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玉兰花开时,我们怀念她——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农村里走出的省委书记……
2022-05-12 10:00:53
来源:红果记忆
作者:红果记忆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3月末,
走在石家庄街头,
双眼不经意间便会被玉兰花点亮,
那枝头涌出的千万朵的白,
像春风吹来的一树树的雪,
在蓝天下摇曳生姿,
在阳光中香气浮动。

石家庄东南150公里,
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
玉兰花也正开得热烈。
这个村庄,格外喜欢玉兰,
不但种了很多玉兰树,
还修了玉兰路,
建了玉兰学校、
玉兰小区、玉兰公园,
以及“吕玉兰纪念馆”。

2022年春天,吕玉兰纪念馆的玉兰花如期绽放

吕玉兰,
1940年2月6日出生于东留善固村。
母亲喜欢洁白芳香的玉兰花,
就给她起名“玉兰”。

15岁,她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
18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岁,任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
25岁,荣获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29岁起,连续三届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31岁,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37岁,任中共河北省委书记;
后又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
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等职。

从带领群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
把“穷沙窝”变成
林茂粮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身居领导岗位,用新的方式
继续为建设国家作贡献,
不论在什么岗位,
不管在哪里工作,
吕玉兰始终不改质朴本色、赤子情怀,
一如她曾经写在笔记本上的话:
“参加劳动不能忘,
艰苦朴素最高尚,
全心全意为人民,
保持本色第一桩。”
她用一生的忠诚和奋斗,
谱写了宝贵的“吕玉兰精神”:
爱国为民、
艰苦创业、
求真务实、
无私奉献。
直到今天,这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依然有赓续传承、发扬光大的现实意义。

01“说一千,道一万,  不如带头干!”

吕玉兰的出生地东留善固村,
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沙窝”。
玉兰三四岁时,
就经常跟父亲下地;
日军来“扫荡”时,
被父母抱着四处躲避;
不到十岁,
耕地、播种等农活儿就全会做了。
父亲跟她说:
家里上无兄下无弟,
玉兰要学花木兰,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
直到11岁,
吕玉兰才上了小学。

1955年7月,
15岁的吕玉兰从高小毕业,
决定响应国家“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
回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一年的秋天,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
东留善固村也开始搞农业合作社。
由于吕玉兰有文化、有理想,
热心肠,有干劲,
被破格推选为“新立”合作社副社长,
10月,因原社长被免职,
她又被提拔为社长。
于是,她成为
新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

年轻时的吕玉兰

这不仅是她人生的重大转折,
也是她走上领导岗位的起点。
自此,吕玉兰不负重托,
带领乡亲们互助合作,
努力发展生产,深翻土地,改良土壤,
养鸡、养猪、喂羊,广积农家肥,
多业并举,干得热火朝天。

吕玉兰和社员们一块儿拉犁,深翻土地
1956年春,吕玉兰被选为
下堡寺区张三寨高级农业合作社副社长,
5月,又兼任了张三寨乡副乡长。
职务的提升,使吕玉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也更大了。

东留善固村北的上千亩沙荒地,
是制约该村农业发展的症结。
只有彻底治理、改造这片沙荒地,
才能拔除穷根儿。
吕玉兰听说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
但苦于没钱买树苗,
于是组织村里七八个姑娘,
蹬梯子爬墙头采榆钱,折杨树枝,
最终育成了4亩榆树苗,2亩杨树苗。

吕玉兰和妇女造林队队员们一起采树种育树苗

吕玉兰和妇女造林队队员们为树苗除草施肥

吕玉兰为沙滩上新栽的小树苗浇水

秋末,吕玉兰和村里40多名妇女
组成“妇女造林队”,起早贪黑,
顶风冒沙战斗在沙荒地上。
饿了,啃几口窝头;
渴了,喝几口凉水。
肆虐的风沙盖不过她们战天斗地的吼声,
无情的冰霜撼不动她们改天换地的豪情!

