教授和专家来自于高等教育部、华东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和总后勤部等许多单位。
要把教授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哈军工,相当不容易。
当时国内师资短缺,面对人才需求与人才短缺的矛盾,陈赓以非凡之举选聘人才,以博大的胸怀去发现人才,爱惜人才。他为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工程,去识才、聚才、爱才。
哈军工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保密单位,对要调进来的人员都要进行政治审查,可忙坏了保卫部门。一些政治历史有“问题”的人,都要送陈赓审定。
一天,保卫部部长又把一份名单送到陈赓面前,其中有黄德馨等3位军事教员,曾任国民党军队的少将,后起义。
陈赓说:“你们保卫部审查一下,没有其他的问题他们完全可以来当军事教员,他们都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我们要用人不疑,人尽其才嘛!”
陈赓指着数学教员俞大贞的名字问:“你打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
“她是有疑问的。”部长解释说,“按照政审条件她不合格,她有一个哥哥俞大维(时任台湾当局防务部门负责人)是台湾当局的要员,她在我们学院工作不合适。”
俞大维
陈赓问:“她本人工作表现如何?”
“工作表现认真负责,没说的。”
陈赓风趣地问;“那么我们政务院部长的妹妹能不能在我们这里工作呢?”
部长答:“当然可以!”
陈赓把手一挥:“你呀!你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你只知道她有一个哥哥是台湾国民党要员,而不知道她还有一个哥哥是黄敬同志,是我们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她没有跟那个国民党的哥哥跑到台湾,却跟这个共产党哥哥留在祖国,这不正好证明她是进步的吗?”
保卫部长满脸通红。
陈赓爱才、识才、聚才还有一股锲而不舍的精神。那时想调一个知名教授、学术带头人来哈军工可真是不容易。
别看有“尚方宝剑”,拿着调令到高等学府里调人,照样会遇上婉言拒绝。
特别是调复旦大学的数学教授卢庆骏,那可真是惊动大了。
当时正值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卢庆骏随系从浙江大学调整到复旦大学。
卢庆骏服从组织调动,但是他所在单位——复旦大学和他的老师、中国教育界泰斗、国际数学界杰出人士苏步青教授提出不同意见。
因为卢庆骏无论是在浙江大学,还是在复旦大学都是教学和学术骨干,不想放他离开是可以理解的。
再说,哈军工初建有严格的保密规定,本来校名全称叫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为了保密起见,周恩来特意删去“技术”两个字。有些情况是不能对外讲的。
苏步青
而复旦大学的校系领导,当时还不能理解一所军事工程学院为什么要调他们数学系的学术带头人,起初不同意放卢庆骏教授。
苏步青先生甚至在上海市民主党派会议上提意见说:“军事工程,就是挖工事的,指名要教数学的卢庆骏去干什么?”
陈赓万万没想到,调一个数学教授竟会惊动这么大,专程到上海拜访苏步青,向他说明:
“军事工程学院的任务是培养我军陆、海、空武器装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迫切需要各门基础课的教授专家,请苏步青给予支持。”
苏步青恍然大悟:“我这才清楚了。你早告诉我军工这么重要,我早就同意了。我还以为‘军工’是挖工事的。”
“既然这样,就调给你们吧!卢庆骏可是我的得力助手,他年富力强,数学功底厚,放他走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你们可要发挥他的作用啊!”
握手者为卢庆骏
卢庆骏调哈军工后,任数学教授会主任,对数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最后跨界研究航天事业,为研制氢氧发动机立下汗马功劳。
还有一些教授专家也类似于卢庆骏这种情况,工作离不开,指名调也不给。
几经周折,最后还是周恩来出面,问题才得以解决。他们到哈军工都发挥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有一次,陈赓走进周恩来的家门,一脸严肃认真,他把请调教授的名单放在周恩来的办公桌上。
周恩来抬头看着他说:“陈赓,你怎么又来了?上次不是说好的是最后一次了吗?”
陈赛说:“上次说的不算,这回是最后一次。这次可是学院急需要的,这些专业需要学术带头人。”
周恩来指着名单说:“你把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都调到你那儿,别人会有意见的。”
陈赓说:“这回批了,我不再找你要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