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习近平同志得知东留善固村为老书记吕玉兰建纪念馆的消息欣然批示:“吕玉兰的许多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2011年初东留善固村党委给习近平同志书信汇报村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情况,习近平同志回信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勉励他带领东留善固村党委一班人“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吕玉兰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玉兰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村民信任的好干部”。东留善固村党委,牢记习近平同志的指示精神,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以“第三次创业”为主题,大力弘扬玉兰精神,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基层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东留善固村被中央命名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文明村”、“法制示范村”,村党委书记吕廷祥当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模、全国优秀村官。
一、坚持科学发展,把玉兰精神作为立村之本
在东留善固,人们都为村里出了个吕玉兰而自豪,乡亲们说没有吕玉兰就没有东留善固的今天,没有今天美好富裕的好日子。 东留善固历史上是个“滴水贵如油、风起飞沙流、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穷沙窝。年仅15岁的吕玉兰,高小毕业,响应党的号召回乡组织农民走合作社道路,“植树造林、锁风固沙、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变了家乡的贫困面貌,使东留善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她的行动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委员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肯定与赞扬。“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奋勇争先。 精神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标杆和指引。东留善固人认为玉兰精神是一笔无价的、难以用金钱衡量的精神财富,把这种精神弘扬和传承下去,对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再创大业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他们决定把玉兰精神作为兴村之根、立村之本:一是以玉兰命名永久性建筑。先后建起了玉兰学校、玉兰公园、玉兰纪念馆、玉兰小区、玉兰酒业公司、玉兰超细磨粉厂,命名了玉兰路……使党员干部群众经常想起玉兰,直观感受玉兰精神。二是抓艰苦奋斗传统教育。每逢“五四”组织青年,“六一”组织儿童,“七一”组织党员讲传统,介绍玉兰生前先进事迹。玉兰学校还聘请老党员、老干部为辅导员,编制了校本教材,每季讲一次玉兰故事。村里还把玉兰精神写进村歌、校歌,让大家放声歌唱、铭记在心。三是开展大讨论活动。每次村里开展重大活动,都以“学习玉兰精神,我该怎么办”为主题,组织大讨论,使大家与时俱进,在脚踏实际的工作中赋予玉兰精神新的内涵。四是举行党员干部宣誓。组织新党员和新当选干部到玉兰纪念馆进行入党宣誓和就职演说,对照玉兰精神查不足、找差距、定目标,用玉兰精神激励干事创业,争当玉兰式干部、玉兰式党员。东留善固在玉兰精神的感召下,一个文明、祥和、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雏形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 (一)涌现出一个好班长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委书记吕廷祥是老书记吕玉兰亲手培养、在玉兰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农村优秀干部,走马上任以来,带领群众投入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多年的操劳让他两次罹患脑血栓,但他顽强地与病魔抗争,都从病床上站了起来,不顾脑血栓留下的后遗症,还像拼命三郎一样为群众奔波。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称赞他是“农村支部书记的榜样”。 (二)产生了一个好班子 东留善固村党委在实践中深切感到,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弘扬老书记吕玉兰团结拼搏、一心为民、事争一流、不骄不躁的作风,打造凝聚力、战斗力强的“两委”班子是关键。他们每年年底搞一次为期7天的干部整风活动,召开民主生活会,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群众代表面对面评议每一名干部的功过得失,让全体村民背靠背划票打分,凡是测评投票村民满意度低于60%的,一律自动辞职。 “两委”班子成员有一个共识:在农村无论干什么工作,做什么事情,干部必须讲奉献,有风险的事要带头在前,有利益的事要让给群众。比如首期新民居建设,一开始群众持观望态度,群众不要的时候干部带头要、带头集资;楼房盖好了,群众抢着要的时候干部都主动让出来,先让群众搬进新居。吕廷祥第一期就交了钱,但分房时却一让再让,现在还住在旧房子里。工作中,党委、村委成员个个奋力争先,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党委副书记冯占臣分工负责精神文明建设,他勤奋好学,善于动脑,不断推出新招数,有效提高了村民道德素质和生活质量,使村多年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副书记吕士振主抓企业,他坚持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强化管理,使村集体个体企业都走在了全县前列。