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酷爱学习,从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时代到革命战争的年代,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从未间断,即使是重病缠身、生命弥留之际仍然没有停止学习。毛泽东读书,涉猎的领域极其广泛,文、史、哲、军事、自然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1月3日上午,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毛泽东主席晚年专职图书服务管理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老干部局原局长徐中远做客人民网,以“毛泽东晚年读书生活”为主题与广大网友交流。
徐中远指出,纵观毛主席晚年的读书生活,感到毛泽东主席读书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特点:
第一大特点是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是毛泽东主席一贯的主张,也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的一大特点。毛主席晚年除了爱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历史书籍之外,还爱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著名的历史小说。毛主席对中国文学古籍也读了很多。《诗经》、《楚辞》、汉魏六朝的文章、唐、宋、元、明、清诗别裁集、《词综》、《曲选》,《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集》、《唐诗三百首》、《唐宋名家词选》等书都是毛主席爱读的。《唐宋名家词选》读过的本子就有几种,一九七四年八月二十五他已重病在身,还亲手写了“唐宋名家词选”的书名,让我帮他找这本书他还要读这书。
毛主席晚年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内容上来说,马列主义著作、哲学著作、鲁迅著作、历史著作、经济学著作、军事著作、文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技术科学著作等,他都终身爱读。从时间上来说,古代的、现代的、当代的,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他老人家都有兴趣。1974年、1975年,他还读过《化学》、《动物学》杂志,还读过李约瑟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还读杨振宁著的《基本粒子发现简史》、李政道学术理论刊物《不平常的核态》等等自然科学著作。晚年,他对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土壤学等著作都有兴趣。他不仅对中外文学名著读了又读,爱不释手,对中国的古今的笑话书、小人书等也爱读。从1974年1月1日到6月30日整整半年的时间,他老人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笑话书。例如:《古代笑话选》《历代笑话选》《笑话新选》《笑话新谈》《笑林广记》《新笑林一千种》《哈哈笑》《笑话三千篇》《幽默笑话集》《时代笑话五百首》等数十种笑话书,他都看过。70年代,《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人书,他老人家也常在茶余饭后翻阅。还有历代的字帖、名人墨迹、名家书画作品、《楹联丛话》等等,他也是爱不释手,可了又看,读了又读。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各位网友,毛泽东晚年是博览群书的。
第二个特点毛主席喜爱读的书延续时间长。 他爱读一数是长时间的手不释卷。我们服务工作过程当中知道,毛主席爱读《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从1920年他第一次读了《共产党宣言》以后,一直到1976年,在后来的56年里他不知道反复读过多少次,一直到晚年还在读大字本的《共产党宣言》。他在逝世的时候,1976年9月9号去世的时候,他身边就放有好几本《共产党宣言》,一本是大字线装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小字本,是延安时期出版的小字本的《共产党宣言》,还有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除了《共产党宣言》,还有《鲁迅全集》,也是毛主席爱读的。1938年上海出的《鲁迅全集》送到了延安之后,毛主席读到,一直到1975年,毛主席还手不释卷地读这本《鲁迅全集》。后来大字本印出来以后,他还反复地看大字本《鲁迅全集》。一本《鲁迅全集》他读了近40年左右的时间。还有《二十四史》,就是清代乾隆武英殿版的大字线装本《二十四史》,毛主席从1952年得到这本书之后,一直读到1976年,前后24年读,手不释卷。许多《二十四史》的人物传记部分,是他老人家最爱读的,许多的传记,他在阅读中还十分用心作了标点、断句,划了着重线和作了多种不同的标记,许多地方都写有批注文字。其中的《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都读过多遍。直到他老人家生命的最后两年,还读《晋书》,用颤抖的手在《晋书》好几册的封面上用红笔写上:“一九七五年、八月再阅”、“一九七五,九月再阅”。1975年,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他老人家还手不释卷地读《晋书》。他不仅自己读,还把自己觉得内容比较有意义的送给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阅读。胡耀邦同志曾翻看毛主席批划阅读过的《二十四史》时,他充满深情地说:“毛主席啊,毛主席,谁也没有你老人家读中国历史读得多啊!”这是胡耀邦同志对毛主席读《二十四史》的一个很有感触的话。
