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這個中國現代史最重要的名詞之一早在1919年5月便出現了。
“五四運動”之後不久,出版于1919年5月26日的《每周評論》雜志(第23期)上,刊出了一篇署名“毅”的文章,題目即為《五四運動的精神》︰“什麼叫做‘五四運動’呢?民國八年五月四日北京學生幾千人,因山東問題失敗,在政府高壓的底下,居然列隊示威,作正當民意的表示。這是中國學生的創舉,是中國教育界的創舉,也是中國國民的創舉。大家不可忘了!”
接下來,文章認為︰“這次運動里有三種真精神,可以關系中國民族的存亡。第一,這次運動是學生犧牲的精神……一班學生奮空拳,揚白手,和黑暗勢力相斗……這樣的犧牲精神不磨滅,真是再造中國的元素。第二,是社會的裁制的精神……這次學生雖然沒有把他們(賣國賊)一個一個的打死,但是把他們在社會上的偶像打破了!以後的社會裁制更要多哩!第三,是民族自決的精神。……這次學生不問政府,直接向公使團表示,是中國民族對外自決的第一聲。不求政府,直接懲辦賣國賊,是隊內自決的第一聲。”
此文發表于該活動還未取得具體成果的22天後,文章直接提出了“五四運動”的名稱,並對名稱的內容加以闡釋。這樣就給了這次運動一個長久而影響深遠的命名。
這位署名“毅”的作者,同是《每周評論》參與者和作者的胡適也“不記得是誰的筆名了”。不過從其老辣的文筆、高度的概括力來看,一定是《每周評論》編輯中的一位。他們主要者為︰陳獨秀、李大釗、高一涵、高承元、張申府、周作人……即使因為“五四運動”這個名稱,我們也應當記住他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