村里几次换届,班子成员都以高票连选连任。东留善固村党委多年被评为全省、全国的优秀基层党组织。 (三)打造了一支好队伍 东留善固村128名党员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其中80多名是岗位标兵和致富带头人。党员孙俊晓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打扫卫生、修剪树木,被评为县劳模。党员吕廷盼在村里当了几十年的物资保管员,一心为公,清正廉洁,经他手的物资上千万,但自己从来不沾半点便宜,自家房子屋顶塌了拿不出钱盖新房,村里乡亲们有的出工有的出料自发帮他修善。村里组织党员帮工队,专门帮助五保、病残等特殊困难的家庭。 村里党员的模范行动对群众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乔培服是一个很有理想追求的年轻教师,也是一个很认真倔强的人,原来看到一些党员干部搞不正之风,思想比较消沉,愤世嫉俗。吕廷祥看中了他的认真执着精神,诚请他来东留善固担任玉兰学校校长。他来到东留善固后,从身边党员干部身上看到了正气、受到了教育,改变了对党的认识,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乔培服把东留善固看做一片净土,决心用毕生精力在这里实现自己“教育塑造孩子、教育改造社会”的抱负。为了虔诚的信仰,他利用暑假苦行僧般冒着酷暑只身骑自行车几百公里到革命圣地西柏坡拜谒学习。入党后,他立足本职岗位大胆引领学校发展,以“弘扬玉兰精神、培养国家主人”为办学宗旨,两年时间把玉兰学校办成了全县综合排名第一的小学,又确定了“临西第一、邢台一流、河北知名”的奋斗目标,决心把玉兰学校办成河北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乔培服得到东留善固乡亲的敬重,被群众推举授予“教育功臣”荣誉称号,去年还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乔培服不是特例,这样在东留善固村党员影响带动下向党组织靠拢的,还有不少外来人员,其中陈永明、孙兰芳、万齐铭等4位在东留善固创办企业的外地老板在这里积极申请,在村党委的培养下入了党,成了东留善固村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 (四)形成了一个好村风 东留善固人心不散,志向不移,干部群众从内心感共产党的恩,说共产党好,党组织在村民心目中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各项工作一呼百应,战之能胜。 去年创先争优活动期间,为了改善水利条件,村里建设排灌渠工程,要挖2万多方的土方量,村党委决定发动群众投义务工。有人担心这么多年没有发动群众搞工程了,能不能动员起来?结果村民代表会议顺利通过,在党员干部带动下,1500多名村民踊跃参加,3天全部挖完3.5公里长的排灌渠。村民有的是全家老少齐上阵,有的是外出打工专程赶回家,有的外出务工人员不能返回就主动出资请人帮助完成任务。去年村里修一条3000米的公路,为了节省工程费让群众少集资,村党委动员村民出义务工修建路基,将任务分解到各户后,群众积极响应,一天半时间全部按质按量完工。县里一位主要领导看到村民争先恐后大干的场面,动情地说:“当年的玉兰精神在东留善固确实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二、坚持科学发展,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村党支部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要务就是发展,使命就是让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离开这两条你就没有发言权,发展慢了,腰杆也硬不起来。 改革给广大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村的村民收入很快超过了东留善固这个老典型。对此,群众的不满情绪、不稳定因素开始滋生蔓延,东留善固这面红旗在人们眼里开始失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届班子走马上任了,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新任书记孙文德、主任吕廷祥身上感到沉甸甸的,他们想到了老书记吕玉兰。玉兰为什么受到全村人的拥护?最根本的是让全村人告别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日子,离开了土窝儿住上了标准房,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新生活。现在人们为什么有意见了?就是有粮无钱躁得慌,标准房赶不上大瓦房,根本原因是发展落后了,满足不了人们“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愿望了。要想站稳脚跟,要想保住这面红旗不倒,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快发展、大发展。要发展就得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改变高产穷队的被动局面,走农业、工业两个轮子一齐转的新路,在抓好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于是,村两委班子做了明确分工:一班抓农业生产,一班抓村办企业,平时分工干,有难携手攻,全村上下拉开了二次创业的帷幕,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干劲,真像砂锅里炒料豆——啪的一下开了花。抓农业的干部跑农业厅、林业厅、大专院校请专家教授进村传授科学技术,指导科学种田,调整产业结构,农业产出效益连年翻番,使农业实现了“方田林网化,耕作机械化,种植区域化,浇水深井管道化”。近几年,为给村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村党委又动员群众对3000多亩只能防风固沙没啥经济效益的小老树进行了改造,对近千亩品种老化的梨树进行了高枝嫁接。