吕玉兰忙着植树造林,
一连十多天顾不上梳头洗脸,满身尘土。
凛冽的北风无情地刮着,
她的眼被刮红了,手冻裂了。
有人叫她“红眼老马猴”,
还有人叫她“土地奶奶”,
她听了嘿嘿一笑:
“不管是个啥,
只要能把树栽起来就行。”

一天、两天,时间一长,
她脚上生了冻疮,
流出了黄水,
湿透了袜子,
袜子又和鞋黏在了一起,
一动弹就疼得钻心。
有一天,母亲发现她睡觉没脱鞋,
就想帮她把鞋脱下来,
刚一使劲儿,就把她疼醒了。
母亲心疼她,拦着她不让再下地。
她却说:“娘,脚冻了不要紧,
过几天还可以治;
地冻了,栽不了树,
就得等下一年了。”
就是凭着这股干劲儿,到1959年,
吕玉兰和同伴们共栽下11万棵树。
这些树像一道绿色屏障,挡住了风沙,
实现了东留善固几代人的绿化治沙梦。

治住风沙后,
吕玉兰又把目光转向农田基本建设,
决心变旱地为水地,变薄地为肥田。
她这样鼓舞大伙儿:
“咱们做梦都想着
早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在哪儿?就在咱们手中!
不靠天,不靠地,只能靠咱们自个儿,
靠咱们自个儿的双手。”

三夏大忙,为了抢收麦子,
她吃住在打麦场,
几天几夜顾不得洗脸梳头,
头上竟长出了麦苗——
掉在她头发里的麦粒,
在汗水的浸泡下发了芽。

吕玉兰和社员们一起打井

1961年初春的一天,
村东的卫西干渠突然决口,
冰水直往麦田里灌。
几个社员站在渠堤上,不知所措。
急忙赶来的玉兰看到大片麦田被淹,
顾不得脱衣解鞋,“扑通”一声,
就跳进了齐腰深的冰水里。
吕玉兰的举动,
带动了在场的20多名社员,
大家纷纷跳入水中,
手挽手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人墙。
后续赶来的社员们
用麦秸、树枝等全力封堵决口。
天快黑时,决口终于堵住了。
吕玉兰在冰水里,
足足坚持了两个多小时,
鞋子也不知道冲到哪儿了。
她上得岸来,光着双脚,跑回家中,
躺在炕上盖上两层棉被还瑟瑟发抖。
由于正在生理期,她受了风寒,
一下子病倒了,在炕上躺了好几个月。
社员们动情地说:
“吕玉兰为了集体的利益,
连命都豁出去了。”

一个姑娘家,何苦这样拼命?
吕玉兰在笔记本上吐露了心思:
“做领导工作,实干省很多劲,
实干是最省力的领导。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

英姿焕发的吕玉兰和东留善固“妇女造林队”队员们

时代造英雄,
吕玉兰怀着建功时代的理想,
一心扑在集体上,
竭尽全力带领群众搞建设、促生产。
1956年3月,
她首获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1958年、1959年、1962年和1963年,
她四次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
1960年,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65年,临西县划归河北省管辖后,
她又荣获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

02“宁当一辈子的大傻子,不当一天小精人”

经过十几年的奋战,
东留善固村植树固沙,
治理荒滩的任务告一段落。
但该村发展道路上还横着个拦路虎——
地貌不平,地形复杂,
既不利于灌溉,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1968年,吕玉兰当选为临西县革委会常委,
她的干劲儿更大了,决心向土地宣战,
削平土山,填平壕沟,
让地处冀南平原的东留善固
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原。

连续三年平整土地大会战,
都是利用冬闲时期干的。
男女老少齐上阵,
天寒地冻战犹酣,
推车的、挑担的、铲土的,
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顶着星星上工,
披着月亮回家,
是吕玉兰带领乡亲们
实干、巧干、拼命干的真实写照。
鞋蹬破了,手磨出了血,
玉兰一声不吭接着干。
那时,什么待遇、报酬统统没有,
靠的就是彻底改变家乡面貌的豪情壮志!

