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玉兰花香润心田
2019-08-05 11:06:40
作者:王金锋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很快,在县委工作组的明查暗访下,澄清事实,真象大白。

    不久,粗线条“四清”运动又来了。村里的这些人又蠢蠢欲动,上窜下跳,迷惑不明真相群众,到处搜集玉兰的“黑材料”,写匿名信,告黑状,再次想打倒吕玉兰。纸里包不住火,经过上级党组织实地调查,再次为吕玉兰洗清不白之冤。

    事实证明吕玉兰是一位读毛主席的书,听党的话,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可好景不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狂风骤雨又开始了。吕玉兰被当作执行现行反动路线典型推到全县万人大会上,脊背插着削尖的竹竿旗子,被人揪住头发,拧着胳膊,和地县的其他领导人一起挨批斗,竹尖刺破了她的脊背,滴滴点点的鲜血流到批斗台上,最终背上还留下了疤痕。批斗完之后,她又被关押,像囚犯一样,失去了人身自由,长达半年时间。这内心的创伤和筋骨的损伤,文字都难以形容。吕玉兰靠坚强的理想和信念,承受着这炼狱一般的苦难之后,她明白了从关心党和国家发展大计着想,她经过一番深入思考,满怀深情的偷偷地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详细陈述了对时局的担忧及个人处境,在一位好心人帮助下,投递给了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总理的过问和乡亲们明里暗里的保护,吕玉兰又一次闯关成功,涅磐重生。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经过落落起起,沉沉浮浮的风雨摔打的吕玉兰,不仅仅是只热爱黄土地,满脑子想改变家乡面貌的 “花木兰”,已经成为一个心系苍生、忠心报国、高屋建瓴的政坛新秀。在党的“九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又担任省、地、县的领导,成为“头扎白毛巾”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兼临西县委书记。

    在荣誉、地位和鲜花簇拥之下的吕玉兰,是怎么独善其身的?

    早在1966年,她那篇享誉海内外的《十万个为什么?》的雄文里就已表明,她心里装着整个国家和人民,自觉将个人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大公无私,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已”的小精人,心甘情愿做为人民服务的“大傻子”。

    1960年,吕玉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就给自己和家人“约法三章”,不请客,不送礼,不沾公家的一点光,甘当“赔本干部”。到县上开会或因公出差,她都自带“干粮”,或自掏生活费,从不找大队会计报销。她母亲说:“玉兰,几十斤鸡蛋给你搭进去了,三窝小猪也给你赔进去了”。

    担任省委书记后,吕玉兰仍然坚持下乡劳动,回家后住平房,吃大食堂,一家人过着市民的最低的生活标准,年底省委给她一次补贴,她坚决不要,如数退回。

    有一位哲人说:“自制力就是权力”。吕玉兰的自制力让人佩服,也在众人面前树立了威信。也承受住了各种各样风雨历练和考验。 “文革”初期,她靠边站,戴高帽,遭批斗,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但她毫无怨言,对那些曾反对甚至批斗过她的人,正确对待,不计前嫌,大度宽容。摁过玉兰脖子的青年骑马摔成重伤,玉兰组织人对其进行抢救并亲自去外地购买特效药。批斗她的“积极分子”想征兵入伍,玉兰积极支持,使这个青年顺利入伍,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1970年初,刚高中毕业的我。有一次去县城,办完事后,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冒昧闯进县委大院。想见识一下这位当了“高官”的吕玉兰,跟过去有啥不一样。

    那天,她正在办公室忙碌着,见我进门,仍象往常一样热情款待。她放下手头的工作,让我坐在她办公桌前的沙发上嘘寒问暖。当我目视到她正面墙上,毛主席与她握手的巨幅彩照时,她站起来给我详细讲了毛主席在“九大”闭幕式上亲切接见她的情景,听得入迷,至今念念不忘。当她在知道我高中毕业后心神不定时,又给我讲了她高小毕业后为啥选择回村务农,热情鼓励我把青春和知识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手时,她还从书柜里取出一本《十个为什么?》单行本小册子送给我留念,至今我仍珍藏着。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么多年以来,吕玉兰那肺腑之言仍记忆犹新,像一股暖流,温暖着我;像一盏明灯,点亮我。从此,我牢记吕玉兰大姐谆谆教诲,时时处处以她为榜样,全身心投入火热的农田基本建设,既磨炼就一副铁肩膀,也炼就铁一般意志,在劳动之余勤奋写作,成了当地有名的“土记者”。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为一名正式记者和作家,并走上县级领导岗位。但我仍笔耕不止,不仅有2000多篇稿件发表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上,还撰著出版了《龟志》、《滴水集》、等13部著作。

    姐弟情深成佳话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是吕玉兰一生的真实写照。

    1981年9月,吕玉兰的人生再次出现波折。她从“九五之尊”的省官落至“七品芝麻”的县官,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还有所谓“八大问题”,待查。这落差之大,挑战之严峻,使人难以想象。对此,我和众乡亲都有点忐忐忑忑,为她担忧。

    第二年春天,我选择了一个周末,去石家庄看望她。刚进门,就听到她朗朗笑声,她与我握手,互致问候后,立即引我到她楼南侧一块巴掌大的“小菜园”观光,原来她正在小菜园松土、拔草、浇水、插秧,干的正欢,只见满园:绿油油的菜,红红的石榴花,满架的葡萄藤,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生机盎然。