还多次组织干部村民搞调查,找市场,跑订单,先后进行了20多个农业科研项目试验,大部分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尤其是2007年从美国引进阿波罗F1芦笋,经种植2011年亩效益达万元以上。要想增效益,必须抓科技,2010年又从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引进唯一获国家金奖优质梨1600亩,使该村成为全国最大的玉露香优质梨种植基地。 抓企业的村干部在村主任吕廷祥领导下,根据村果园面积大,产的水果多,但由于没有市场,销路不畅,果多卖不出钱来的现实,决定以建罐头厂,搞深加工,让水果增值为突破口打响兴办企业的第一炮。为了求得哈尔滨松江罐头厂的支持,吕廷祥背上媳妇蒸的干粮,踏上了北上之路。洽谈之初,人家嫌东留善固村是农村,不愿理会,他们就天天到厂办公室去“磨”,帮人家打水,扫地,干杂活,好话说了三千六,终于感动了上帝,答应到村考察上个分厂。穷孩子买二斤盐也得味儿,正在厂子建到半拉时,银行又紧缩银根,遇上这事村干部们眼都急红了。吕廷祥卖掉了在部队买的手表,孙文德拿来了准备盖房的钱,老党员杨呈祥卖掉了棺材板,接着又召开了全体党员大会,讲明情况后,全村老少爷们儿被村干部的行动感动了,两天集资20万元。东留善固开天辟地以来兴办的第一个企业终于提前开工了。罐头厂投产了,吕廷祥却累倒了,他这个铁铮铮的汉子每时每刻都在为村操劳。他在石家庄住院时,正赶上村棉纺厂上二期工程,当他听病友说郊区一个棉纺厂更新设备时,不顾生命危险,多次晚上溜出医院看设备、谈价格,以不足10万元的资金买回了价值20多万元的设备,乡亲们都说这些设备是廷祥用命换来的。就这样,在廷祥和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东留善固集体企业像滚雪球一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棉纺、建材、酿酒、运输四大行业,村里引进企近20家,在全县率先成立了东留善固实业总公司。2004年,根据村集体企业发展迅猛,个体企业不开步的状况,村两委制定了“抓住集体,放开个体,多业并举、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使个体企业如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当年全村就上个体棉花加工厂10个,其它企业4个,工农业产值突破了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42%,创利税350万元,仅工人工资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村民的腰包鼓了,心里甜了,脸上笑了,党支部的威信树起来了。2005年,经全体村民讨论,村里又制定了第三次创业规划:计划经20年的奋斗,到2025年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生活现代化,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和谐村庄”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展开了“我为三次创业做点啥”、“假如我是书记、村长”的大讨论,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的创业热情,增强了科学发展信心,凝聚了科学发展力量,使全村上下形成了“人人为三次创业呐喊,个个为三次创业出力”的良好氛围。到2011年,全村新上、引进项目8个,总投资2.5亿多元。更值得一提的是全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收入虽逐年增加,但农业收入比例却由80年代中期的90%降到10%,全村2/3的劳动力已转移到非农业经营生产项目。 让村民走共同富裕的路是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不能富的吃大肉,穷的没汤喝。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阳光沐浴下,东留善固95%以上户过上了好日子,奔上了富裕路。但也有些人,尤其是弱智、残疾、中老年人出现了致富无能力、挣钱无门路的现象,因此村两委又把解决弱势群体致富问题摆在了首位,提出了“科学指导、热心服务、致富路上不让一户村民掉队”的口号。为让部分文化低、智商差、体力活干不动的中年妇女尽快走上致富路,吕廷祥和村干部利用春节南方人回家团拜的习惯,三下江南招商引资5000万元建起了食用菌开发基地,全村有100多名妇女进厂劳动,月收入1800元至24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相当于全村农业的总收入。目前,该项目又引进日本、台湾最新技术,采用瓶装生产,投资一亿元扩大再生产,到时可安置就业人员300名以上,不仅为本村中年妇女找到了致富门路,而且给邻近村妇女就业提供了方便。为解决村50岁以上男性村民致富问题,村派干部先后多次到山东考察学习,引进了肉鸭养殖技术,由村出面签订了销售合同,在树林下建起了养殖大棚,分派一名村干部具体主抓,跟踪服务。此项目45天出栏,两个人负责一个棚,每个大棚养4000只以上,获利在6000至8000元。过去为挣钱愁眉苦脸的老年人,如今在树荫下乘着凉,喝着茶,每人每年可得到两万多元的收入,都感到乐呵呵的。对一些残疾人,村里则根据情况,因人制宜,合理使用。冯明亮,高中毕业,头脑聪明,但腿脚不好,把他安置在企业上当会计。孙玉章身体好,肯下力,但弱智、心眼不够头,就安置他打扫卫生,管理市场。上有两个老人,下有两个孩子,家境十分困难的青年村民孙俊月在外地砖厂打工致残,俊月的妻子一看今后的日子没法过了,扔下一家老小回了娘家。村里马上召开了党员、干部、村民大会,号召大家献爱心,全村一次捐款8000多元,还免了他家的各种税费,安置其大儿子在企业上了班,使濒临毁灭的家庭又破镜重圆了。年逾古稀的孙周氏,儿子外出打工致死,和十多岁的孙女相依为命,村里把她儿子的赔偿金指定专人代管,地里活组织党员帮工队代干,小日子过得挺舒坦。7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成立了老人协会,每月发给生活补贴,组织老人举办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做老人保健操,免费洗澡,每年从市县医院请专家查体,节日时外出观光旅游。80岁以上的老人,村干部亲自安排买蛋糕,上门过生日祝寿。演电影,演节目,设老人席。老人们高兴地说: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村干部好!