吕玉兰和东留善固的干部社员们一起平整土地

几年下来,全村平整土地4000亩,
填平了17条大沟,动土50多万立方米;
开挖渠道15条,长达30多公里;
建起2座小型扬水站;
打深管机井40眼;
集各种农家肥1万多立方米,
基本实现了农业水利化和大地园田化。
这是吕玉兰和那一代人,
留给子孙后辈的珍贵基业。

如今在临西县,
还流传着吕玉兰“赤脚开会”的故事。
一年夏天,她正和社员们一块儿压绿肥,
忽然接到了区委的紧急通知,
让她马上到县里开会。
她回到家,没顾上换衣服,
就急急忙忙骑上自行车出发了。
路上,她那双旧布鞋掉了鞋底,
索性光着脚蹬。
在县委礼堂门口,
警卫人员挡住了她:“你找谁?”
玉兰回答:“俺是来参加会议的。”
警卫人员看了看她,
只见她头发乱蓬蓬的,
身上沾着许多泥点子,
卷着裤腿,脚上还带着泥巴,
有些不信,又问:“你带介绍信了吗?”
“俺接到区委的通知就来了,什么也没带。”
“没有信,不让进。”
玉兰正要再作解释,
刚巧有位会场工作人员从礼堂里走出来,
看见玉兰,就说:
“你怎么才来?就缺你这一名代表了!”
这时,警卫人员才知道,
原来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姑娘,
就是远近闻名的最年轻的
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吕玉兰。

吕玉兰在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吕玉兰到县里开会不是件容易事儿。
住,没有像样的招待所;
吃,要自己带粮票、钱款,
买高粱面、玉米面做的窝窝头;
行,没有车接车送,
只能自己买票挤公共汽车,
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前往。

吕玉兰在一次开会途中

为了凑开会的路费,
她先后卖了家里的几十斤鸡蛋,
还卖过3窝小猪,
两只小羊。
父母给她起了个“雅号”,
叫“赔本干部”。

吕玉兰在看护农业合作社养的鸡

吕玉兰带领社员们干事创业,
得到村里多数人的好评和称赞,
但也有人讽刺她是“傻玉兰”“傻妮子”。
邻居大嫂劝说吕玉兰:
“你上没哥,下没弟,
过几年说个婆家就嫁到外村去了,
你现在没日没夜地拼命,为谁打乾坤?”
吕玉兰说:“白求恩来中国革命,
董存瑞、黄继光流血牺牲,
他们又是为谁打乾坤?
俺植树造林是为革命打乾坤,
为集体打乾坤,为社会主义打乾坤。”

1966年6月14日,
《河北日报》最先在头版头条刊登了
吕玉兰的人生体会文章《十个为什么?》。
十个“为什么”分别是:
一、为什么有人说我“傻”,怎样看待“精”和“傻”?
二、为什么我把革命当作终身大事?
三、为什么越挨斗我干得越欢?
四、为什么我当干部不觉得“赔本”?
五、为什么越怕出事越出事?
六、为什么我不怕得罪人?
七、为什么我团结人不怕“吃碰”?
八、我为什么带头实干?
九、为什么我不讲“人情”?
十、为什么我一个心眼地突出政治?

6月16日,新华社全文播发。
接着,《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报刊,
《南方日报》《山西日报》等各地报纸纷纷转载,
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精与傻”的大讨论。

1966年6月14日,《河北日报》刊登吕玉兰《十个为什么?》一文

吕玉兰在文章里写道:
“我不会损公肥私,
不会投机取巧,
不会打自己的小算盘,
要说这就是‘傻’,我就算‘傻’。
可是,我对党、对国家、对集体,
是费脑子的,一个心眼拼命干,
要说这是傻,我不答应。
傻不傻,那要看你算什么账!
宁当一辈子的大傻子,
不当一天小精人。”

