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也能扛大旗──与众不同”
1940年2月6日夜,在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一所普通农舍里,一个女婴随着一声宏亮的啼哭来到人间,她就是吕玉兰。 从小在黄土地上滚大的吕玉兰,还在三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下地了。五六岁上,开始割草、捡麦穗、看西瓜,啥也干。十岁左右,就干地里的重活了。她还学着纺棉花,处处模仿大人的样子。 新中国成立后,吕玉兰进入本村小学校上学。1955年7月,她在镇上的高小毕业后,坚决响应党和政府当时提出的知识青年回乡务农的号召,回到自己的家乡──东留善固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那时,正是中国实行农业合作化的时期,上级强调各合作社要有一个妇女社长,也叫副社长。大家就推选能干活又有文化的吕玉兰当了副社长。当时,这个村的妇女还没有下地劳动的习惯,吕玉兰就挨家挨户地去动员。有一家新娶了儿媳妇,吕玉兰去叫她下地,不料她老公公坚决不同意,插上了大门。吕玉兰就拿上鞋底子来到她家。她老公公在家,她们就做针线活。老公公不在家,吕玉兰就给她讲道理:“妇女只有参加劳动,才能彻底解放,实现男女真正平等。”这位新媳妇心动了。第二天,吕玉兰在集合的时候,专在她家门口吹两下哨子,她就一下子跑了出来,钻到了人群里,她老公公也不好意思把她拉回去。就这样,吕玉兰先后动员了十几位妇女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不久,吕玉兰当了正社长。 当时,东留善固村共有10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县、区领导来村里检查工作时,发现就数这个由唯一的女社长吕玉兰领导的铁球合作社,人心齐、干劲足,妇女出勤也多,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样样都搞得好,就表扬玉兰“小丫也能扛大旗──与众不同”。 吃苦、吃亏又吃屈的“三吃干部” 1956年春,吕玉兰被选举为新成立的下堡寺区张三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副社长。虽说成立了高级社,可东留善固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荒依旧肆虐,全村穷困落后的面貌仍没有改变。吕玉兰在外出开会时,听到外地介绍的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的经验,就在社里学习推广。 在数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真是困难重重。首先是没有树苗,又没钱买,怎么办?吕玉兰就向老农请教,串连了七八个小姑娘,带头登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即榆树籽。衣服挂破了,一脚蹬空摔下来,伤口钻心地疼,她也不在乎。这时,有人在一旁吹冷风:“叫俺媳妇去爬墙上树,你不嫌丢人,俺还嫌丢人呢!”吕玉兰就对同伴们说:“植树造林,是为大伙儿造福,这不是丢人而是光荣!”一个春天下来,她们采了满满的一大囤榆钱。 到了秋后,她们又参照外地的经验,开始了冬季造林,专门成立了有40多名姑娘和中青年妇女参加的“妇女造林队”,由吕玉兰当队长。每天,她们清早起来,带上两个窝窝,背上树苗,顶着寒风,来到几里地外的沙滩上造林,一气干到日落西山才回家。饿了,啃几口窝窝,咬一口咸菜;渴了,咽几下唾沫,喝一口凉水。寒风裹着飞沙,把她们打得透心凉。就这样,她们谁也不肯休息一天。 那是造林的紧张时刻,为了抓紧封冻前的大好时机,展开植树大突击,吕玉兰好几天顾不得梳头,顾不上洗脸。凛烈的北风无情地刮着,她的眼被打红了,手冻裂了,有人叫她“红眼老马猴”,有人叫她“土地奶奶”。可她说:“不管是个啥,只要能把树栽起来就行。”育苗需要地做苗圃,有的村干部不支持,只给了几亩赖地,还不记工分。她就把自己的工分拿出来,分给大伙们。一天,两天,时间一长,脚上冻出了疮,流出了黄水,沾上了袜子,袜子又和鞋粘在了一起,一动弹疼得钻心。她干脆睡觉也不脱鞋了。这个“秘密”被玉兰母亲发现了,不让她下地。玉兰说:“娘,脚冻了不要紧,过几天还可以治。地冻了,栽不了树,就得等下一年了。”从此,人们在背地里喊她:“傻玉兰”、“傻妮子”。 那几年,吕玉兰和同伴们每年春天采种育苗,冬天植树造林,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创业歌!到1959年,一共栽了11万棵树,果树1000多亩,在村北沙荒地里形成了长达八华里的林带,几代人绿化沙荒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 “玉兰这辈子真是吃苦、吃亏、吃屈都摊上了。”东留善固干部群众这样评价吕玉兰。那年夏天,为了抢收抢打麦子,玉兰吃住在麦场,几天几夜顾不得洗脸梳头,闹得头发里的麦粒,在汗水的浸泡下发了芽;几十年间,玉兰当干部不但没有从中沾一点便宜,反而往里贴东西,如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一位复员军人对玉兰有误解,她就主动上门打扫卫生,耐心细致地做思想解释工作……于是,人们送给她一个“外号”──“赔本干部”。 吕玉兰由于事迹突出,先后五次被评为山东省和河北省的农业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三八”妇女红旗手光荣称号,多次作为全国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接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1990年说,六十年代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农村模范人物,就是焦裕禄和吕玉兰。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 1970年,吕玉兰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担任了中共临西县委书记。1971年担任了河北省委副书记,1977年任河北省委书记。1981年,玉兰被免去省委书记职务,任正定县委副书记。1982年进入河北农业大学学习,三年后获得大专毕业证书,同年任河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玉兰还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筹备组副组长,第四届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尽管职务多次更换,玉兰始终听从党组织的安排,一直任劳任怨、积极工作,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同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地位和荣誉面前,她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为人民鼓与呼;她廉洁奉公、不计名利,在生活上艰苦朴素,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被人们称为“扎着白毛巾的省委书记”。 为了落实周恩来总理1972年冬提出的“争取临西县三年实现东留善固化”的指示。吕玉兰身体力行,一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边搞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她深入到全县最落后的一个大队蹲点。一到村里,她放下行李就同群众一起下地锄麦,边锄边和人们拉呱。晚上,她凑到群众家的炕头上,谈家常,说生产,听意见。群众看到她干活踏实,对人诚恳,说话在理,真是来解决问题的,都把自己的心思倒给她。通过调查,她发现这个队工作之所以落后,原因在于干部不团结。她组织干部学习和讨论,摆不搞团结的危害,讲加强团结的意义,启发大家团结起来抓生产。这年,队干部积极组织群众打机井、挖渠道,把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吕玉兰提出了“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著名口号。在她的带领下,全县各级干部纷纷深入基层和群众,带头大干苦干,使全县的落后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后来,这一口号经过新闻媒介传遍全国,引出了“工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文艺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等口号,成为全国各行各业转变思想和工作作风的行动口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