    回屋我和她相视而坐,她更加热情奔放,豪情满怀。言谈中没有一丝抱怨不满情绪,跟当年身居高位的吕玉兰还是一个样,处变不惊,似一株幽兰,落落大方,不亢不卑,亭亭玉立。

    吕玉兰到正定县上任,第二天就下村调研。当时正定县委机动车少,但县委书记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让县委办公室安排小汽车陪同,但被她婉言拒绝。她还是她,一点不搞特殊,每天骑自行车下村,早出晚归,不到几个月就把全县所有的公社和几十个村跑遍,了解到该“高产穷县”的实际现状,为切实减轻正定县人民的负担,生养生息,她冒着政治风险,跟习近平两人一道如实向上级反映情况,在他们的全力争取下,终于使正定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到2550万公斤,为正定县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吕玉兰又根据正定县的实际,提出了“农民要想富,必须上工副”的发展思路,被县委认可后,又主动请缨分管这项工作,她不顾自已身体有病,亲自带队,走南闯北学习取经,迅速打开了全县多种经营的新局面,使正定面貌大改变,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和表扬。同时,她所谓“八大问题”也彻底澄清。

    吕玉兰在正定三年,最大的收获是与习近平总书记建立了同志姐弟深情。

    如今,习近平同志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领袖、掌舵人。她俩在正定结下的革命姐弟深情,也成为一段人间佳话,名垂青史。

    吕玉兰任正定县委副书记不久,习近平同志也从北京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虽然分工不同,但两人配合默契,协调联动,其各自分管工作都有起色。

    习近平同志担任县委书记后,吕玉兰心甘情愿地给他当助手,全力配合。当时,吕玉兰在百公里以外保定市的河北农业大学学习,还时常在节假日回正定了解县里的工作,给习近平同志当参谋、出主意,想对策。正定县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文化古城,1983年开始酝酿发展旅游业,恰逢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需要建造一个“荣国府”,通过多方努力,习近平同志把拍摄地争取到了正定县。原计划用57万元制作假布景,但他从正定县长远旅游开发着想,与其用假布景,拍完就了事。不如建成实景,为正定留下一处永久性的旅游景点。但这需要增加投资300多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而出现了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恰巧吕玉兰从保定回县,征求她的意见时,她表示,随着经济增长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旅游业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前景,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县委抓得好,抓得及时,她全力支持。同时她利用这短暂逗留时间,给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做工作。在玉兰的支持和配合下,最终形成一致意见。正定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兴建“荣国府”和“大观园”的决定。如今,正定县的旅游已成为一个大特色产业,当年修建的“荣国府”和“大观园”也成为正定县旅游业的最大名牌和亮点。

    1985年6月,吕玉兰经过河北农业大学深造后,也离开了正定,到河北省农业厅任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患了脑血管痉挛症,但她仍坚持带病工作,就这样,她的身体状况又明显恶化,但她总舍不得休息,忙个不停。过度劳累的她,终于再次被送入医院。1993年3月31日,吕玉兰因病医治无效,在省会石家庄逝世。

    人生相遇皆有缘,我与吕玉兰曾经有过几次的交流接触,虽然每次都很短暂,但与她交谈,总是如沐春风,对我一生都产生了刻骨铭心的感染和影响,我永远记得她那双睿智沉稳的大眼睛。53岁生涯的她,似乎没有什么休息间隙,一重重困境,一道道关隘,劈荆斩棘,勇往直前,执着不悔。终其吕玉兰的一生,她的眼神一直那么清亮,语调总是轻柔和缓,壮怀激烈藏于之中,深谋远虑隐于气定神闲。

    吕玉兰去世一年之际,习近平同志在百忙之中,还抽暇专门为她写了篇悼念文章。文中深情写道:“玉兰同志逝世已经一年多了,但我的脑海里,时常还浮现着她的音容笑貌,我在正定与玉兰同志一起工作了三年,建立了浓厚的同志姐弟情谊。特别是我当县委书记时,她对于我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至今我想起来还心头热乎乎的。”

    “玉兰同志在生活上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使我永远难忘。她像一位大姐一样,惦记着我的饮食起居,常从家里拿来鸡蛋、挂面、点心给我,劝我按时进餐。我到石家庄出差开会,还常在她家里吃饭。她劝我要经常活动活动,加强体质锻炼,不要累坏了身体,不要吃年轻的本钱。”……

    在悼文最后,习近平写道:“玉兰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品德和风范将激励我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习近平同志说出了众人的心声。吕玉兰富于理想,勇于创新,孜孜不倦地奋斗精神,就像她的“十个为什么?”曾经激励无数人一样。现在,她人虽走了,但精神还在,她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成为许许多多人的理想之光。

    作者简介:
    王金锋,男,河北省临西县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管理学院人文科学研究员,曾任《光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特约记者,邢台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和新华社、《求是》杂志社等中央、省媒体上发表2000多篇稿件,并先后出版长篇报告文学《龟志》,《100名人惜时故事》等著作13本(300万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主席和周总理教导吕玉兰健康成长(组图)
·下一篇:吕玉兰纪念馆在河北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中喜获佳绩(组图)
·吕玉兰,正定人民永远的怀念(组图)
·清明志 | 纪念吕玉兰同志逝世31周年(组图)
·清明志 | 缅怀 纪念 追寻——清明参观掀热潮(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讲解实践感想
·吕玉兰纪念馆概况(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吕玉兰纪念馆开展宣讲市人大会精神,赠送春联福字迎新年活动(组图)
·简述请求翻拍吕大姐老照片始末(图)
·吕玉兰纪念馆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宣教活动(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之——我们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