对于当“赔本干部”,她又写道:
“当干部就得把心放在‘公’字上,
不能把职务看成是特权,
不能‘一人当干部,全家沾光’。
有人说:‘咳!当干部没落头。’
我不理解这话。
我们天天说为人民服务,
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
其实当干部赔本的思想,说穿了,
就是因为有找‘落头’的思想作怪。”
这些文字,至今读来,
仍振聋发聩。

03“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1969年,29岁的吕玉兰
出席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选中共中央委员,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69年4月24日,在党的九大上,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吕玉兰

1970年3月,
她任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6月24日到28日,
她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员,
访问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这是她第一次出国访问。
代表团回到北京时,
周恩来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
周恩来向朝鲜代表团介绍了吕玉兰:
“这是河北的吕玉兰,
中国代表团团员,
刚从朝鲜回来。
她是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
15岁当社长,20岁做支部书记,
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把一个穷沙窝改变成林茂粮丰的东留善固。
吕玉兰同志是我们中央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她是晚婚的代表。”
周恩来又面向玉兰问:“有男朋友了没有?”
玉兰回答说:“没有。”
周恩来说:“玉兰子,有了男朋友,
可别忘了告诉我,
可别忘了叫吃喜糖。”

1972年10月,
吕玉兰率中国青年代表团,
应邀前往阿尔巴尼亚,
参加阿劳动青年联盟第六次代表大会。

吕玉兰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阿尔巴尼亚

11月23日夜,周恩来总理在北京饭店
接见了刚刚率团归来的吕玉兰一行,
听说临西县很多村粮食产量不如东留善固,
于是提出了“争取临西县
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要求。
1971年,吕玉兰任中共临西县委书记。
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要求,
既是对这位年轻县委书记的鼓励和鞭策,
也是对她的重要考验。

临西县开展水利施工,千军万马,声势浩大

吕玉兰回到临西后,
立即召开县委、县革委“双常委”会议,
研究部署,规划方案,随即在全县
掀起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大会战。
首先从改变农田水利建设入手,
先后挖了6条从卫运河引水的干渠,
实现了百分之八十的土地能灌溉;
修建了一座大型排灌站,
三年打井5000眼,
实现全县57万亩耕地水浇全覆盖。
为彻底解决农业肥料的问题,
临西县排除万难
争取上马了年产5000吨的氮肥厂,
为促进全县农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吕玉兰向全国各地到东留善固参观学习的人们介绍情况

为转变干部作风,
发挥各级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吕玉兰提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县乡两级干部除留下必要的值班人员外,
全部下到生产第一线,
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吕玉兰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

针对少数干部“身子在点心不在点”,
她要求干部,“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
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
使扎扎实实下基层成为临西县干部的风气。
这一做法,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
随后在全国推广。

197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历经三年艰苦奋斗,
临西县发生巨大变化。
1975年同1972年相比,
粮食总产增长了百分之29,
棉花总产增长了百分之17,
油料总产增长了百分之36,
林地面积增长了百分之50,
果品产量增长了百分之223;
农业总产值从8862万元
增长到1.1亿元,增长了百分之25;
农村经济总收入从1045万元
增长到2169万元,增长了百分之41。
与此同时,工业、交通运输、邮电、
电力、城乡建设、政法、文教卫生等事业,
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周恩来总理嘱托吕玉兰开展的
临西县3年实现东留善固化活动,
终于取得了胜利。

面对经过辛勤劳动获得的大丰收,吕玉兰的心情多么喜悦

04“凡是集体的东西,咱一点也不能沾”

1971年5月,
吕玉兰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
1977年4月,
她又担任河北省委书记。
她尊重老同志,团结新同志,
坚定维护省委的权威,
除了协助省委主要领导
出色完成自己分管的工作外,
还主动承担省委的急、难工作,
表现出勇于担当的一面。