毛主席除了读《二十四史》,其他的各种稗官野史、历史小说,他也爱读。从1952年到1976年9月9日他老人家逝世至,前后系统延续读了二十四年,手不释卷。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小说,毛主席在年轻的时候就很爱读古典小说,到了晚年生命里,还一次一次反反复复读这些古典小说,他自己讲,《红楼梦》至少读五遍才有发言权。实际上像《红楼梦》等这些中国古典历史小说,他老人家不知读了多少遍,在上面做了很多的圈划,还做了很多的批注。这是毛主席读书的第二个特点,他喜爱的书,连续时间长。
第三个特点,不动笔墨不看书。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源自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教诲。徐老师曾经跟他们讲的他自己一个实际做法,徐特立老师强调过“好脑筋不如乱笔头”,这是不动笔墨不看书。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毛泽东在百孔千疮、百废待兴、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之余,仍然挤时间努力研读马列著作,写了不少批注。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经出现了一种否定商品生产的极“左”观点,为了从理论上提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说服持这种观点的人,毛主席下功夫钻研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这本书,毛主席读了多遍,经他批注的就有4个本子。毛泽东的批注,都是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否定商品经济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作较深入探讨。
此外,毛泽东还读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做了很多批注。此外,毛主席还挤出很多时间读哲学书籍,写了不少批语。1963年读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三册)时,对该书关于华严宗思想的分析写了近百字批注。该书认为,华严宗承认个别与一般的内在联系,总算有一点辩证法观点。但华严宗又唯心地夸大、吹胀了个别与一般的联系,把这种联系绝对化,甚至抹煞个别的存在。毛泽东在读这段话的时候,在这段话旁边写了一批注:“何其正确”,就是很赞赏这句话,他还写了批注:“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岂非自相矛盾”。还有李达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在这本书写了近300字的批语,表达了他对唯物辩证法体系的看法。
刚才前面说到的《二十四史》,毛主席生前不知反复读过多少遍,许多册的封面和其他的一些地方都磨破了,许多页上还有毛主席当年看书时留下的种种痕迹。50年代毛泽东读这部史书,60年代还不停地翻阅。1969年6月,毛泽东出差到了武昌,深夜里还不倦地再读《南士》书中的“陈庆之传”,到了1975年8月、1975年9月还继续读《二十四史》当中的《晋书》,刚才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几十年里,毛泽东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用笔在书上画上竖线、横路线曲线、斜线、三角、方框、问号和圈、点勾、叉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了许多批语。许多书,反复读了很多遍,勾画了很多很多,这些笔记、批注、批画是毛泽东读书时头脑的一种活动,思考的真实记录,也是他和作者思想认识、观点、想法、看法、感情的互动与交流。毛主席读书的时候,身边、手边不能没有笔,年轻时、延安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多用的是毛笔,后来逐渐地改用铅笔,包括黑铅笔、红铅笔、蓝铅笔、粗黑铅笔、粗红铅笔等等。最后几年大部分用的都是粗的黑铅笔或者红铅笔,在书上圈圈画画,或者写上批注文字。
在毛主席身边服务工作过的同志都知道,他卧室床头桌上、办公桌上、卧室外间会客室的茶几上到处总是习惯放着由服务工作人员削好的铅笔,各种各样颜色的铅笔。
我们从图书服务工作当中感到《二十四史》是毛泽东晚年读的辫数最多、批注最多的一部史书。一共有15种史,一共做了198条,3583个批注,批注的文字,一条最少的是2个字,最多的一条写了914个字,大部分批注一条都是十来个字到三四十个字左右。三是批画、圈点,各种符号很多,各种各样的符号,有时候布满了全书,比比皆是,这是毛主席晚年读书的第三个特点。
