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20年4月20日电(吕继光)
1965年3月27日国务院行政区划调整后,决定把临清县运河以西,划归河北,成立临西县。于是原隶属于山东省劳模吕玉兰的家乡下堡寺专区,是临西县下辖一个专区。因此,省级劳模吕玉兰的先进典型事迹,也随之转入河北省。所以,1965年9月24日,河北省负责水利农业农村工作的副书记副省长闫达开来东留善固视察。对吕玉兰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闫达开书记这次东留善固之行,肯定了吕玉兰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成绩。同时确定了吕玉兰作为河北省农业农村,基层工作先进典型的代表,带领东留善固广大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大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师范作用。并继续加以培养支持。
于是,由河北省作协主席田间带队的作家创作组,河北日报社等省、市、县三级宣传报道作家,记者在1966年初,纷纷来到东留善固采访报道,深入体验生活。写出大量宣传吕玉兰无私奉献,先进事迹的作品和报道。最著名的是河北作协主席田间的诗歌《不管风吹浪打》,河北日报杨殿通报道的《十个为什么?》。因此,吕玉兰和东留善固的先进事迹得以在全国广泛传开。
从1966年7月份开始,全国各地红卫兵开始大串联。东留善固大队党支部、吕玉兰及其家人接待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红卫兵学生。下面是北京通州师范学校学生盛昌写的文章,记录了1966年8月他和同学来东留善固寻访劳模吕玉兰先进事迹,及其发现东留善固在传唱,由田间创作的诗歌《不管风吹浪打》谱写成歌曲的境况。记录“文革”初期,红卫兵串联,来东留善固寻访吕玉兰盛况。文章很珍贵。摘录如下:
“……从我们所在的通县师范学校出发,出北京大兴,过永定河固安大桥,先走河北,访白洋淀“小兵张嘎”赵波;又访吕玉兰;……吕玉兰的家乡是河北的东留善固……我们这个长征队在吕玉兰家乡住了两三天的样子,由于吕玉兰名气很大,誉满天下。学生每日云集而来者,总在千人之上。吕玉兰接待了全体学生,那年她29岁了,仍没有恋爱,血气盈润,红光满面。她的报告一讲就是大半天,南来北往的学生席地而坐,黑压压挤满一个大场院,已经12月份,学生们没有喊冷的。每次吕玉兰报告后,跟着是文艺演出,由于各路人马是临时凑集在一起的,没有预定的安排,都是你下来,我上去,情绪非常热烈,同时边演出,边散发传单,语录和歌篇。正是在这种特殊场合,我听到了一首歌,用朴素的歌词唱吕玉兰的事儿,既有经历的记叙,十八岁怎么样,十九岁怎么样;又有生活环境的概括,“穷沙窝里把根扎,开出一枝玉兰花”;而对人物的赞美亲切而又甜美,“谁说妮子心眼傻,姑娘胆略比天大”……作品是特殊时代的产物,……田间把对吕玉兰的歌颂和对毛主席的歌颂统一起来,两行一节,共十二节二十四句诗,有三节说到了毛主席的教导和著作:“主席著作是指南”,“主席的教导记在心”,最终归结为“毛泽东时代好青年”。(见下图右)
在毛泽东在世时的特殊历史时期,从工农中走出一大批富有理想,舍己为公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是非常感人的。我们继红长征队拜访了吕玉兰的全家,见到了她的奶奶和母亲。又用大半天的时间,到了吕玉兰为培养干部而特设的一个劳动场所,(本文注:东留善固林业队队部)地点在村子北面二三里开外的一个角落,有简陋的房舍和茅棚马厩,有树林,有沙窝儿。我们参加了那里的劳动,……吕玉兰在报告中,十分之七的内容讲的是村子里的斗争,她个人的危难情况。此外,又讲到了她的个人生活,让当时在场的上千名学生即当时的红卫兵深受感动的是,她说她的恋爱要等到“下一个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产物,是一个响亮的词语,不少英雄人物为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确定和实现而舍弃了个人利益。吕玉兰说到恋爱时,涨红了脸,她说:“有许多人为我找朋友着急,我说,不忙呢,下一个计划再说吧!”“什么,搞对象还要按计划呀!”吕玉兰说到这里时露出了十五六岁小姑娘般的羞色,其实她的真实年龄已二十九岁了。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她的坦诚坚定的话语让我们当时与会的人永远不忘,铭记一生。
(吕玉兰签名的印章)
(田间诗歌谱写的歌曲)
当时,来东留善固的人太多了。基本上是大专院校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中专生、中学生,每拨儿都要上千人。一般能两次见到吕玉兰,来时一次,走时还有一次。就是要走的这天,大家争相往自己的笔记本或一本什么书上盖她事先预备好的一个印章,只听见叭叭叭钤印的声音。人多,顾不得“妥善”了,只要能盖上就行。原来,最先来的红卫兵临走时不少人请吕玉兰签字,她当然签不过来,后来,肯定有人出主意,想到了刻个印章的办法。这个印章是吕玉兰的亲笔字,印文是统一的话“永远跟着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十五个字,双行。我喜欢收藏,在不同书上盖了至少四五个。至今还能找到保留的几个(见上图左)。正是在送别会上,我又听到了那首吕玉兰的赞歌,似有一阵春风吹来,顿时吹走了这十二月的冰雪寒气,这不正是那首歌唱吕玉兰的歌么,几天来我心目中的神曲又在耳旁响起。曲调是民歌味的,婉转柔美。幕天席地,会场是那样的阔大热烈;人头攒动,心情是那样的亢奋。一种特殊环境:色彩、天气、人物、生产队办公地点的屋舍门楣,简陋粗朴的饮水用具,吕玉兰叮嘱的话语,全都烙在心上了,而那首“不怕风吹浪打,不怕走石飞沙”,“开出一枝玉兰花……”的歌,总是音犹在耳,几十年以后每每忆及仍是当年那样的新鲜和隽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