20世纪70年代,当了省委书记的吕玉兰,回东留善固村商量工作仍然席地开会,与村干部平起平坐

据《中共河北省委大事记》记载,
吕玉兰抓过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和保定地区的工作,
但主要精力还是抓农业。

时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说:
“玉兰工作做得不少,
各方面都干得挺好,
没误过任何事”。

1975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右一)到河北农村调研,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左一)和吕玉兰与他在一起商讨“三农”问题

20世纪80年代
曾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金明说:
“玉兰这个人很朴实,很实在,
工作和学习都很努力,
是个很好的同志。
她在省委工作期间,
没有犯过错误,不用说大错误,
甚至连小错误也没犯过。”

和乡亲们谈笑风生的吕玉兰

吕玉兰始终把廉洁奉公作为从政的准则,
她曾说:“凡是集体的东西,
咱一点也不能沾!”
1974年10月3日,
吕玉兰同新华社记者江山结婚。
当时她到省委上班,
但户口还在东留善固村,
生产队每天给她记一个工,
省委每月发放40元生活补贴。
因为工分要到年底才能结算,
实际上每月就靠40元钱支撑着生活。
省委主要领导考虑到吕玉兰的
特殊情况和家庭实际困难,
提出每年再给她200元救济,
但玉兰坚决不要。
有一年春节前,
秘书冀平送到家100元钱,
说是省委给的补贴,
并告知所有拿工分加补贴的干部都有,
但她还是退回去了。

别人都是千方百计换大房子,
可吕玉兰主动放弃省委分配的高干楼,
住到省政府普通住宅楼里。
工作之余,她在小院里种各种蔬菜,
一方面保持劳动本色,
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买菜支出。

节假日,吕玉兰在家中小院劳动

她怀大女儿时,丈夫有时买回带鱼,
她会埋怨:“买这个干啥,挺贵的!
多吃点蔬菜就行了,俺就喜欢吃菜。”
怀二女儿时,她想喝点橘子汁,没钱买,
公公来石家庄看望她时买了一瓶,
她只轻轻地在瓶口舔了一下,
便把橘子汁留给大女儿喝了。

吕玉兰在政治生涯中前后有4次沉浮。
第一次是1960年“整风整社”运动中,
她受到批斗和审查。
第二次是1964年冬的“四清”中,
她再次受到审查。
第三次是1967年上半年,
她挨斗挨批,几乎被害死。
第四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
她被人告发有“八大问题”,
被免去省级领导职务,
受审查3年多。

身为省级领导的吕玉兰,仍喜欢下地劳动

1981年9月,
吕玉兰被任命为正定县委副书记。
到正定后,她很快融入县委班子,
分管多种经营工作。
正定是个农业大县,也是个征购大县,
每年上交7600万斤征购粮,
人民压力很大。
吕玉兰到正定后,
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主张如实向上级反映正定的真实情况。
鉴于她正处在被免职、降职的特殊时期,
县委几个主要领导都劝她别冒这个风险。
但她坚持实事求是,
以汇报工作的方式,
向党中央写了一封信,
反映了正定高产穷县的情况。
不久,中央将她的来信批转给河北省,
使正定1982年的粮食征购任务
由原来的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
使正定农民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加快了全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使全县驶入了农民致富的快车道。

到正定县委工作后,吕玉兰坚持参加生产劳动

作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
1983年,正定县开始酝酿发展旅游业。
恰逢中央电视台筹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
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
正定县把这个项目拉了过来。
原计划用几十万元置起假景,
拍完也就了事了。
时任正定县委书记习近平考虑得长远,
认为应借此机会建成实景,
为正定县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
推动旅游业发展。
但这需要增加投资300多万元,
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少干部因为思想不够解放,
担心投资难以收回,对此心存疑虑。

吕玉兰在正定“荣国府”,看望在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演职人员

这时,恰逢吕玉兰从河北农业大学学习回来,
她全力支持习近平同志的意见,
积极说服持不同意见的同志。
在吕玉兰的支持下,
正定县委很快作出了
兴建“荣国府”和常山公园的决定,
为正定县旅游事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05 今生最美的相见,就是等你在春天

