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纪念文章
我心目中的吕玉兰(组图)
2013-09-04 13:45:42
作者:侯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作者简介:侯隽,中国著名知识青年代表人物。1964年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同年被选为中共天津地委委员,中共宝坻县委委员。1973年任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1976年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副组长。1972年以中国农民代表的身份访问日本。1980年任宝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1980年至1990年任宝坻县人大副主任。1991年任宝坻县副县长。2001年1月,57岁的侯隽出任宝坻县政协主席,当年9月撤县设区后,一直担任宝坻区政协主席,直至2007年5月退休。现任天津桑梓助学基金会副理事长。)

    吕玉兰是我十分敬仰的老大姐,虽然只大我三岁,但在我心目中她是位老革命。

    我们第一次见面,不记得是1964年还是1965年了,反正是在一次河北省的劳模代表会上。知道吕玉兰是从山东过来的农业劳动模范,曾是最年轻的农业社社长,使我不由联想到徐建春。1950年徐建春高小毕业,就回乡领办农业社,由互助组组长、初级社社长、高级社社长,干到人民公社社长。我还在上中学时就学习徐建春,当然还有邢燕子、王培珍。学习她们回乡、下乡建设新农村的事迹,使我很受感动。在她们影响下,1962年我高中毕业后,也自愿放弃高考,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乡到窦家桥插队,在河北农村落了户。因为崇拜徐建春,所以初次见到具有同样经历、同等资历的玉兰大姐,一种仰慕的心情和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

    虽然我是仰视玉兰姐的,可玉兰姐没有一点架子,特别平易近人,每次省里开会见到我都问寒问暖的。宝坻划归天津后,我们就不参加河北省的会了,但出席党的“十大”和四届人大,特别是四届人大常委会,还是有见面的机会。那时我患多发性结核,玉兰姐总是关心地过问我的身体状况,有空时也问问我们村的生产情况。

    在河北省劳模会上,我听过她在大会上介绍经验,特别是听她讲了后来形成《十个为什么》的一些观点,令我更是佩服。像怎么战胜荒沙,怎么对待困难,以及她当干部不怕吃亏、不怕伤人、不怕挨整,尤其是她把婚姻大事看成小事,把革命当做终身大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十个为什么》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我仔仔细细地拜读过,觉得很受启发。

    开始因为自己只是村里的团支部副书记,没经历那么多事,许多道理还领悟不透。后来我也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就有亲身体会了。我和支部一班人,学习玉兰大姐“突出政治”,结合各项生产任务做社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学习玉兰大姐“带头实干”,我们不怕苦、不畏难,处处以身作则;学习玉兰大姐“不怕吃亏、吃碰和伤人”,我们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团结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团结曾和自己“过不去”的同志一道工作。像玉兰大姐“眼看到共产主义,心装下整个世界”那样,我们“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干窦桥活儿想天下事”,学习雷锋爱国家、爱集体的社会主义思想,发扬大寨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姿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像东留善固治理荒沙那样,把1700亩盐碱地都改造成了高标准的园田,并实行科学种田,取得了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好收成。我刚下乡时,窦家桥赶上好年景粮食单产只有200斤,发展到60年代末,也只在400斤左右徘徊。后来我们不仅告别了粮食低产的时代,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而且彻底扭转了粮食产量多年徘徊的局面,实现了连年大幅度增收,到1974年,全村粮食平均单产超千斤,当年就向国家交售余粮30万斤。贡献最多的1976年,我们全年交售的爱国粮就达到了43万斤。再加上重视发展多种经营,大办工副业,贫穷的窦家桥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记得当时我们村的冬小麦已经全都是优良品种了,可绝大部分村还处于试种阶段,于是各村纷纷拿普通麦子换我们的优种小麦。一般别处都是1斤半麦子换1斤麦种,最少也要1斤2两才换1斤,可为了让更多的村也能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窦家桥发扬风格,坚持1斤换1斤。这也是玉兰姐“小局要服从大局”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文革”开始以后,我也尝到了“挨整”的滋味,有些不实之词令我很不舒服。想到玉兰姐说过:“为什么越斗我干得越欢?”有两点让我记忆犹新:一是对待群众的批评,她认为是整身上的缺点错误;二是对一心要把她整倒的人,她就是不中他们的奸计,并在批斗会临散时说:“大家不要走,有工作要布置,整风要整出干劲来……”我想,因为玉兰姐有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为集体、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甘当革命傻子的无私情怀,认为“小困难小考验,大困难大考验。一次困难一次磨炼,越磨越快,越炼越纯”,才使她越斗干得越欢。记得周总理曾说过:“真金不怕烈火炼,真金也需烈火炼。”联想玉兰大姐当年的处境,回味玉兰大姐说过的话,我对玉兰姐的品德、眼界和胸怀,渐渐有了更深的感悟。自己决心放下一切包袱,永远从零做起,也把挨批斗看成是“学习的好课堂、锻炼的好场所和完善自我的好机会”。无私就无畏,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也使我经受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玉兰姐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心目中的知青前辈和学习榜样,虽然她已去世二十年了,但她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始终鼓舞着我前进!

    (写于2013年8月18日天津市宝坻区)

1962年,19岁的侯隽,从北京良乡中学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志愿下乡到窦家桥插队。

1963年侯隽向窦家桥村老贫农张福德学习棉花整枝技术

1973年8月,党的“十大”期间,周总理参加天津组讨论,侯隽坐在周总理旁边。

1974年9月《人民画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有感于“变”与“不变”——纪念吕玉兰逝世二十周年有感
·下一篇:尹纪周:吕玉兰即是榜样
·吕玉兰,正定人民永远的怀念(组图)
·清明志 | 纪念吕玉兰同志逝世31周年(组图)
·清明志 | 缅怀 纪念 追寻——清明参观掀热潮(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讲解实践感想
·吕玉兰纪念馆概况(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春节假期开放公告
·吕玉兰纪念馆开展宣讲市人大会精神,赠送春联福字迎新年活动(组图)
·简述请求翻拍吕大姐老照片始末(图)
·吕玉兰纪念馆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宣教活动(组图)
·吕玉兰纪念馆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活动之——我们
吕玉兰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吕玉兰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吕玉兰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