第四个特点,密切联系实际。毛主席读书都是密切联系实际读书,他在读书过程当中,将所读书上的内容与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与党的建设的实际,与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实际,自然科学实际等等,与读书人自己的工作实际、思想实际、理想信念实际、情感实际等等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读书时读书人自己头脑里所想、所思、所动等等都写下来,记下来,表达出来。这种所思、所想、所写、所记、所表达的,仿佛是读书人在与书的作者或书上的人物包括历史人物、现代人物、死人、活人等面对面的交流、交谈、讨论。对作者的话、书上人物的话及其政治主张和思想、认识、观点、过去的事、书上的记载等全部文字,毛主席都是用心用脑,用心思考,有感即发,有想就批,有话即写。赞成就表示赞成,不赞成就表示不赞成,有疑问就提出疑问,有反对就提出反对。总之,随读随想,随想随记,实想实记,怎么想就怎么批、怎么注就怎么记。
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是密切联系实际,一直到晚年的时候,毛泽东读《二十四史》都是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实际是毛主席读书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他最重要的一个读书方法。我在《毛泽东读书十法》新书里面介绍了毛泽东读书的十种方法,其中第一条就是毛泽东密切联系群众读书。
第五个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读、重点部分反反复复读。从毛泽东晚年读书实践的具体来看,“选择”的书,一般都是他有兴趣、爱读的”对自己有启发和教育作用的书。”“选择”的书,不一定是“重点”的书,“重点”的书一般都寓于“选择”的数只中。选择”的书肯定是要读的,“重点”的书是反反复复读的,有的一读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一般作为重点的书,毛泽东读得多、下功夫多,批注的多,圈画的多。“选择”的环节是不能缺少的。“选择”这个方法,可以读更多的书,可以拓宽思路,可以拓宽读书的范围,在这个选择的过程当中,寻求大多数的重点,“选择”是读书的开始,“重点”是读书的延续。没有“选择”就没有“重点”,有“选择”地读书是重要的,“重点”读书更重要。如果说选择的读书是一般的层次,重点的读书,对毛主席来说就是更高的层次。
毛泽东在几十年的读书长河中,有选择地读书,有重点的读书,重点的书反反复复地读,这是毛泽东一直是这样做的。
关于选择的读书和重点读书的事例是很多的,毛泽东生前读选择的书和重点的书,往往是交错进行的。读读选择的书,又读读重点的书,重点的书读久了、读累了,又读读选择的书,选择的书读多了,读累了,读倦了,又读读重点的书。正如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一段话,人的脑子这么大,功能就这么复杂,感觉、思维、视听一定也是各有分工的,我看文件累了换换纸笔,政治累了看看文艺小说,看诗词累了看看自然科学,看文字累了看看小人书,这样达到调节大脑的目的。
上面说到的毛主席晚年读武英殿板的大字现状本《二十四史》,毛泽东是通读过的,他读得多、批注得多、批画得多,许多人物传记的书,读了五六个以上,还有《南史》、《新唐书》、《后汉书》等等,这里面的人物传记,都是他晚年读书的重点部分。
第六个特点是读书的视角多。读书的视角多,“多视角”的读书,就是从多个不同的视角读同一部书、同一种书、同一本书的读书方法,我们在服务过程当中知道,毛主席读书,有一些书一读就是几十年,例如《共产党宣言》、《二十四史》、鲁迅著作,里面很多哲学方面的书,还有各种《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小说等等,这些书是从不同视角读,几十年读而不厌,因为每次的读书他有不同的视角读,视角多,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收获,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收获,读起来就一读就愿意读。
就拿《二十四史》这部书来说《二十四史》是史书,从历史角度去读,这是毫无疑义的,毛泽东在读的过程中,还能从政治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政策和策略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战略和战术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外交的视角去读《二十四史》,从组织工作选人用人的视角去读,从生产生活的视角去读,从民族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视角去读,等等,这是不同的视角,他会有不同的收获。所以,他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读而不累、读而不倦,越读越爱读。
我们在服务工作实践中感觉到,书是同一部书,人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视角去读,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效果。在读书过程中,常常变换变换视角,变换变换方法,这样读起来新颖,读起来有新意,读起来有兴趣,读起来有新的成效,有新的爱读,所以就会越读越爱读,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有劲头,越读越有成效,这是毛泽东晚年读书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要启示。