1987年,担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时,
吕玉兰收到了省纪检委关于她
“八大问题”的调查结论,
全部推翻了“八大问题”,
还她以清白。
她拿着这份决定,念了又念,
先是笑,继而哭,口中反复念叨:
“党的实事求是的政策,
又一次在俺身上落实了。”
于是,她更加卖力地工作,
下基层、抓调研、
外出学习、职工座谈,
平时在办公室上班,
节假日在家里办公……

从1985年起担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的吕玉兰,经常到田间地头指导生产

1990年4月初,因积劳成疾,
吕玉兰患脑血管痉挛,住院接受治疗。
6月,病情刚有一些好转,
她就坚持要求出院,重新投入工作。
12月27日,
她再次累倒,被送进了医院,
被确诊为脑血栓。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
她病情好转后出院。

1993 年春天,
又是一年玉兰花盛开的季节,
因脑血栓、心肌梗死等病复发,
吕玉兰再次住院。
医护人员连续抢救9天9夜,
但病情一直不见起色。
3月31日凌晨,
吕玉兰离开了这个她深深爱着的世界。
那年,她刚刚53岁。

追悼会举行那天,
3000多人从各地赶来为她送行。
她的骨灰安放到双凤山革命陵园时,
狂风呜咽,卷起片片树叶,
在空中飘舞,如雨似泪。
次日,《河北日报》报道了这场告别,
题目是——《长风万里送玉兰》!

1993年4月9日,吕玉兰同志追悼会在石家庄举行,各地干部群众自发前来与她告别

她的丈夫江山后来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如今回想起来,
我们婚姻生活最甜蜜的阶段是在两头。
前头是新婚蜜月,
后头是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
我就整天整夜陪着你,
我们也才第一次拥有了
每日每时厮守在一起的二人世界。
玉兰,你虽然离开了我们,
但你的身影却无处不在。
这给了我和孩子多么巨大的安慰啊!
玉兰花香,香满人间。
今生最美的相见,
就是等你在春天……”

吕玉兰,
一个冀南平原上的普通农村姑娘,
靠着脚踏实地的奋斗,
逐步成长为中国著名的女劳模、
年轻的女省委书记。
她的年轮,已经刻印在
20世纪50至80年代的中国史册上。
其中,既有党和人民对她的辛勤培育,
也有变幻莫测的社会风云对她的锤炼印记,
更有她自己奋斗不息的人生轨迹。

吕玉兰和东留善固的干部社员们迎着朝阳下地劳动

这方方面面汇聚到一起,
不断熔铸着她的优秀思想品质,
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吕玉兰精神”:
爱国为民、
艰苦创业、
求真务实、
无私奉献。
2019年,国家授予吕玉兰
“最美奋斗者”称号,
这是对她无私奉献的一生最好的注解。

2008年3月,
吕玉兰纪念馆和玉兰公园
在东留善固村落成。
如今,传承和弘扬“吕玉兰精神”
成为临西县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追求。
昔日远近闻名的“穷沙窝”,
今天更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在冀南平原上熠熠生辉。
斯人已去,
但音容宛在,
精神长存!

吕玉兰纪念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走近江山老师 感悟“玉兰精神”(组图)
·下一篇:无
·吕玉兰活在人民心里
·燕庐春早(组图)
·朱冬生:为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应约为《纵横》杂志写作长篇纪念文章《刘瑞龙回忆淮海战
·特稿:为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应约为《纵横》杂志写作长篇纪念文章《刘瑞龙回忆淮海战役
·七律·参观吕玉兰纪念馆有感(新韵八寒)
·玉兰赞(外一首)
·玉兰大姐,我在异国他乡呼唤您
·中秋纪念习仲勋——纪念习仲勋百年诞辰纪念文章
·马栏赞歌——习仲勋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章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