三、坚持科学发展,让全村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富足
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的统一体,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欲望、精神生活的追求往往更高,只有三者协调发展,才能使村民过上心情舒畅、安居乐业的好日子。为此,东留善固村与时俱进,创造了一些别开生面的教育形式。 (一)提升文化素质,造就新型农民 不重视教育的村庄是没有希望的村庄。过去东留善固人穷就穷在没文化上了,一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小学毕业和不识字的村干部占了一大部分。所以,在玉兰时期,就把精力用在了抓教育上。新的班子接班后,有点钱就往教育上鼓捣,迁学校,盖新院,配备语音室、实验室、微机室、书画室、少先队活动室、文艺活动室,探索了“3+1”教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孩子免费上学,提高教师待遇等,村里在教育上的总投入达到七八百万元。出台制度,初中不毕业不允许到集体企业上班,上中专大学村里给奖励,引导家家户户都把精力花在培养孩子上。同时,村里请退下来的县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孙俊嘉到学校当顾问,督促老师好好教,让学生评我最喜欢的老师,把优秀教师的事迹以顺口溜、诗歌配照片在大街展窗中常年展览,把各年级各班的成绩在村里大喇叭上公布。就这几招,使村从幼儿园到六年级,不仅硬件达到全县一流,教育质量也名列全县农村学校榜首,被省评为“教学改革示范学校”、“德育教育标兵学校”。如今四十岁以下的成年人90%是初高中生,还培养出50多名大学生。在抓好学龄儿童教育的同时,村里还下力抓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文化宣传室、国防教育室、玉兰事迹展览馆等教育场所,常年活动不断线;发挥各协会的作用,不断聘请省市县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为村民授课;大力倡导村民从需要、兴趣出发,积极组织到外地参加学习培训。2000年村里利用上级送教下乡的机遇,安置132名青年学习深造,均领取了省教委下发的中等专业技术证书。现在村里有近200名青年通过不同渠道的学习领取了不同类型的证书,培养出了100多名经理、厂长、私企老板和几百名懂技术、会操作的技术工人。 (二)建立规章制度,确保党务村务民主公平 东留善固让群众定规矩,干部群众共同执行,全村几十项方方面面的制度都是村民几经反复、广泛讨论表决通过的,表达的是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特别是他们在群众中讨论、修改了半年多的《村民自治章程》,10章106条,包括党组织建设、村务管理、基层民主、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被村民称为村里的“小宪法”,一户一册,既是群众自律的准绳,又是监督干部的依据。村里出了问题,不是找干部做评判,而是找章程看规定,大事小事都有制度框着,怎么定的就怎么处理,谁也没有章程以外的权力。村党委、干部、党员在《村民自治章程》的框架内发挥领导和模范作用,党务村务的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村党委自觉维护村民民主权力,凡是涉及全体村民利益的村务和5万元以上的财务开支,比如宅基地发放、企业的兴建与引进、承包招标等,一律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交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一般村务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重大村务没有80%以上的人同意就不能通过。重大村务的决策方式不是举手表决,而是人人在表决表的同意、不同意、弃权栏中按手印,通过这种传统方式,以示对民主权利的重视,保证群众意愿真实可靠。近年来,对容易出现弄虚作假、优亲厚友问题的农村低保,村里探索创造了“低保听证会”这一形式,坚持经全体村民推荐、讨论、张榜公示后,由村民代表、村干部进行听证、投票,保证把党和政府的关心送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对这一做法,回良玉、张庆黎同志分别作了批示,民政部给予充分肯定,最近省民政厅在东留善固召开全省推进农村阳光低保工作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做法。
|