第七个特点,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书放在一起对照着读,对比着读,研究着读。所谓对照着读、对比着读、研究着读,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常常将同一个内容的不同作者、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注释、不同评说的书,或者将同一类文体的书,如历史和小说等等,不同作者的书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放在一起、在身边,对照着看,对比着读,研究着读。看看这一种,又读读那一中,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方法、立场进行分析,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看法。
我们在服务工作中知道,毛主席晚年读《二十四史》的时候,常常把《前汉书》和《后汉书》放在一起读。看了《前汉书》,又看了《后汉书》,读读《前汉书》,又读《后汉书》,把这两种书对照看,对比着读。对《前汉书》中记载的西汉一朝的史籍、史实、人物、评价等等内容文化,在阅读中进行比较,他反复读了这两种书之后,他写来这样一种批注:“《后汉书》写的不坏,许多篇章,胜于《前汉书》。”
在晚年读书当中,他有时候还把《二十四史》当中的《南史》和《北史》对照看,对比着读。他说:“《南史士》和《北史》的作者是倾向统一的,他的父亲李大师也是搞历史的,也是这种观点。这父子俩的观点,在李延寿写的《序传》中也说得十分明白。他还说:“《南士》、《北史》的作者李延寿有倾向统一的思想,比《旧唐书》更好些。
第八个特点,人走到哪里,把要读的、爱读的、正读的书带到哪里。在火车上,在飞机上,去外地视察工作,参加会议,去杭州、去长沙、去武汉、去庐山等等这些地方,都要把自己身边重要的书、正在读的书,统统都要带上,带上就是十几个木箱,带到外地去以后,还要和北京摆放的形式一样,床上摆什么书,会客室摆什么书,茶几上摆什么书等等,他看过的书,基本上北京能看,在外地还接着看,这是他走到哪里都是把这些书带到那里,和北京一样的看书。
第九个特点,独立思考不死读书,不尽信书。不是书上怎么说,他就怎么信。毛泽东在读书过程当中,对书上所写的、所说的人和事、人物这些言论和阐述的道理和阐述的道理、所记述的史实、史迹、史例、史故、史论、史评,等等,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去对待、去研究,用自己的大脑去辩证地思考,从不人云亦云,从不书上怎么写、怎么说,他自己就怎么信、怎么说。他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里说的书,是指《书经》。毛泽东把它推而广之,及于其他,就是说,不要迷信书本,读书不要盲从,要独立思考。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
第十个特点,挤时间,下苦功,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在1938年8月22日,在延安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说你活到一百岁,人家替你做寿,你还是不可能说:“我已经学完了”。因为你再活一天,就能再学一天。你死了,你还是没有学完,而由你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再继续学下去。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就说过:“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行的,要想一个法子,叫“挤”,用挤来对付忙。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服了,这就是木匠师傅向木头一挤,木头就让了步,才成功的。自从木头让步以来,多少木头顶上钉子、把看不见的纤维细孔,挤出这样的大的窟窿来,可见挤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现在工作忙得很,也可以让它让让步,就用“挤”的法子,在每天工作、吃饭、休息中间、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把工作向两方面挤一挤,一个往上一个往下,一定可以挤出两个小时来学习。
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钻,如木匠师傅钻木头一样的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毛泽东还说,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毛泽东是这样讲的,实际上是毛泽东自己读书的一种实践的体会,他读书的实践,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挤出来的、钻出来的。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夫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